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50年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详实地了解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和进一步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利用近50a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两方面研究了我国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 近50a来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变暖,与全国变暖的趋势一致;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温度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2) 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基本态和高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3) 温度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突变,降水在1968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突变.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突变后均比突变前有所增加.根据突变分析可将江淮流域近50a气候变化过程划分为相对冷干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相对冷湿阶段(70~80年代)-相对暖湿阶段(9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2.
采用华南6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表面气压场、高度场、海表温度场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分析了1960—2016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降水(TCP)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华南区TCP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沿海最大,往西往北递减,EOF展开TCP的距平场前3个模态特征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达70.6%,其中第一模态整个区域表现为一致的偏多或偏少;(2)华南区TCP和TC频数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1995年TCP的平均值远远高于1996—2016年TCP的平均值,两者差值54.6 mm/站,两个时段年平均登陆TC频数相差1.4个;(3)1995年之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明显西伸,南海北部的偏东气流减弱,不利热带气旋在这一带西行登陆华南,同时1995年之后整个华南总体的水汽通量辐合减小,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1995年之后华南地区TCP比1995之前TCP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马艳  郭丽娜  郝燕 《海洋科学》2022,46(1):44-55
利用1949—2020年中国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资料,结合青岛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从热带气旋频数、周期、强度以及给青岛地区带来的降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表明:1)1949—2020年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个数整体呈现为减少的特点,热带气旋个数多呈现出了2a~4a的显著变化周期.2)登陆转向和登陆北上类路...  相似文献   

4.
5.
利用2种突变检测方法对连云港海域近40a海水温度的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海域近40a海水温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海水温度的冷暖交替具有突变特征,突变点为1994年。  相似文献   

6.
郭丽娜  马艳 《海岸工程》2023,(1):99-110
利用青岛市1981—2017年7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的年、月、日和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在气候背景和城市化进程下青岛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7年青岛市年平均降水日数75 d,年平均降水量654.0 mm。青岛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981—2010年呈现增加、2011—2017年呈现减小的趋势;南部沿海地区的青岛站、胶南站年降水量增加的趋势较大,中北部地区的即墨站、胶州站相对较小。青岛站、崂山站、胶州站和胶南站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呈增加趋势,北部地区的莱西站和平度站则表现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减少的特点。各站降水典型年小时降水频次日变化特征较为明显,降水在凌晨至上午发生最多,出现概率为2.6%~6.7%,午后至前半夜明显减少。超过20 mm·h-1的整点小时降水胶南站最多,达7次。降水典型年7月期间500 hPa高度场表现为“两槽两脊”或“两槽一脊”环流型,高空槽均较常年偏强,西太副高主体位于120°E以东,15°~35°N的西太平洋海面上空,脊线位置在25°N附近,青岛地区处于西北...  相似文献   

7.
8.
青岛近百年的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00~2002年青岛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标方法确定了青岛的旱涝年份,并从季节上进行了旱涝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年降水旱年有20a,涝年有17a,出现旱或涝的概率为37.4%,至少有一个季节出现旱或涝的年份占84.5%。年降水量以10.6mm/10a的速度下降,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夏、秋季是下降趋势,而春季和冬季则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中国台风年鉴资料、地面及探空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以及NERA-GOOS海温数据,首先分析了1949-2019年在青岛登陆的四个热带气旋特征,然后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山东半岛造成的降水强度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表明:1)1949年以来有4个台风于8月以登陆北上和登陆转向路径在青岛登陆,其在中...  相似文献   

11.
青岛近百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及海平面升高问题已成为当前海洋学与气侯学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海平面升高的总趋势下,青岛地区海平面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本文根据青岛近百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青岛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近4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异常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利津站1962-2000年的平均气温(T)、降水量(R)和平均风速(V)资料表征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变化状态。分析显示,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气温的长期变化呈变暖趋势,40年来年平均气温约增高了1.4℃,同时,异常高温国年均出现在90年代,而异常低温年均出现在60年代;平均风速呈明显变小趋势,40年来年平均风速减小了约1.5m/s;降水量具有明显的13-15年周期。  相似文献   

13.
帆船比赛是与气象关系最密切的比赛项目。以青岛8,9月份的天气为分析、预报的对象,在深入分析及参照悉尼2000年奥运气象服务的预报技术组成、实施方法与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青岛奥运帆船比赛气象服务体系中关键性环节的技术要求与技术构成。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GIS青岛气象资料预报服务系统;(2)青岛地区站点的布设及资料观测系统;(3)青岛夏秋Nowcasting集成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4.
根据Г分布模式对青岛月降水量进行了拟合,并用Lawless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式中的参数,对青岛地区8个台站6~8月降水总量分别进行了拟合,获得了参数的空间分布,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各级保证率的降水量分位数。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近四十年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惠民、滨洲和垦利三站平均的1957-1996年冬季平均气温(^-T),春季平均风速(^-V)和夏季降水量(^-R),表征黄河三角洲的气候变化状态。分析结果显示,近4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以下特征:(1)长期变化趋势变,科季^-T呈明显的增高;春季^-V则呈明显的减少;夏季^-R变化趋势不显著。(2)冬季^-T、夏季^-V、夏季^-R变化存在着转折和跃变。跨变年份是1986年(^-T)和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近50年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敦训 《海洋预报》2006,23(1):59-64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查阅,系统的统计分析了近50a山东省沿海及责任海区海雾、风暴潮、风暴海浪、海冰等几种主要海洋气象灾害的海洋、气象及分布特征和灾害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岩心中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粒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结合地层年代模型,恢复了研究区48ka以来的古环境记录。结果显示,日本海Ulleung盆地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物中主微量元素(Al、K、Fe、Mg、Na、Ti、Th、Sc、Rb、Sr、Cr、Co、Hf、Zr)含量普遍低于平均页岩。稀土元素丰度(ΣREE)为80~213μg/g,与长江、黄河及中国黄土接近,高于日本上地壳。球粒陨石标准化显示,沉积物中轻稀土显著富集,有显著的Eu负异常(0.6~0.8),Ce异常不显著。元素比值(La/Th、Th/Sc)及La/Th-Hf物源性质判别分析显示,研究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母岩落入长英质源岩区。在11~18ka,主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与11~0ka及48~18ka有显著差异。海平面和全球气候变化是控制主微量元素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化学蚀变指数CIA(45~61)显示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18ka以前风化程度低于18ka以后风化程度,暗示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移。这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青岛观象山气象台1981-2010年3~8月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青岛地区近30a的春夏季降水变化情况,以及青岛地区春夏季强降水在各个阶段的主要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19.
类脂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但是,在北黄海和渤海的应用还不多。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北黄海西南部箱式柱状样B25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含量及相对比例变化重建了北黄海过去1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并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过去1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后显著增加。揭示了一种在我国边缘海群落结构变化的新特征,在1965-1990年间呈现硅藻比例下降和甲藻比例增加,而1990年之后则表现为硅藻比例增加和甲藻比例下降。北黄海近百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和陆源输入增加有密切关系,而群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