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代科学宗师,陈述彭先生是我国遥感地学分析的先驱、是遥感应用研究的开创者,陈述彭先生的逝世,不仅是我国遥感界甚至整个科学界的一大损失。值此逝世一年之际,回顾陈先生开创和繁荣遥感事业的历程,深刻缅怀陈述彭院士在推动我国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相似文献   

2.
陈述彭先生,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1920年,他出生于中国江西省萍乡,1941~1947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和2006年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现代地图学特点及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传统地图学特点及学科体系、综合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新成就在地图学研究中应用的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现代地图学的新特点 ,提出了面向 2 1世纪的地图学学科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25日是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述彭院士逝世一周年,我们十分深切地怀念他。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述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卓越的地图学家、国内外知名的地理信息系统专家、遥感专家,是我国遥感事业的奠基人。他开拓了我国综合遥感应用的广阔领域。1992年8月,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在山西五台山成立。它是全国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的行业性兼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全国遥感信息技术队伍,促进全国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鉴此,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于1996年3月在北京成立。  相似文献   

5.
现代地图与地图学概念认知及学科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地图与地图学是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到现代阶段的必然结果。本文重点探讨现代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文章从现代地图的特性、功能、构成要素/基础及拓展,以及地图科学分类及拓展等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现代地图与地图学概念定义的发展演变,给出了现代地图与地图学较为精练、准确的概念定义;讨论了现代地图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和由传统到现代过渡时期的学科基本名称与研究内容;最后展望了未来地图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5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陈述彭院士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一年来,陈述彭院士在各种场景的身影,同我亲切交谈时的面容,特别是在医院的最后几次见面交谈时的难忘情景,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悲痛、回忆与思念经常交织一起。我自1961年7月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毕业回国,被分配到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研究室工作,时任地图研究室主任的陈述彭先生对我非常信任和器重,当即委任我担任专门地图学科组副组长,并负责国家自然地图集的统一协调与土壤图组的编辑,1962年还安排我在全国地图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演化信息图谱的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县为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自 1998年陈述彭先生提出地学信息图谱这一新概念来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做了不少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工作 ,但对“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 ,利用遥感图像开展地区时间系列的发展研究还是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与时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地图学的表达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现有地图学的理论难以支撑上述需求,在建模要素、信息处理、表现形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本文以地理场景这一新地图学概念为基础,论述了地理场景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从地图向场景转化的必要性和主要技术途径,并提出了用于应对新时代地图学发展需求的数据模型、计算模型和表达模型。数据模型方面可从基于地理信息六要素集成表达的几何代数统一数据模型进行突破;计算模型则可利用多元信息求解的数学空间,构建相应的映射、关联及算子化求解策略;最后提出了兼顾时空分布、演化过程和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景自适应综合与多模式展示的表达模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已成为一个GIS大国 1977年陈述彭先生访问伦敦莱顿大学后,提出了发展GIS的建议,1978年王之卓先生提出了全数字测图的学术思想,他们两位共同开创和推动了中国GIS的发展.从1980年陈述彭先生在中科院遥感所建立第一个GIS研究室算起,我们国家GIS已经有25年的发展历史了.我国政府对GIS很重视,从"七五"起就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支持、资助GIS研究或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10.
地图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古老的地图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普及地图学知识,增加人们对地图的了解与应用,适应网络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建立了专业性的“地图学网站”。本文介绍了该地图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法,对地图学网站及网络地图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地学信息图谱是陈述彭先生倡导的重要理论探索领域。本文根据先生的相关文献和论述,探讨了地学信息图谱思想的内涵,认为图谱是许多领域都采用的表达和分析的方法论,地学图谱是针对地学领域地学现象和过程的图谱,地学信息图谱则强调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通过定量地学信息(地学数据库)和地理计算实现的地学图谱,以期通过运用地学图形语言进行地理时空表达与分析,用于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反演它的过去,评估它的现状乃至预测它的未来。地学信息图谱思想的提出与陈述彭先生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他青年时期的坚实地理学基础,中年时期将综合地理和地图设计紧密结合的实践,晚年时期对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引领,促使他集一生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丰富理论、方法、技术成果积淀,开辟了这一探索性的地学研究新领域。地学信息图谱是陈述彭先生留给后来者的科学问题。为此,作者根据新近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全息地图的发展是地学信息图谱表达的重要基础,并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新的地学现象和新的地学规律。遥感对地表信息的“谱”探知要以地理学“图”分析思想为支撑,它将最终回归于对复杂地表分布与内在发生机理等地理学核心问题的回答。地学信息图谱的认知以人地关系为中心,以实现从客观地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人地关系新认知构建一套认知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的目标是辅助发现与利用新的地学知识,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理知识图谱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述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提出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溶洞地貌图》、《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徐霞客游记在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等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在地形鸟瞰图的制作,喀斯特洞穴地貌图的编制,中国地貌区划和中国气候地貌研究,黄河、淮河和长江下游平原地貌制图与地图分析,中国的地表侵蚀与堆积研究,大比例尺景观制图方法与实验,中国的新生代火山群等方面对我国的地貌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地球村”,更好地认知地球家园,积极地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新纪元经济腾飞,振兴中华的宏图。这正是陈述彭教授探索地学的宿愿。对于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陈述彭教授认为,它是以数字集成(整合)为核心技术,涉及卫星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电脑制图、互联网络……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系统工程[1]。科学实践表明,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上述学科的发展与其融合集成正是推进地球信息科学崛起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创新工程中地图学学科规划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地图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本文就知识创新工程的地图学的学科规划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文中首先阐述了地图学学科规划的指导思想,即继承深厚的学科积淀、追踪国际热点和前沿、超越和创新、理论-技术-产业化紧密结合。随后作者讨论了地图学的国家目标和科学目标,对地图学的主要创新方向及其领域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同时也涉及到了创新基地内外一体化的组织管理体系的设想。最后,本文从“多层次的创新成果展望”和“地球科学中永远年青的横断型学科”两方面对地图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生态与环境状况。在陈述彭先生指导下,199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建立起了完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路线,以及独特的分类体系和动态区划体系,奠定了中国LUCC信息平台的基础。本文在系统回顾陈述彭学术思想指导中国LUCC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国家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梳理了我国LUCC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并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团队在最近20年LUCC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动态时空表征与分析模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方法、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林业活动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LUCC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测绘一定要跟我们的时代相结合,一定要在应用服务上下工夫,不能守着摊子靠政府来支撑。21世纪是我们国家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成果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学科交叉的特点是越来越显著。现代地图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数字化的地图和地理信息的生产方式已经实现,地理信息服务深入到各行各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数字化的地图学的发展需要新的创新思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地图学经历了并正在继续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以前的纸质地图叫地图,现在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上也是,还有动态的地图都是,所以这样一种创新发展,使得这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现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7.
陈述彭院士是我国卓越的地理学与地图学家、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是我国现代地图学的倡导者与开拓者,是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开创者。他为我国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杰出贡献。陈述彭院士1920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他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并于1947年史地研究所在职研究生毕业,1950年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至今,已从事教学、科研60载。  相似文献   

18.
一次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国际地图学术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第17届国际地图学会议的特点,国际地图展览的特色,当前国际地图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与论述。这些进展与趋势主要是:计算机制图与可视化;电子地图集与地图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与出版系统一体化;计算机地图概括(制图综合);GPS、RS、GIS、地图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地图具有公式化、抽象化、符号化等基本性质和形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基本特色以及信息传输、信息载负、地图模拟与地图认知等基本功能。地图是早已公认的“地理学第二语言”,而且现在拓展到整个地球科学领域。地图学具有区域性学科与技术性学科双重性质。作为区域性学科,它的发展反映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广度与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二届三次会议于1995年12月5日至9日在西安市西北大学召开。会议由专业委员会廖克主任主持,西北大学校长陈宗兴和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叶树华教授致欢迎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专业委员会顾问陈述彭教授作了关于建立“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的重要报告。指出“地球信息科学是综合解决地球科学这一复杂巨系统领域的新学科”。与此同时,会议还讨论了筹办“地球信息科学”杂志的事宜,并建议由本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威特咨询有限公司主办,西安煤航地图制印公司、北京长地公司协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