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藏北部洞错蛇绿岩地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榴辉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建珍  杜建国 《地质论评》1998,44(3):253-263
本文分析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的产出特点,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所获资料表明大别山榴辉岩与围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其化学成分特征与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兼有大陆玄武岩和大洋玄武岩的特征。这些岩石大部分可能为板块俯冲过程中带入的大洋岩石残片。在深部变质形成榴辉岩后又随大别杂岩一起被抬升到地表,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西藏拉昂错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斌 《西藏地质》1991,(1):38-54
  相似文献   

5.
安徽大别山蛇绿岩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6.
西藏达机翁蛇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西藏雅鲁藏布板块缝合线西段北亚达机翁蛇绿岩的地质构造、岩石组合等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对该蛇绿岩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REE及Sr、Pb、Nd同位素进行了较系统的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并由此探讨了该蛇绿岩的构造环境,提出该蛇绿岩为析特提斯东段岛海格局中的岛弧成因,为已消亡的中生代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残片。  相似文献   

7.
北祁连熬油沟蛇绿岩岩石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螯油沟蛇绿岩位于甘肃南南县祁青乡。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蚀变作用形成的蛇纹岩,原岩为方辉橄榄岩,所有的岩石类型均以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并且玄武质熔岩显示出幔柱型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来源于与洋岛玄武岩源相似的富集地幔。  相似文献   

8.
榴辉岩型钛矿化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榴辉岩地球化学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榴辉岩中TiO2含量与全铁(TFeO)具正相关性,而与MgO, 特别是MgO/(MgO TFeO)比值具负相关性.按TiO2含量的高低,可将榴辉岩区分为高钛型(TiO2>2.0%)、中钛型(TiO2=0.60%~2.00%)和低钛型(TiO2<0.6%)三类,文章重点讨论了高钛与低钛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与低钛型榴辉岩相比,高钛型榴辉岩相对偏基性,富铁,贫镁,并具有较高的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等)和亲铁元素(如V、Co、Ni等)含量.原岩恢复显示低钛榴辉岩的源岩有两种类型,其一为洋壳俯冲形成的蛇绿岩残片,另一为富钙质的沉积泥灰岩.高钛型榴辉岩的源岩则具OIB特征,可能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或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与地壳物质混染的产物.榴辉岩中的钛矿化主要受源岩因素制约,此外,岩浆结晶分异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旗  钱青  王焰  贾秀琴  韩松 《地质论评》1999,45(7):101-107
蛇绿岩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类型,但基本的是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洋脊玄武岩(MORB)两种。蛇绿岩的玄武岩大多数是LREE亏损型,如NMORB和IAT。EMORB的LREE略富集是NMORB与OIB混合造成的。文中讨论了变质作用和水岩交换作用对蛇绿岩的改造,鉴于变质岩区蛇绿岩地球化学研究往往出现多解性,作者认为,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要有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0.
龙泉—南平—带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大别山北部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种产状新鲜榴辉岩露头的发现、超高压变质线索及变质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等。讨论了该带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江北段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江"地区北段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该区元古宇至新生界地层和不同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区主要成矿元素为As、Au、Cd、Hg、Ni、Sb、Ag、Cr、Pb、Sn、W、Zn、Cu;岩体中的Ag、Pb、Sn、Cd、Zn主要与中基性火山活动有关,而Cu、Mo、Bi、Au的成矿作用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新生代地层中Cu含量比岩体中的高,Au含量在中生代岩体中远远大于其他时代的岩体,因而这些地层和岩体最有可能成为矿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完达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中变质基性岩原岩主要有两种类型:在大顶子山和仙人台附近蛇绿岩带中的变质玄武岩地球化学具有T iO2含量偏高,高场强元素N b,T a,Z r,H f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 b,Sr,B a等相对富集;LREE富集,体现出洋岛型玄武岩的特征。在靠近跃进山断裂带的跃进山变质杂岩带中采集的变质基性岩原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R b,B a,Th相对富集,R b,B a,Th都是活跃于地壳中的元素,这些元素丰度值高,与板块拼贴岩石受到明显的蚀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西段熬油沟蛇绿岩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北连熬油沟蛇绿岩中的辉石,长石、铬铁矿物铁钛氧化物的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铬铁矿具有高Al、Mg含量和低Fe^3+及Cr含量(Cr值为0.48-0.49)的特点,反映了其形成于大洋中脊下的低熔地幔。辉石、铬铁矿物铁太氧化物中Fe^2+的含量均较低,表明这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是在低氧逸度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熬油沟蛇绿岩中的玄武质岩石均不是初始岩浆,而是分离结晶以后形成的残余岩浆,其初岩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毕机沟侵入体作为扬子克拉通北缘已知分布面积最大的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体,在扬子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除在七十年代开展过部分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外,长期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在Sm-Nd和Rb-Sr年代学工作基础上厘定了毕机沟侵入体的侵位和后期构造热事件时代;根据侵入体源区地幔组成特征和地幔端元组成,显示出毕机沟岩体源区具有与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有关的成因信息,结合晚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北缘在构造体制、幔源岩浆性质和地壳增生方式等发生突变的地质背景以及现代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研究成果,提出了区内新元古代可能存在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南段甘陶河群地层为河北省南部重要的铜矿化层位,发育有以桃园、虎寨口、南寺铜矿为代表的大量铜多金属矿床(点);为一套经历了区域浅变质作用的基性火山岩和正常沉积碎屑岩岩系;在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基础上,文章对甘陶河群地区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找矿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毛管压力测试得到的岩样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作为分类评价的基本定量指标,采用Q型聚类法将所测试的岩样分作了5个类别;结合每一类别的地质、物性及生产特点,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奥陶统储集岩分成五类,并分别对各类储集岩的储集性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北秦岭—南祁连位于我国著名巨型纬向造山带的中段,是以寒武—奥陶纪时期为主形成的裂谷造山带。它经历了板内大陆裂谷→陆间裂谷→火山弧→造山带的开合过程。寒武纪拉张形成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及小洋盆蛇绿岩套,奥陶纪闭合形成钙碱性与钾玄岩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弧岩套,并见高镁安山岩。南祁连为单裂谷,北秦岭为双裂谷。北秦岭裂谷从东到西,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小,闭合速度变大,火山爆发强度及火山岩的酸度、钾量、壳源组分也顺序增大。其拉张距离与红海型相似,而闭合速度近似安第斯型。古地幔以多种类型叠加为特征,曾有过先强烈亏损,后又富集的过程。从大别山→北秦岭→南祁连→柴北缘纬向对比可知:本区的基性与酸性火山岩浆,分别为地幔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性岩主要为基性岩浆AFC作用产物。从东到西,裂谷依次张开,火山喷发时代逐渐变新,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大,闭合速度也变大,从而火山岩的碱度变小,蛇绿岩套从无到有。古地幔由DMM与EMⅠ混源为主,变为DMM与EMⅡ混源为主。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内的中元古代魏家沟岩群原岩为一套碳酸盐岩、陆缘碎屑岩及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大陆裂谷-活动大陆边缘阶段,并于1036 Ma左右遭受变质变形.通过岩浆岩形成构造环境的判别,研究区中元古代岩浆活动贯穿于板块碰撞前、同碰撞及碰撞后.伴随着造山带的演化,本区中元古代经历了3期韧性变形,分别形成于大陆裂谷、活动大陆边缘及碰撞造山阶段.通过上述研究,确定了本区中元古代造山带的存在,并经历了大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碰撞造山的地质演化过程,证实了格林维尔造山运动在华北板块北缘的存在和对中元古代末期Rodinia超大陆拼合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唐古拉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动,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生强大板内变形扩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上隆,在σ_1垂直作用下的水平伸展与挤压作用的交替,盆-山体系的形成,裂谷型火山活动及大规模纵向走滑作用造成的块体逐一向东挤出。利用天然地震对岩石圈进行探测,发现岩石圈下部(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60-120 km)存在高、低速层紧密相间的水平分带及具左行走滑的岩石圈断裂。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提出了高原深部地幔底辟作用,建立了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动力源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