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铁作为一种便捷交通方式,在广州市立体交通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可达性变化的分析研究对于市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重要意义。文中以已开通和规划中的广州地铁网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和VBA编程功能,通过计算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对广州地铁网络的可达性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可达性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人口密度高、地铁网络密集的中心城区,有明显沿着线路指向换乘站点的特点,并呈现向外围扩张和降低趋势;未来的地铁网络建设使得可达性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而中心城区的可达性水平仍高于外围地区,但差距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广州地铁网络的可达性空间特征及产生的区域响应,该文基于图及可达性测度模型,结合GIS技术,探讨其时空发育状况、拓扑结构、可达性演变与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广州地铁网络与商住区的空间扩张过程在时空上吻合;广州地铁网络逐步演化为回路网络,但拓扑结构存在不足;时间可达性重心从政治中心向商业中心转移,可达性从商业中心向四周区域辐射,并随距离逐渐衰弱;可达性空间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换乘站点对所在区域的可达性作用显著;潜力可达性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双中心特征,且在空间分异上与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相呼应。通过对广州地铁网络进行可达性演化和空间特征分析,既为交通可达性研究提供实践经验,也为地铁网络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ArcGIS软件的空间网络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主要指标,对不同阶段湖南省区域的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可达性水平由长株潭地区为中心向外围呈圈层式优化之势,可达性值变化率呈多级格局,可为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G IS中线段长度的误差模型,推导出网络最短路径的不确定性模型,据此模型可以求出最短路径的可信度和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短路径长度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公交网络模型的最优出行路径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讨论公交网络特性的基础上 ,基于结点 弧段 有向线描述了公交网络的数据组织 ,研究综合换乘次数及距离因素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 ,并提供算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路网结构对居民的便利性有不同的影响.城市地铁的建设和完善扩大了城市空间,为居民通勤提供了便利,同时,它也影响和改变着城市格局.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北京完备的地铁网络,采用空间句法对其现状和可达性进行评估.利用社会经济网络评价北京市各区的中心性指数,分析社会经济网络与各区可达性水平的联系.结果表明,北京的交通中心是西城区和东城区,而经济中心是海淀区和朝阳区.北京主城区呈现三核城市模式发展,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将在石景山区和大兴区. 相似文献
7.
最短路径算法是GIS空间分析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最短路径的实时计算转换为预计算,利用关系数据库将最短路径计算过程和结果实例化,并在WebGIS环境下实现了城市任意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快速计算和响应。 相似文献
8.
针对网络Voronoi图中点与点之间通过实际路径距离而非传统欧式距离相连,在实际应用中较平面Voronoi图更加合理,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网络Voronoi图构建算法。借助模型的自动波发放及并行处理特性,较好地实现了基于路网的网络空间剖分,顾及了道路网及其点群自身属性对其服务范围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算法实现了点群网络Voronoi图的构建,最短路径思想的引入使得构建的网络Voronoi图符合Voronoi图基本特征,可以用来表示点群的服务范围,不仅如此,算法的并行特性保证了算法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9.
网络最短路径的地图代数栅格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阐述网络分析和最短路径算法的现状的基础上,以地图代数为理论支撑,介绍了地图代数对于网络元素的表达,探讨另外一种途径的网络最短路径分析—基于栅格数据的最短路径分析,重点讨论了基于地图代数的网络数据模型、栅格路径距离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求取最短路径的栅格方法的具体过程。最后,通过算例证明栅格途径的网络分析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等时线模型支持下的路网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时线是道路网中参考于某特定点位的系列时间可达性的可视化表达,其生成需要分析道路网络特性及通行状况,其形态可以反映可达性规律。本文对等时线进行了定义、特性分析及生成方法研究;类比水滴沿木板的纹理扩散的过程,提出水流扩展算法生成等时线,在网络栅格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等时线扩展独特的约束条件,如道路状况、移动条件及时间分段等获得可达性扩展路径,通过扩展凸包和角平分线移位生成等时线。该算法基于场论思想,可以针对网络空间中任意感兴趣部分灵活负载约束条件,方便生成实时等时线;类比等高线表示地貌特征,对基于以上构建机制生成的等时线的排列、疏密、弯曲形式、弯曲方向及延伸方向等进行分析,发现空间可达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过去800年(1160~2000年)北京城市交通网络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北京交通网络的发展变化。主要从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达性等角度分别对网络直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平均聚集指数、相对可达性等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交通网络扩张呈“两段式”特点:前数百年只加密路网,近53年网络直径扩张了2.62倍;第二,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北京过去800年交通网络度分布结构呈现良好的一致性,交通网络中顶点与路段的比例保持不变,网络内部联系日趋紧密;第三,北京交通网络可达性格局趋于有序:从金元时期的不规则格局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椭圆形格局,建国后呈圆盘形格局扩张,但可达性中心由天安门向西北方向偏移至阜成门处。通过搜集研究北京过去800年的交通网络数据,本文记录了北京交通网络演化的全过程,并揭示了其演化过程中蕴含的宏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青岛市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研究了该区域路网的综合可达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GIS平台,建立了青岛市中心城区路网模型;选取最小阻抗(时间和距离)、交叉口服务指数、路网密度和路网连通度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分别从路网距离关系、路网结构合理性、路网密度和路网发育程度4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的路网可达性;在... 相似文献
15.
16.
道路网络通达性是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文以GIS为技术手段,通过重力度量模型、道路加权和密度模型计算得出经济联系指数和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并构建综合通达性指数来分析湖北省县域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及其空间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湖北省103个县经济联系指数以武汉市主城区最高;(2)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最高;(3)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最高的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硚口区、汉阳区、江岸区、江汉区、东西湖区。本文填补了目前国内省级交通网络通达性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湖北省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完善的交通规划理论和模型,以某市为例,借助RS技术的空间数据获取能力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综合考虑最短出行距离、最短出行时间以及网络节点人口密度3个因素,研究分析某市的道路交通可达性,并对现有的道路交通网络进行评价,为未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以及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交通限制条件下的最短路径算法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交通网络本身的特点及要求的分析与研究,介绍了一些适合道路网的经典最短路算法和数据存贮模式,探讨了在交通网络路线优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的几个问题,如路口延误、禁行状态等,并在理论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给出了一个路径搜索的实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