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基于CityEngine技术,采用规则建模的方法实现了江苏师范大学三维地形的建模,主要包括房屋建筑、道路与绿化等要素的地物建模,以及纹理处理,并完成了江苏师范大学的三维地籍建模与场景展示.  相似文献   

2.
立足现代地籍管理的需要,基于UML建立了城市三维地籍对象模型。聚焦三维地籍要素类,提出了基于B-rep模型的三维地籍空间数据表达方式,设计了三维地籍数据的属性结构与关系模型,综合建立了三维地籍数据模型。本文研究提出的数据模型,能够为城市三维地籍数据组织、表达与管理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二维地籍模型到三维地籍模型的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二维地籍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多元空间管理的需要,三维地籍模式逐渐成为城市地籍管理的主要方向。利用已有的二维地籍数据建立三维地籍模型,既可以避免原有数据的浪费,也可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缩短三维地籍建立的时间。主要研究从二维地籍模型到三维地籍模型的转换方法和技术路线。在介绍二维地籍模型和三维地籍模型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二维地籍数据向CO3D三维地籍数据转换的流程与算法。实例验证表明,此方法可行,转换结果正确,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地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三维地籍的发展,平面宗地正在被空间宗地所取代。基于二维平面的《地籍调查规程》无法满足地下空间地籍调查的需求。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为地下空间地籍测量提供了可能。要解决地下测绘的数据盲区,必须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IC卡宗地草图可提供更加全面、详细的宗地信息。  相似文献   

5.
杨晶  林伟恩  陈海佳 《测绘通报》2017,(11):159-160
通过研究三维激光扫描仪快速获取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地形数据,结合激光点云分析软件,将三维数据和二维数据相比,并与真三维展示和分析,结合应急指挥解决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高精度测绘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三维地籍概念模型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结合目前地籍管理日常业务绝大多数仅涉及到土地使用权信息变更的管理实践,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基于土地使用权的复合三维地籍概念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房地合一”三维地籍概念模型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向上、向下拓展,地下宗地、地上宗地渐渐成为地籍管理的一部分,传统的二维地籍管理系统开始不能满足最新地籍管理的需求,迫切需要引入三维地籍的理念,将二维不能描述的三维空间关系清晰得展示出来。本文在综合分析现有二维地籍管理系统优势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宗地的三维产权、三维地籍测量以及二三维混合管理模式,提出了目前情况下,建立三维地籍的整体思路,为三维地籍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地籍管理是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不能满足地上或地下空间利用权利登记和管理的需求。因此,迫切的需要引入三维地籍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三维地籍的研究现状,从技术角度入手,提出了面向三维地籍产权体的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三维地籍系统,实现了诸如产权体的可视化、查询等功能。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三维地籍建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土地空间权利的登记和三维空间权属的管理,在三维地籍模型中引入三维地籍基本单元产权体的基础上,采用二维宗地与三维建筑物相结合的方法,依据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三维产权进行了登记。以某小区三维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小区三维地籍数据库;并在.NET开发环境下,结合ArcGIS、ArcGIS Engine等技术开发了三维地籍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刘敏  黄铎 《测绘科学》2007,32(5):154-155,102
随着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开发,传统的二维地籍已难以满足地籍管理在三维方向上的扩展,迫切需要利用三维地籍对地下空间进行数据管理和空间确权。本文基于地下空间开发中各类地物的空间特征,首先从三维自然特性与法律特性两个方面建立了三维地籍的概念,并进而阐述了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以及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一体化数据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郝铭辉 《测绘科学》2012,37(3):99-103
公寓是地籍系统中最具代表性并应以3D形式登记的不动产单元,其建筑结构及空间形态影响着各单元在三维地籍注册中所占据的空间,将房屋几何信息引入地籍系统可实现法定空间的准确表达.本文以ISO/TC 211土地管理域模型LADM为模板,基于地籍管理中“法定空间-物理结构”理论,将房屋物理模型引入LADM,以房屋或建筑物物理实体模型或几何信息为空间参照,在三维地藉系统中实现公寓单元“法定空间”的准确表达与登记.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基于二维地籍的土地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日趋紧张的城市空间管理需求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三维地籍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三维地籍测绘解决土地立体化管理难点、痛点的技术路线,然后开展了三维地籍标准化探索,重点介绍《三维地籍产权体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将研究路线及此标准应用到典型案例中,以证明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和标准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王超领  岳东杰  王瑞  周甬涛 《测绘科学》2009,34(6):15-16,58
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的地面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土地资源开发已向地下空间方向发展。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背景下,三维地籍将在加强对地下空间信息的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分析三维地籍需求和建立三维地籍概念的基础上,探索了城市地下空间三维数据的获取要素和方法以及三维地籍图的模型和编制方法,对城市地籍管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化发展,三维地籍的建立势在必行,与之配套的三维产权证,对于三维地籍产权登记不可或缺。文中清晰阐述了三维地籍产权登记对象即三维产权体的概念;以传统房地产证为例分析了二维地籍产权证的设计现状,进而归纳得到地籍产权证的设计目的,并进一步提出三维地籍产权证的设计原则;遵从以上原则具体阐述三维产权证的内容,设计一种C/S架构制作和B/S架构发布相结合的三维地籍电子产权证,并以深圳市几宗三维产权体为实例给予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三维地籍对二维数据兼容不良问题,本文基于PNAT模型,利用ArcEngine开发出城镇三维地籍系统。通过对三维地籍要素进行描述与表达,推演出地上地下三维宗地体,并在ArcGIS中构造出三维宗地体模型。实验证明,运用ArcEngine开发的三维地籍系统,可完美兼容已有二维地籍数据,极大地减少了开发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系统兼具ArcGIS提供的分析功能,稍加改进即可实现自定义查询,实现三维地籍图属联合分析。基于ArcEngine的三维地籍开发是一种效率高、功能丰富的二次开发方法,其数据兼容性及空间分析功能明显优于其他非GIS二次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16.
面向地籍的三维数据模型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小岳  李光强  王振兴 《测绘科学》2010,35(5):92-94,10
本文结合三维地籍空间实体的特征,依据现代地籍管理需求,对OO3D数据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面向地籍的三维数据模型(CO3D),并详细阐述了CO3D的逻辑和概念模型,研究了CO3D拓扑关系类型、存储结构、查询方式的实现方法,探讨了模型的可视化原理及实现,并通过实例验证了CO3D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是国家依法管理土地权属、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政措施。本文针对当前地籍管理中二维宗地图常因界址不明而引发土地纠纷的现状,在城镇地籍管理中引入了表达直观的三维城市模型。三维空间的交互浏览、界址点、界址线与三维城市模型的叠加、宗地信息的查询以及三维宗地图的制图输出改变了传统地籍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未来城镇地籍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呈现出立体化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长春市国土资源局在城区三维地籍数据库建设中提出三维地籍的概念体系,探索三维地籍的管理模式,实现地表、地上、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可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混合三维地籍的确权及概念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茜  邹峥嵘  孙涛 《测绘科学》2010,35(1):33-35
随着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土地的理解从二维变为三维,土地三维权利也逐步确立。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传统地籍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有必要建立三维地籍。本文在简介了土地三维产权和三维地籍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三维宗地的相关权利,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混合三维地籍概念模型,并以建筑物为例,设计了三维地籍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0.
史云飞  贺彪 《测绘科学》2013,38(2):12-14,21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于表达三维地籍的空间拓扑数据模型,并分别在概念层次和实现层次给出了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概念模型分为3层:要素层、几何层和拓扑层。要素层用于表述地籍管理对象,几何层用于描述实体的几何形态,拓扑层用于表达实体间的拓扑关系。在概念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对应的逻辑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