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性地将设计及使用小口径金刚石钻头和大口径工程施工钻头的知识与经验编制成相应的专家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Clark  IE Box  PA 《岩土钻凿工程》2000,(6):27-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聚晶金刚石(PCD)的特性及其发展过程,并分别列出了其在钻进业中的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钻进和地质与矿山钻进,阐述了这两种钻进领域对PCD钻头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3.
硬岩钻进用石油钻头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松成 《地质与勘探》2013,49(2):373-378
能源与矿产的持续安全供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保证,而中硬岩层钻进一直限制着油气钻井向深部发展。针对硬岩地层钻进,地质行业主要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而油气钻井行业除按传统方法采用牙轮钻头和金刚石钻头钻进之外,也逐渐开展了PDC钻头钻进硬岩的研究。本文分别介绍了牙轮钻头、金刚石钻头和PDC钻头在油气勘探硬岩钻进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其中,牙轮钻头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强轴承密封性能、改进布齿结构和提高切削齿强度三个方面,而金刚石钻头研究则集中在碎岩机理、金刚石参数和胎体性能,以及钻头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了三类钻头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硬岩钻探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旋挖钻进施工目前是我国常用的桩工施工工法。旋挖钻机施工由于效率高、噪声低、环保、成孔质量高等特点,施工范围极广。但由于施工地层各不相同,需要选择不同形式的钻头来满足不同的施工要求。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旋挖钻头,能够丰富旋挖钻机的施工工艺,拓宽旋挖钻机的施工领域。建立旋挖钻头数据库系统,为旋挖钻头的设计、制造、选型提供数据支撑,满足日益复杂的施工要求。本文介绍了旋挖钻头设计制造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孕镶金刚石钻头钝化与锐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论述了孕镶金刚石钻头钝化和锐化的过程、机制、实质原因和条件,首次提出了暂时钝化和自行锐化的成层分布、趋平磨损、连锁反应和硬磨粒磨损等四方面机制,并将复杂的自行锐化条件归结为简明的锐化条件不等式δ≥δ0。  相似文献   

6.
7.
模拟深井条件下的PDC钻头破岩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深井破岩试验装置模拟不同井深压力条件下对泥岩进行了PDC钻头破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井深的增加,岩石强度增加,破碎岩石的切削力增加,同时,PDC钻头齿形和结构对破岩效率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按深井条件和岩石特点进行PDC钻头齿形和结构设计,以达到提高机械钻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提高人造金刚石钻头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真空气相沉积法在金刚石表面镀覆强碳化物金融或合金薄膜。该薄膜一方面与金刚石表面形成化学键合,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与金融胎体的浸润性,从而明显增强金刚石在金融胎体中的结合强度,提高金刚石钻头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差动式大直径多钻头组合钻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大直径钻具---差动式多钻头组合钻具的结构原理、力学特性和关键技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压力脉冲试验测定某地花岗岩体的渗透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压力脉冲试验进行渗透系数测量,采用跨接式封隔器系统将试验段与钻孔分隔,通过高压泵向试验段注水,使试验段压力迅速增加,然后关泵,并记录压力随时间的衰减曲线。通过将记录曲线与标准曲线进行拟合的方法确定测段岩体的渗透系数。给出了在一个钻孔中利用该试验方法获得的3个测段的渗透系数测试结果。并与同一钻孔中的常规压水试验结果以及其他地区渗透系数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作为岩体渗透系数测试的一种试验方法,压力脉冲试验方法具有方便、省时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低渗透系数岩体的测试。  相似文献   

12.
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是研究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界面剪切特性的两种手段,但二者的试验机理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根据筋土界面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结果,对这两种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得到的界面剪切强度之间的差别及其原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机织土工布来说,直剪试验的结果与拉拔试验得到的界面剪切强度相近,但峰值位移差别较大;对于玻纤格栅来说,直剪试验得到的界面剪切强度大于拉拔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粘性土抗拉强度测试问题,本文设计改装了土样拉伸试验仪,可完成单轴拉伸、巴西劈裂和轴向压裂三种抗拉强度试验。通过不同方法测定土体的抗拉强度,研究了试样高度对各方法强度测量值的影响及其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样高度对轴向压裂试验测试结果的影响最大,对巴西劈裂试验测试结果影响很小,几乎不影响单轴拉伸试验测试结果。轴向压裂试验中,抗拉强度测试值随试样高度h增大而减小,随衬垫直径增大而增大。巴西劈裂试验中,试样抗拉强度测试值随试样高度增大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14.
岩土参数的正态分布是岩土工程可靠分析的基本假定之一。目前,岩土工程参数的正态性检验以KS (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为主,然而诸多研究表明,对于小样本数据,KS检验的正态性检验结果并不可靠。本文以废黄河泛滥沉积相粉土中的孔压静力触探(CPTU)锥尖阻力qt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ANOVA (方差分析)检验,从CPTU测试资料中进行总体的样本筛选,然后应用SW (Shapiro-Wilk)检验、KS检验、LF (Lilliefors)检验和AD (Anderson-Darling)检验等4种正态性检验方法,在不同样本容量条件下,对测试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评价。当测试数据的样本容量充足时,分析结果表明:SW检验结果最为严格,KS检验结果最不保守,而LF检验和AD检验的严格性介于两者之间;对于常规岩土工程设计,采用KS检验结果即可满足稳定性分析要求,对于复杂岩土工程设计,采用SW检验对设计参数进行正态性检验,可降低设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牛学超  张庆喜  岳中文 《岩土力学》2013,34(2):6000-607
30多年来国内几乎没有关于岩石三轴试验机发展状况的全面介绍资料。为了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能够更好地分析、设计和制造岩石三轴试验机,在收集大量的参考资料,回顾试验机的发展历史,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介绍了国内常规和真三轴两大类岩石三轴试验机,同时介绍了蠕变、静动态、高低温和剪切等岩石试验机的发展状况。列举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用户使用的不同性能的岩石三轴试验机及其参数。指出今后的岩石试验机将会向CT扫描、三轴剪切渗流、三轴仿真试验系统和原位真三轴试验系统方向发展的趋势。相关内容既可以为研制岩石三轴试验机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用户选购试验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热机碎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阐述了热机碎岩试验的基本方法,试验设备、试验钻头以及试验岩样;对试验数据以及试验工艺参数的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热机碎岩的最佳工艺参数及结论.  相似文献   

17.
水文时间序列趋势和跳跃分析的再抽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攀  郭生练  肖义  李玮  郭富强 《水文》2007,27(2):49-53
用再抽样方法估计水文时间序列趋势或跳跃的显著性水平,可通过分块的方法消除水文时间序列自相关性的干扰,具有直接、精确的优点。介绍了再抽样方法在水文时间序列趋势和跳跃分析中的原理与方法;针对黄河三门峡水文站1919~1989年实测年径流量资料,采用几种常用的参数和非参数统计量,用再抽样方法进行了实例研究,其中采用滑动分块自助法以消除自相关性的干扰,该方法为估计水文时间序列的趋势、跳跃的显著性水平给出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某水工隧洞裂隙岩体高水头作用下的渗透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抽水蓄能电站高压引水隧洞裂隙岩体的高压压水试验、常规压水试验和室内试验,分析了裂隙岩体在高水头条件下渗透流量与压力关系所反映的岩体渗透特性变化规律;在定量计算基础上探讨了裂隙岩体渗透系数与压力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高压压水试验、常规压水试验和室内试验得到的渗透系数,分析了环境应力状态和压力变化对渗透系数取值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头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明显大于低水压条件下的渗透系数,室内试验渗透系数因应力解除影响而大于原位压水试验渗透系数值。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地测量岩石试样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拉伸强度与变形特性,对用于岩石三轴压缩试验的MTS815材料试验机为主体设备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一方面设计加工了一套试验机活塞与三轴室的随动连锁装置,使原本只能提供压缩载荷的MTS815试验机也能精确提供轴向拉伸荷载;另一方面设计开发一种多自由度岩石试样三轴拉伸夹具,解决岩石等脆性材料在拉伸过程中难以始终保持对中的技术难题。提出一套完整的测试技术方法,能实现0~140 MPa围压范围内各种岩石试件的复杂三轴直接拉伸测试研究,利用研发的配套装置与测试方法对页岩试样进行了三轴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完全能够进行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岩石三轴拉伸试验,得到相应的三轴拉伸试验曲线;页岩在低围压和高围压下呈现不同的破坏特征和破坏形式,低围压下依然呈现脆性特征,高围压下则是由脆性向塑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China Geology》2020,3(2):197-209
Clayey silt reservoirs bearing natural gas hydrates (NG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hydrate-bearing reservoirs that boast the highest reserves but tend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to exploit. They are proved to be exploitable by the first NGH production test conduct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17.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rst production test,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determined the optimal target NGH reservoirs for production test and conducted a detailed assessment,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and onshore testing of the reservoirs. After that, it conducted the second offshore NGH production test in 1225 m deep Shenhu Area, South China Sea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second production test) from October 2019 to April 2020. During the second production test, a series of technical challenges of drilling horizontal wells in shallow soft strata in deep sea were met, including wellhead stability, directional drilling of a horizontal well, reservoir stimulation and sand control, and accurate depressurization. As a result, 30 days of continuous gas production was achieved, with a 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of 86.14 ×104 m3. Thus, the average daily gas production is 2.87 ×104 m3, which is 5.57 times as much as that obtained in the first production test. Therefore, both the cumulative gas production and the daily gas production were highly improved compared to the first production test. As indicated by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second production test, there was no anomaly in methane content in the seafloor, seawater, and atmosphere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duction test. This successful production test further indicates that safe and effective NGH exploitation is feasible in clayey silt NGH reservoir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ydrates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in general, namely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exploratory production test,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test, productive production test, and commercial production. The second production test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tep from the exploratory production test to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t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