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目的】为了查明桐柏—泌阳地区表层土壤(0~20 cm)中2种重金属钒和钴的污染状况,采集表层土壤样品5521件,分析测定重金属V和Co的含量。【研究方法】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计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壤中V和Co的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内土壤V和Co空间分布呈片状分布,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评价中,Co元素总体污染样点比V元素多,且均存在复合污染的样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成人的风险要大于儿童。成人中V非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1;99.06%样品中V的儿童非致癌风险高于1;非致癌风险传播途径主要以呼吸吸入为主。存在32.95%样品Co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为不可接受,存在19.74%样品Co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为不可接受。成人与儿童的致癌风险指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成人与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指数高值区均分在研究区南部。【结论】土壤V和Co含量的高低不仅受土壤黏粒、pH值和铁、锰氧化物的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矿产资源开采可能是该地区土壤V和Co污染和健康风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状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再利用GIS获取主要污染物As、Cr (Ⅵ)和NO3--N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As、Cr (Ⅵ)、NO3--N的质量浓度均超标,As对成人的致癌风险最高达3.50×10-4,明显超出限值1.00×10-4,长期暴露对当地居民带来罹患癌症的健康风险较高;As、Cr (Ⅵ)、NO3--N的非致癌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为Cr (Ⅵ)、NO3--N、As,其中Cr (Ⅵ)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达8.693 7,远超限值1.000 0,危害性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方面,As的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最高,为42.82%,As、Cr (Ⅵ)、NO3--N的非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分别高达69.19%、69.06%和66.55%,水安全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中间体和有机溶剂,随着人类工农业的发展,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下辽河平原作为人口较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地下水的污染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潜在风险。为了研究下辽河平原地下水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本文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样品中60种VOCs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分析其污染来源。通过经口饮用、洗浴呼吸吸入、洗浴皮肤接触三种VOCs的暴露途径计算污染物长期摄入量,采用CSOIL模型评价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采集的24组地下水样品中有20个采样点检出VOCs,样品VOCs检出率为83.3%,在个别采样点萘、苯、1,2-二氯丙烷含量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4848—2017)Ⅲ类水的限值(100、10.0、5.0μg/L),工业源VOCs的排放是研究区地下水VOCs超标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样品中VOCs的总致癌风险指数在0~4.0×10-5之间,总非致癌风险指数在0~0.93之间,均低于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标准;企业用地周边地下水中的健康风险指数高于农业用地地下水。本研究表明下辽河平原地下水中VOCs检出率相对较高,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该结果可为地区地下水工业源VOCs污染监管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氮元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深层承压水“三氮”均未超标;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较轻,“三氮”超标点零星分布于地下水的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其中,NO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8.8 %;NO2-N和NH4-N次之,超标率均为1.3 %。沿着地下水流向,从山区到盆地中央的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逐渐变重。“三氮”重污染点主要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地区。区内地下水污染点的分布与工矿企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型污染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塔城盆地“三氮”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通过排污河流下渗是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氧化还原条件、pH值、包气带岩性结构、补径排条件等是“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支撑雄安新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完善中国土壤污染评价体系,文章以雄安新区某废旧金属冶炼区为研究区开展地质调查,采集541件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中的Cd、Hg、Pb、As、Cu、Zn、Cr、Ni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pH,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重金属元素的组合及分布特征,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Cu、Zn、Cd、Pb元素超标主要受冶炼活动影响,As、Hg元素高值异常主要由受唐河污染的地下水灌溉引起;单因子污染指数超标比例大小顺序为Cd>As>Cu>Zn>Pb>Hg>Cr=Ni;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54%的样品达到了污染水平;地质累积指数超标比例大小为Cd>Cu>Pb>As>Zn>Hg>Ni>Cr,Cu、Cd、Zn、Pb、As极重污染比例分别为13.5%、10.2%、9.1%、10.9%、17.2%;Cd和Hg是主要的生态危害元素,Cd中等-强生态危害比例为65.2%,Hg中等-强生态危害比例为71.3%;非致癌风险因子主要为As、Cr、Pb,95.2%样品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超过了1,29件样品中As对儿童的致癌风险超过10-4,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对儿童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平原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平原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由于工矿业污染物、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废水向地下水的过量排放,农村地下水污染程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为了解鄱阳湖平原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状况,本研究在大量的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样品测试基础上,分析该区地下水中重金属Cu、As、Cr、Hg、Pb、Cd含量特征,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鄱阳湖平原地下水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区171个地下水样品中Cd、Cu、Hg、As、Pb、Cr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幅度大,其中Hg、Cd和As平均值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水质受人为影响大,局部地下水存在严重的污染。致癌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r、As和Cd的平均个人年健康风险值均大于可接受风险值,Cr的健康风险值最大,是主要的致癌因子,As次之,Cd最低;非致癌物质健康风险结果显示,Hg、Pb和Cu的健康风险水平表现为Hg>Pb>Cu,属于可忽略风险。区域饮水途径上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致癌物质,总体上男性健康风险大于女性的健康风险。鄱阳湖平原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研究及治理监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其他区域地下水重金属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氮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在研究区采集和测试了232个水样,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浅层地下水氮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浅层地下水中硝态氮污染程度相对较重,呈面状分布;而铵态氮和亚硝态氮污染程度较轻,以点状存在。浅层地下水中硝态氮对人体健康的慢性毒害指数较高,高风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78.2%,主要分布在农业活动强烈的灌区和人口居住密集、工业相对发达的城镇区;硝态氮含量大于12.6mg/L的三类地下水对人体健康也是高风险的,即传统意义上可以饮用的三类水对人体健康并不都是安全的。上述成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重庆秀山西北部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矿业活动较多的重庆秀山县西北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386件,分析测定As、Cd、Cr、Cu、Hg、Ni、Pb、Zn、Mn等9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区农田土壤9种重金属平均值都高于重庆市土壤背景值,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Cd、Hg明显超出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75.2%和44.6%。土壤中Hg污染较严重,处于中污染或重污染状态,Mn、As、Cd总体呈轻污染,其余重金属基本无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显示,Hg、Cd为主要生态危害元素,Hg以强、很强和极强风险为主,Cd以中等风险为主。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显示,儿童更易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重金属对成人不具有非致癌风险,对儿童具有非致癌风险,As、Cr是主要非致癌因子;成人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个别土壤样对儿童具有致癌风险,As致癌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9.
殷秀兰  李圣品 《地质学报》2021,95(5):1356-1365
地下水质动态变化及其趋势研判是区域水资源调配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全国2007~2017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水质数据为基础,结合典型地区的代表性监测组分超标特征及动态趋势,开展了地下水质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监测中以Ⅳ类水质点占比最大,其次为Ⅱ类水质点;Ⅰ~Ⅲ类水质点数量较少,而且占比以降低为主,Ⅳ和Ⅴ类地下水监测点逐渐增加,其中Ⅳ类水质点的比例由40.50%增加至51.45%;全国地下水质主要的超标组分为pH、总硬度、总溶解性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钾指数、铁、锰、氟化物、"三氮".以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代表,分析研究典型地区地下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地下水质状况随着地下水位变化明显,在地下水位波动较小的地区,地下水质状况也基本上变化较小.研究成果对于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合理制定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防治地下水污染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饶县河流污染带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与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由于接纳上游和境内工业、生活污废水,淄河、阳河、织女河三条河流大部分时间水质为劣V类,沿河两测形成2km左右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带。对污染带内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河流两岸浅层地下水水质由以优良或良好为主变为以较差或极差为主,污染和微污染的地下水井占81.2%,石油类、亚硝酸盐氮、氨氮、挥发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污染参数超标率均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集对分析在西安市地下水污染动态评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冯煜  孙根年 《地下水》2006,28(3):50-53
选取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氯化物、氟化物、六价铬等六种主要污染物,利用集对分析的方法,将超标率、污染指数和超标面积指数综合起来,对 1985-2003 年西安建成区地下水进行了动态评价.该方法既克服了依靠某年监测值对地下水质的静态空间评价,又可将超标率、污染指数和超标面积综合起来,完成地下水水质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的水质测试分析资料,对位于鲁中山丘区的临朐县、沂源县、沂水县及莒县境内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严重,硝酸盐含量(以氮计)大于20 mg/L的Ⅳ、Ⅴ类水水样占总水样的35.17%,Ⅳ、Ⅴ类水分布面积约2 65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左右。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多呈面状分布特征,农业生产中化肥、有机肥的施用是引起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宋晓光  芦岩  梁仕凯  胡斌 《地质科技情报》2022,41(1):240-250,259
为了明晰张家口坝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探究其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的潜在影响,采集了391组潜水样品(井深≤100 m),通过水化学分析法、图解法、离子比例法、饱和指数计算法等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EPA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四类受体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表明,研究区高氟地下水(ρ(F)...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某化工厂Cr6+污染状况及风险水平,在研究区布设土壤与地下水采样点各19个,测定Cr6+含量,分析污染特征与成因,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0.5 m)Cr6+超标率为42.11%,其浓度随深度增加总体上降低,但在地下水位附近(15~20 m)回升,主要因长期淋溶作用使污染物向下迁移至含水层位富集。浅层地下水Cr6+超标率为73.68%,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37.50%。整体而言该区土壤和地下水Cr6+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应开展水土协同治理。空间上表层土壤Cr6+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与投产期厂内功能区的划分相关性较低。地下水Cr6+受水动力场影响,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污染羽中心向下游方向迁移。土壤致癌风险均值为1.85×10-6,介于10-6~10-4,风险中等,应引起必要重视。非致癌风险低于1,无慢性毒害影响。经口摄入土壤为主要暴露途径。地下水致癌...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和田河流域绿洲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样并检测了地下水中37项有机物,运用美国联邦环保署推荐的U.S.EPA模型对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绿洲区地下水中只有苯并[a]芘一种有机物被检出,含量0.037 8~0.869 1μg/L,检出率和超标率均为13.3%。该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程度总体较低,仅局部区域存在地下水苯并[a]芘污染问题。健康风险评估显示,饮用地下水暴露途径下苯并[a]芘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致癌风险值为3.77E-6~8.66E-5,超出了风险可接受水平。地下水中苯并[a]芘含量控制在3.76E~5μg/L以下可确保绿洲区地下水的饮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广西柳州市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法、水化学方法(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系数,矿物饱和指数计算)、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工业型城市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开展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为中-弱碱性水,Ca2+、Mg2+、HCO3?、SO4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和HCO3-Ca·Mg型为主,且城区的SO42?型水的比例远高于非城区。区内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及演化主要受水-岩作用、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活动等主控因素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1.52%、25.15%、18.12%和10.74%。其中,城区的水化学组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大于非城区的。矿物饱和指数表明,区内方解石和绝大多数白云石为饱和状态,而石膏和盐岩均为溶解状态。不同功能区的水化学敏感指标有差异,工业区以重金属为主,农业区以三氮为主,生活区以K+、Na+、Cl?、SO42?为主。研究区整体水质较好,Ⅰ-Ⅲ类水的比例高达约87.39%;但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较大,其中城区的水质较差,超标因子主要为Al、Mn、Pb、Fe、Hg;非城区的水质较好,超标因子主要为三氮。研究成果可以为工业型城市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研究某农药化工企业密集区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地下水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区域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大部分为Ⅳ类及Ⅴ类水质,已不适于饮用。然后对该区域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有机和无机污染严重,并形成了以某农药化工企业为污染源并沿岩溶地下水流向的一个卤代烃类有机物污染羽,这表明造成该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某农药化工企业。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地下水污染的建议和措施,为该地区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实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以常州市A厂有机污染调查为依据,采用篇中讨论的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由土壤、空气、地下水污染带来的人群健康风险。综合分析表明,场地目标污染物为4种苯系物,可能对人体产生肝肾病变、鼻上皮组织恶化和运动协调能力降低等非致癌效应;污染物暴露途径主要有3条,分别暴露于厂区人群和饮用厂区下游民井井水的居民。评价结果显示,厂区人群同时遭受皮肤接触污染土壤和呼吸污染空气带来的非致癌危害。4种污染物的多途径同种污染物累计非致癌危害指数分别为甲苯,2·82×10-2;乙苯,4·94×10-2;间对二甲苯,1·21×10-7;异丙苯,1·05×10-7。两途径多污染物非致癌总危害指数分别为4·26×10-5和7·76×10-2,非致癌综合危害指数为7·76×10-2;厂区下游居民饮用遭受污染的地下水,其多污染物非致癌总危害指数为1·55×10-5。各危害指数均小于1,非致癌健康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9.
全国地下水质分布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3—2017年地下水监测站点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地下水质监测指标的变化特征,筛查影响地下水质的主要指标,研究地下水质变化规律。选取2013—2017年具备连续监测数据的地下水监测井,对常规20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就监测站点水质指标而言,总硬度、铁、锰、“三氮”等超标率均达到了10%及以上,是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指标。总硬度超标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监测井,超标率在各省市间差别较大。氨氮超标率在各省市地区的监测井中差别较大,超标较为严重的省份是黑龙江、江苏、广东和宁夏。硝酸盐氮超标率年际变化稳定,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监测井中硝酸盐氮超标较为严重。亚硝酸盐氮超标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以及上海、江苏、湖北、广西和贵州的监测井中较为严重。铁、锰超标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监测井中,东三省、安徽、湖北、四川、宁夏等省份尤其严重。基于地下水监测井统计数据,在全国尺度上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总结出了地下水监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指标,如“三氮”总硬度,铁、锰等。  相似文献   

20.
戴村位于江西省乐平市东乐安江边,因受上游德兴铜矿、银山多金属矿和金山金矿等矿床的影响,从而成为我国十大癌症村之一。本文通过对戴村的一、二级阶地(T1、T2)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小白菜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和pH值进行测定,发现仅T1近河处土壤As、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As分别为1.213、1.473,Cd为1.98)达到轻度污染,T2土壤元素单因子指数(0.7)和内梅洛综合指数(1)均属于安全范围,土壤整体pH值为4.38~5.7,低于国家标准(6.5),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其累积速率总体呈现随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含量逐渐减小的趋势;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安全;小白菜Cu、As、Pb、Cd、Hg超标率依次为6.7%、86.7%、100%、100%、100%,且小白菜对Cd的富集倍数较高(范围为1.03~4.88);居民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为0.137,非致癌健康危害不显著但仍具较大的潜在危害,致癌风险值为1.65×10~(–4),为不可接受风险;针对河流上游矿山、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习惯三方面提出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