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604号强热带风暴之所以能经历长途的、长时间的强降水,其根本原因在于高空北风层的降低和急流轴左侧风速梯度最大处,促使中低压发展,使热带低压在西南移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减弱填塞,相反得到补充发展。另一关键原因是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辐合上升区,而对流层高层为辐散区,致使产生了强烈的抽吸效应,对流云团得到发展,从而产生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2.
通过影响滇东南地区的西行台风低压个例的分析得到滇东南台风低压天气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使西移到云南的热带低压维持和加强,以及大量的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扰动的存在是此类暴雨的触发机制;逆风区、气旋式辐合、大风区以及持续的暖平流是造成台风低压暴雨过程的直接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3.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θe面陡峭密集区附近,θe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时,暴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4.
通过影响滇东南地区的西行台风低压个例的分析得到滇东南台风低压天气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其西侧持续强盛的低空偏南急流使西移到云南的热带低压维持和加强,以及大量的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扰动的存在是此类暴雨的触发机制;逆风区、气旋式辐合、大风区以及持续的暖平流是造成台风低压暴雨过程的直接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5.
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2005年夏季华南的一次季风低压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了该季风低压的三维结构,并将其与南亚季风低压和梅雨锋上低压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由华南季风低压直接引起,造成大暴雨的季风低压产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这次华南季风低压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在水平方向上,季风低压的南侧是一条对流云带,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低压基本上处于对流不稳定并伴随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它对应中低层的湿舌、辐合区和很强的正涡度带。在垂直方向上,季风低压在对流层中低层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在300 hPa以上无反映。它对应低层辐合和气旋性涡度,高层辐散和反气旋性涡度。季风低压的上升气流可达对流层高层,主要上升运动区位于低压的西侧,主要下沉运动区位于低压的东侧。季风低压南侧有低空急流存在,但高层急流并不明显;季风低压的热力结构为上暖下冷。华南季风低压的轴线随高度向东南方向倾斜。这种种特征,与南亚季风低压和梅雨锋低压均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次引发南亚大暴雨的季风低压结构、涡度与水汽收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2003年夏季风期间,7月24~28日印度季风槽内季风低压发展西移与阿拉伯海中尺度低压合并引发南亚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印度季风槽、季风低压的三维结构以及低压区域的涡度、水汽收支.揭示和确认了一些事实:1)印度季风槽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明显的风场切变,槽区高温高湿,为单一性质的热带气团,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槽区对应正涡度区;2)季风低压是一较深厚系统.动力结构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其西移速度约500 km·d.季风低压北侧整层为深厚的东风,南侧在对流层中低层为西风,在高层为东风.热力结构在低层(700~800 hPa)间存在弱冷区,而中高层几乎为暖心结构.低压对应高湿区,低压中心西侧整层为相对湿度大值区;3)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中,低层的辐合场制造正涡度,促进低压的发展;4)低压区水汽强烈辐合,西边界输入量最大.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还比较了夏季风期间南亚印度季风槽和东亚梅雨锋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台风低压发展的数值模拟研究——凝结加热廓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一个同时考虑Ekman抽吸和积云动量输送作用的二维轴对称原始方程模式,就对流凝结加热廓线对台风低压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下部有较强加热时,模式台风低压的低压环流发展较快;对流层上部有较强加热时,系统结构更类似于实际台风。在台风低压发展过程中,对流凝结加热廓线也会改变,最强加热可能由对流层中下部向中上层发展和传播,从而,台风低压发展既快、系统结构又类似于实际台风。这样一种过程可能正是热带低压发展为台风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三维非绝热朗格朗日轨迹模式OFFLINE3,对春末夏初东亚地区的切断低压所主导的双向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E)进行定量计算。通过对10个东亚地区切断低压的识别、计算、分析,发现切断低压附近发生平流层向对流层质量通量(STT)与对流层向平流层质量通量(TST)量级相当,但是分布范围不同:STT出现在低压中心西南部,最大通量位置出现在低压中心东南,TST最大值出现在槽前,并且从低压中心向外STT与TST交替分布。从本文所取的切断低压个例而言,切断低压产生的STT质量通量量级为10-4 kg m-2 s-1,促成的STE的净输送方向为从平流层向对流层,量级为10-4 kg m-2 s-1,比全球平均STE质量通量大1–2个量级。  相似文献   

9.
我国低气压的成因与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长望 《气象学报》1936,12(2):83-95
在气象学发展的现阶段上,气象学者已将低气压括分为二大类:薄低压(Shallow depression)与厚低压(High depresion),薄低压的产生和发展只限於对流层内,厚低压的形成和影响却可深入平流层。普通在天气图上所表现的低压,若果是属於薄低压,那吗在三四公里的高空中则泰半消失,或完全消失。厚低压则不然,在七八公里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一次持续性强降水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9—12日山东半岛持续性强降水进行湿位涡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产生此次持续性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高空槽、低空切变线、减弱的热带低压和低空急流。强降水期间,山东上空对流层中低层大气是湿对称不稳定的;强降水落区位于等θe线陡立密集区内,靠近暖区一侧;湿位涡斜压项得到较大增长的地区与强降水中心也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1.
"碧丽斯"台风暴雨影响广西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发生在广西境内由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eθ面陡峭密集区附近,eθ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当对流层低层M PV 1<0,同时M PV 2>0时,暴雨易发生,暴雨产生在高低空正负湿位涡柱的下方;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使得对流层低层稳定度降低,导致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暴雨产生。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不稳定能量在释放的同时不断得到补充,使得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对流层中下层资料,对1995年2月发生在渤海地区的一次气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850-500hPa上的暖平流是地面低压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因子;从低层西北部进入低压中心的冷平流是地面低压生成气旋的启动条件;500hpa的正涡度平流对气旋的维持和发展起主要作用。同时,揭示了气旋向暖平流和正涡度平流区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上海热带低压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红外卫星云图和高低空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2001年8月5日发生在上海的特大暴雨是副热带高压南侧的热带云团发展而成,与之相伴的环流系统是形成于东风带中的热带低压。对其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1)热带低压具有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结构特征,自形成后,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区,其上为负涡度区,散度场高空存在强辐散层;(2)暴雨发生前,流场上存在有利于对流发展的垂直环流结构;(3)副高减弱断裂导致热带低压转向经过上海,海上高压的阻挡作用有利于低压在上海维持较长的时间并发展;(4)在暴雨发生前一天就有明显的水汽通量中心,并伴有较好的能量和稳定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影响山东的台风暴雨天气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宇  杨晓霞  孙兴池 《气象》2004,30(4):15-19
应用湿位涡理论 ,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台风和台风减弱的低压引发的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这两场暴雨都产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 ,θe 陡立密集区附近易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 ;对流层中低层MPV1 <0 ,850hPa上MPV2 >0 ,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发展 ;对流层高层高值湿位涡下传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使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15.
河南特强暴雨β中尺度流场发展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宇如聪等研制开发的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2004年7月16—17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促使对流层中层大气在β中尺度水平范围的气柱内得到加热,中高层大气的等压面抬高并形成β中尺度高压,中低层大气的等压面降低并形成β中尺度低压,上下层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垂直运动的迅速发展。当上升运动强烈发展时,在其四周有明显的补偿下沉气流出现:在强上升运动南侧,对流层高层辐散气流向南回流导致对流层高层出现中尺度垂直环流圈,它的下沉支融入上升运动区南侧的补偿下沉气流中,并将高空的水平动量带到对流层低层形成一支新的β中尺度急流;在强上升运动北侧,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了一支中尺度垂直环流圈,其下沉支向南的辐散气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形成β中尺度辐合线,加强了暴雨区上空低层的辐合;在强上升运动东侧,对流层低层也有一支中尺度垂直环流发展,其下沉支中向西的辐散气流使该区域原来较为一致的西南气流出现向东的偏转,从而在西南气流中形成气旋性弯曲,更进一步加强了β中尺度辐合线上的辐合。对流层低层非地转涡度的强烈发展是β中尺度气旋形成的重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强暴雨β中尺度流场发展机理的三维空间示意图。  相似文献   

16.
对0817号热带风暴"海高斯"造成的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右侧生成的低空急流,将低层高能暖湿空气向暴雨区不断地输送,加上低层辐合,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和层结不稳定条件。同时,来自中纬度西风槽后部的弱冷空气,在对流层低层与暖湿空气相互作用,对暖湿空气具有明显的抬升作用,促使了热带低压的对流发展和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一基于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机制(CISK)的简单数值模式研究了由于非热成风的存在和环境风场垂直切变的水平变化对台风低压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场的涡度分布在对流层低层为气旋性涡度随高度增加,而在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性涡度随高度增加时有利于台风低压的发生发展;非热成风存在且与热成风符号相反时有利于台风低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地形对天气系统影响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每两个经、纬度交点处的地形高度Zs值,计算了东亚地区地形拉普拉斯算子▽~2Zs场,并统计了每2×2经、纬度区域中对流层中、低层低压的活动频数及地面高压中心发生与活动的频数,发现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同时给出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九个低压活动的高频区及五个高压活动的高频区,对于高、低压中心的发生、发展以及加强和移动等的日常业务予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一次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的对流层顶折叠和沙尘对流层-平流层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本次过程蒙古气旋的发展由对流层中低层斜压强迫引发,对流层中高层高空位涡下传是蒙古气旋发展的另一影响因素。蒙古气旋发展阶段,对流层中高层为低压槽,对流层顶折叠呈漏斗状;随着蒙古气旋的成熟及高空切断低涡的形成,对流层顶折叠变为双漏斗状,位置偏于低涡区南侧,分别位于低槽槽线中段和低涡中心附近。之后的气旋减弱阶段,对流层顶折叠逐渐与低涡区趋于重合。高空急流位于漏斗状对流层顶折叠区南支附近,当对流层顶折叠加强时,高空急流核向下拉伸,反之,高空急流核则趋于水平。对流层顶折叠呈漏斗状的气旋发展阶段,对流层-平流层输送气流位于漏斗东侧、北侧,即气旋暖区螺旋上升气流,位置越偏东、偏北,输送气流的强度和范围越大;气旋成熟阶段,对流层顶折叠呈双漏斗状(经向)和平直带状(纬向),低涡中心附近的准垂直上升气流、低涡中心以东的低涡区偏南上升气流、以及低涡前部槽前强上升气流均产生明显的对流层-平流层输送。气旋减弱阶段,偏南上升气流、准垂直上升气流导致的对流层-平流层输送明显减弱,低涡东北象限偏东气流则能够形成不可逆的对流层-平流层输送。  相似文献   

20.
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59,自引:23,他引:36  
于玉斌  姚秀萍 《高原气象》2000,19(1):111-120
通过对9608号台风低压及其外围暴雨位和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台风低压北上诱发暴雨过程的位涡场的结构及冷空气对暴雨增幅的作用,给出此次暴雨增幅过程的图像。分析表明:对流层低层中高纬度冷空气(高位涡)扩散南下在台风低压环流区附近的“侵入”作用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等熵面位涡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中高纬地区冷空气的活动状况;对流层高层或平流层低层位涡的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