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振斌  王宏伟 《中国地震》2021,37(4):908-915
以新疆强震动台网获取的伽师6.4级地震的42组126条原始加速度记录为依据,对强震动记录时程、幅值、频谱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获取的最大加速度峰值为633.3cm/s2,仪器地震烈度为Ⅸ度;在震中距200km以内两水平向与垂直向加速度峰值比在1~3之间,速度峰值比在0~4之间。分析此次地震三分向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0~50km范围内地震峰值加速度观测值在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Yu13)长轴预测值误差范围之内,高于南天山西段土层衰减关系(Zhang)预测值;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卓越周期主要集中在0~0.5s,垂直向集中在0~0.2s。65XKR台水平向反应谱高于Ⅷ度罕遇地震设计反应谱,峰值卓越周期为0.48s;垂直向反应谱高于Ⅷ度罕遇地震设计反应谱,峰值位于高频段。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后,甘肃省地震局在甘川交界地区布设了多个强震动流动观测站,2008年5月25日记录到了1次最大余震,震级为Ms6.4。27个强震动台站共获得了81条记录。这次强余震记录到的最近震中距为12 km,最远为485 km,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367.6 cm/s2,最小加速度峰值为0.8 cm/s2。相比较汶川地震的强震动记录,由于流动观测台站的布设使得本次地震的记录具有更好的线性分布,震中距也更为丰富,因而更利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统计方法获得了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衰减关系,基本服从幂函数衰减关系。这一结果对甘肃东南部地区震害研究和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齐玉妍  孙丽娜  吕国军  李慧 《地震》2019,39(4):172-180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发生4.8级地震, 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在河北、 天津和北京的94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 本文给出了获取记录的强震动台站分布及强震动记录结果, 统计了强震动记录数量随震中距的变化, 给出了3个较小震中距台站记录到的加速度时程; 绘制了空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及周期0.2 s、 2.0 s加速度反应谱值的等值线, 发现峰值加速度等值线与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等值线极值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 分析认为是由于厚沉积层对长周期地震动具有放大作用造成的。 通过强震动记录与适用于本区的三个衰减关系对比, 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峰值加速度衰减特征, 同时研究了周期0.2 s、 2.0 s加速度反应谱值的衰减特征, 周期2.0 s反应谱值随震中距的衰减与衰减关系能较好地对应, 然而在震中距100~130 km沉积层较厚的集中地区, 表现出了实际记录较衰减关系值偏大的现象, 认为同样是由于厚沉积层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的放大作用导致的。 研究了震中距差别不大的情况下, 场地类型与沉积层厚度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对比基岩台站与软弱地基土层台站的强震动记录反应谱, 发现软弱土层台站的土层对地震动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导致中长周期地震动被放大, 对比位于沉积层较薄的隆起区台站与位于沉积层较厚的凹陷区台站强震动记录反应谱, 发现厚的沉积层不仅对反应谱长周期有放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使得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变大。  相似文献   

4.
2013年8月30日乌鲁木齐市发生MS5.1地震,乌鲁木齐烈度速报台网有32个强震动台触发获得了主震加速度记录。选取23条强震动记录进行常规处理,统计强震动记录数量随震中距分布,对比分析此次地震峰值加速度(PGA)与新疆土层加速度衰减关系;并利用强震动数据对此次地震进行定位,定位结果对应台站震中距与到时线性度较好;最后分析了典型强震动台站记录特性与建筑物震害及工程震害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唐山丰南M4.1级地震强震记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4月9日唐山丰南发生M4.1级地震,津冀地区共有36个强震台站获取到强震记录,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58.92cm/s2,通过对比强震记录的峰值,发现该地震竖向峰值比水平向大,在三个分量上加速度傅氏谱谱型以多峰为主。通过对强震记录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反应谱高频成分衰减快于低频成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比值与常规认为的1/2—2/3差别较大。通过对本次强震动记录反应谱标定并结合唐山地区3.5级以上地震记录,获得唐山地区土层场地反应谱谱型参数。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M_S5.2级地震中周边50个台站获取的强震动数据,经过基线校正、数字滤波后获得EW、NS、UD三方向的峰值加速度值,对数据的分析后表明:0~30 km范围内,3个方向的峰值加速度衰减明显。而震中距大于30km的峰值加速度中,大部分的峰值加速度大于东部强震区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理论值,只有小部分垂向峰值加速度和个别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小于东部强震区的衰减关系理论值。研究区3个方向的峰值加速度在震中西侧有多中心出现,且其连线成呈现近EW向。研究区断层对本次地震的峰值加速度衰减影响不明显。竖向峰值加速度与两个水平方向峰值加速度有超过1/3的比值大于0.65(35组/100组)。33组数据中只有3组数据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05g,具有工程设防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观测和模拟记录建立了伊朗中东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预测衰减关系。首先,基于观测记录得出了预测关系。使用的观测数据集共包括109个震级为5.0~7.4地震的258条基岩上的记录。而后,基于随机有限断层地震动模型,对一系列震级和震中距地震的地震动进行了模拟。建立的水平峰值加速度和谱加速度的理论—经验衰减关系适用于震中距达100km的MW5.0~7.4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2017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0级地震,位于甘肃天祝-古浪一带的"西部烈度衰减台阵"得到充分触发,甘肃强震动台网的50台强震仪获得了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首先对150条强震动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分布情况;根据4个典型台站的加速度时程记录及其加速度反应谱,分析本次地震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实际观测数据与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结合已有的工程场地地质资料,采用H/V谱比法对4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台站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台站场地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汶川M_S8.0强震动记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观象台存放台阵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获取了10组三分量数字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本文依据这些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黄土场地在地震发生后的自由场地面运动加速度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震源、场地和震中距相同情况下,场地上不同测点记录的加速度峰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较明显地反映了场地地形对EW分向地面自由场加速度的影响.10个测点的峰值加速度(PGA)均显示EW向大于NS向,而垂直向最小;各测点的傅里叶谱值,尤其是在小于1 Hz频段范围内,差异极小.  相似文献   

10.
2018年1月20日乌鲁木齐县发生MS4.8地震,乌鲁木齐市区多处震感强烈。此次地震新疆强震台网共获取36条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距离震中21.8km的草原工作站烈度速报台记录到本次地震最大峰值加速度97.1×10^-2m/s^2(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永丰镇峰值加速度70.8×10^-2m/s^2(NS向)。经计算永丰镇仪器烈度为5.5度,与现场工作队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对获取到的地震动加速度进行频谱分析,卓越频率集中在2~8Hz范围内,这可能是造成永丰镇建筑物出现轻微破坏的原因之一。将峰值加速度与经验性衰减关系进行对比,震中距小于33km时,水平峰值加速度普遍高于经验性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东经104.2°,北纬34.5°)发生M6.6地震。甘肃强震动台网在该地区覆盖良好,获得了丰富的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此次地震中各强震动台站获得的加速度记录资料并进行了基本处理;经统计分析绘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内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802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加速度峰值比的总体分布特征,分别探讨了震中距和震级对加速度峰值比的影响特征,按照水平反应谱的标定方法对竖向反应谱进行标定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的概率分布总体服从极值Ⅱ型分布,加速度峰值比均值为0.6,加速度峰值比≤0.65的累积频率为64%;Ⅱ类场地的加速度峰值比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大震近场的加速度峰值比基本上远高于0.65;最后本文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下竖向反应谱特征参数,并与水平向反应谱特征参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周红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5):2111-2121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东经103.8°)发生了7.0级地震,作者利用新提出的震源破裂过程控制的NNSIM随机有限断层方法,对震中约100 km范围内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情景构建,并与研究区范围内的8个强震测震台观测记录进行了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对比,对比的一致性说明模拟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震源参数适合九寨沟7.0地震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重建.论文的后半部分基于相同参数模拟了九寨沟7.0级地震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强地面运动的PGA、PGV以及反应谱分布均呈现出以震中为圆心的圆形分布,不具有大地震沿断层走向的分布特点.论文最后关于反应谱的讨论,揭示了此次九寨沟县城灾害不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e paper presents recent achievements in evaluations of site-dependent seismic hazard in Romania and the capital city of Bucharest caused by the Vrancea focal zone (SE-Carpathians). The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rate of occurrence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a narrow focal volume at depths 60–170 km. The database that was used for the hazard evaluation includes parameters of seismicity, ground-motion source scaling and attenuation models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 and site-dependent spectral amplification functions. Ground-mo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several hundred records from more than 120 small magnitude (M 3.5–5)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1996–2001 and a few tens of acceleration records obtained during four large (M 7.4, 7.2, 6.9 and 6.3) earthquakes. The data provide a basis for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n term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eak spectral acceleration and MSK intensity using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 for various exceedance probabilities or average return period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factors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ground-motion parameters along the territory of Romania.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 6.4地震发生前3天,云南省地震局向震区派出联合工作组强化震情跟踪工作,笔者分别以震前研判和到地震现场的震后序列跟踪视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漾濞MS 6.4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震源浅,为城市直下型地震,余震丰富,震感强烈;②漾濞MS 6.4地震发生在NW向维西—乔后断裂,该断裂2013年以来曾出现3组4、5级震群活动;③无震前宏观异常,在震中100 km范围内,出现3项地球物理异常,其中洱源水温异常较突出;④前震序列b、h值出现异常,b值偏小,h值归一化频度呈非线性增长。
为缓解震中附近地区群众的高度紧张情绪,针对公众关注热点问题,利用荗木清夫公式定量估算余震结束时间,并结合地震现场实际工作,针对地震谣言、地震云、超级月亮等现象,给出相应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来前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和地震动参数,以对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对重要工程、人员密集区域发布警报信息.以Pd估测PGV的方法是地震预警研究涉及的一种重要问题,该方法利用初至P波触发后前几秒的峰值位移(Pd)对最终地震动峰值速度(PGV)进行估算,以满足预警的需要.本文对2016年在日本发生的熊本地震及其前震、余震的震中距100km以内、矩震级大于4级、井下基岩PGA5cm·s~(-2)和地表PGA20cm·s~(-2)的Kik-net强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分析,用于研究以Pd估测PGV的方法.将获得的强地震动数据按震中距从0~100km平均划分为5个区段,在记录时间3~10s范围内将Pd的计算取8个时间窗,分别对每个震中距区段、每一个Pd的时间窗下的PGV-Pd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最终提出了一套应对不同震中距对位移幅值连续追踪测定PGV的算法.对每一个震中距区段的研究表明,震中距会对PGV-Pd关系产生影响.对5次地震进行验证分析,认为基于基岩记录估测基岩PGV的准确度高于基于地表记录估测地表PGV的准确度;对震中距进行分段的PGV估测方法准确度高于不考虑震中距因子的估测方法.最后拓展了将井下基岩Pd估测井下基岩PGV这种原地地震预警方法,使其能够为异地P波预警方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