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条斑紫菜质粒状DNA的提取与富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细胞为材料,用异硫氰酸胍一十二烷基肌氨酸钠作裂解液,在条斑紫菜总DNA中直接提取到了质粒状DNA,但其含量明显地低于高分子量的主带LNA。总DNA经Wizard树脂处理后,在低温洗 脱物的电泳图谱上质粒状DNA带的亮度高于主带,质粒状DNA得到了明显的富集。本文为条斑紫菜质粒状DNA的研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提取与富集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松嫩平原之上广泛发育湖泊,导致其生长的藻类群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现代湖泊藻类群落结构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是研究藻类群落与不同类型湖泊之间关系的重点。对松嫩平原西侧地区的察尔森水库、尼尔基水库、中内泡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水体金属离子含量、矿化度、pH值、温度等理化性质的测试结果发现:察尔森水库的藻类群落特征为硅藻——蓝藻、绿藻型,其中硅藻含量占比较大,尼尔基水库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为硅藻——蓝藻、绿藻型,其蓝藻和绿藻含量占比较察尔森水库上升,中内泡藻类群落特征为蓝藻、绿藻——硅藻型;平原湖泊蓝藻生长旺盛而硅藻生长受抑制,山地湖泊硅藻生长旺盛而蓝藻生长受抑制;矿化度高的湖泊蓝藻生长旺盛;水体中金属离子锶含量较高的湖泊,蓝藻生长相对旺盛,硅藻生长受到抑制;水体中金属离子铜和钡含量较高的湖泊可以促进绿藻的生长。这可能与湖泊的地理特征和水体特征不同,导致藻类植物生长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蒋加伦  徐芝敏 《海洋学报》1983,5(6):783-788
1980年我国初探南极,进行科学考察.采到了几种藻类及腔肠动物类标本,在这些生物体表上,发现着生许多硅藻,这些附着硅藻类的形态结构、个体大小都有差异.尤其卵形藻类、楔形藻类数量最多,种类变化也复杂,我们对样品进行分离、筛选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附着硅藻标本,并对这些标本做细致观察,个别种类还经电子显微镜作超微结构的拍照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条斑紫菜栽培过程中出现的有害藻类问题,进行了叶状体和丝状体有害藻类分离与鉴定等相关研究。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叶状体中的杂藻主要有大型绿藻(浒苔、曲浒苔)、大型红藻(红毛菜)以及微型绿藻和硅藻,丝状体中的杂藻主要为褐藻、微型绿藻和硅藻。针对部分微型杂藻进行了抑制剂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部分硅藻和绿藻的生长,二氧化锗对硅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为系统、全面认识条斑紫菜栽培过程中的有害藻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大连石庙鲍育苗池冬,春季底栖藻类的组成作了调研,共发现藻类57种(含变种),其中有24种及变种为辽宁省新记录。藻类组成有如下特点:硅藻种类比较丰富;冬、春季藻类群落组成有一定的主次,演替表现十分明显,种类的重现率不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经鉴定共有微、小型藻类459种,在海水和海洋底栖沉积物中发现的有283种;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中发现的有281种;两者共同出现的有105种。其中,硅藻类占71.24%,蓝藻类占13.94%,甲藻类占12.64%,绿藻类和金藻类分别占1.53%和0.65%。这些种类大都为本区的新记录,为我国海洋微、小型藻类首次记录的有30种。根据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和温度性质,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温带性类群。此外,根据生境或生活方式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浮游藻类、海洋底栖藻类或附生藻类;根据盐度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淡水藻类、半咸水藻类、海洋藻类;还可以根据藻类个体大小的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微型藻类、海洋小型藻类。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与浮游藻类和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藻类细胞总密度和硅藻细胞密度有正相关性,与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对硅藻和甲藻细胞的选择性摄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甲藻类是浮游植物中的2个主要功能类群,传统上认为硅藻类是贝类的主要饵料.通过饲喂单种和混合藻液实验初步研究了栉孔扇贝对我国近海硅藻(中肋骨条藻和小角毛藻)、甲藻(东海原甲藻)常见种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和摄食选择效率均高于2种硅藻,即,相比2种硅藻,栉孔扇贝更倾向选择摄食东海原甲藻.这与传统认识有异,提示需进一步全面认识甲藻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9.
紫菜总DNA酶切带型的发现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条斑紫菜与坛紫菜总DNA酶切图谱上有明显的DNA型带,且HaeIII酶发带型经EcorI、PstI的酶切带型清晰。在EcoRI、PstI及HaeIII三种酶切图谱上,两种紫菜的DNA带型明显不同,且很容易发现条斑紫菜或坛紫菜特有的条带,总DNA带型具有种的特异性。结果表明总DNA带型是一种容易建立又稳定可靠的紫菜分子分类的新型标记。  相似文献   

10.
鲍育苗生物学中饵料硅藻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底栖硅藻是鲍育苗阶段不可缺少的饵料,也是诱导鲍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的重要物质,硅藻的种类、营养价值、生态状况等对幼体的附着变态及其后以微藻为饵料阶段的生长率和成活率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结近10a国内外与饵料硅藻相关的研究概况,包括硅藻对鲍附着变态、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鲍幼苗饵料转化与消化器官发育的关系;影响硅藻营养的生理生化因子;与鲍幼苗掉板死亡相关的藻类研究等,为鲍育苗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