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别山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东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质特征,是华北和华南在一系列地质构造上,包括基底组成、古生物区系、岩相古地理和构造运动史,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国内外许多学者十重视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解决南北地体长期对峙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横互其间的、近东西向的、复杂的祁连——秦岭——大别褶皱山系,特别是研究它们在演化过程中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最近几年,国内一些学者就这一课题发表了不少有卓见的论文,无疑对这一构造带的进一步讨论是有益的。笔者近几年来在大别淮阳地区作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就在这工作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华北陆台北缘“基底”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特征的独立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它们原岩主体是以花岗质为主的深成侵入杂岩,层状岩石呈不同尺度的包体包裹在其中,这些构造单元是由构造原因,依一定的时空序列拼贴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在前寒武纪发生了鞍山和吕梁两个变形旋面,其中鞍山变形旋回包括三个塑性程度不同的变形幕。而吕粱变形旋回只有一个脆-弱塑性变形幕,四个变形幕的依次形成反映变形作用呈现由深部层次向中浅部层次转变的一种演化序列。变形旋回,变形幕,地质事件,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麻粒岩相带构造区划及其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者在编绘华北北部高级变质岩区的变质地质图(1:2000,000)的基础上,对麻粒岩相带构造区划提出了新方案,提出相带内部构造单元的边界与变质相界线并不协调崐的新认识。这一巨型麻粒岩相带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区,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崐变质特点及演化历史。北亚区为早元古代陆缘活动带的组成部分,由TTG质杂岩和少量表壳岩系组成,主要经历1期变质;南亚区为太古代克拉通的组成部分,与克拉通内主要构造单元具有密切联系,经历多期变质,由孔兹岩区、剪切构造带、TTG杂岩一表壳岩穹隆等单元组成。整个麻粒岩相带及其邻区记录了中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初华北克拉通北部小陆块形成、稳定,直至拼合形成较大的克拉通陆块,再发生陆内裂谷及陆缘构造活动,最终发生克拉通化的构造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为东径102°—107°以东的我国广大地区。讨论的时限是25亿年至7亿年这段晚前寒武纪地质历程。对这将近20亿年的地壳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研究,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总结(1、2、3、4、5、6、7、8、9、10)。由于近几年来,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因此,有可能在前人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7.
含矿构造的总分类随着地质年代学方法的完善,对地壳早期阶段的发展的具体情况更加了解了,发现了前寒武纪早期大陆壳及其构造类型的新资料,极大的开扩了对太古宙及元古宙成矿作用的有利条件的认识,更充分地认识了与地壳发展总方向有关的成矿作用的演化问题。等人曾建议将太古宙克拉通、原地台、原地槽及活化作用区组成一个前寒武纪早期含矿构造的完整系列,在这些构造系 相似文献
8.
9.
位于北祁连山造山带西段的昌马地区,1:5万东湾、三道湾幅区调在中寒武世地层中发现Leiosphaeridia,Lophosphaeridium,Cymatiosphaera,Retisphaeridium,Synsphae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Retinarites等晚震旦世的藻类化石。据此,笔者将本区中寒武世地层解体为3部分:晚震旦世地层、早寒武世地层和中寒武世黑茨沟组。并对锅底坑蛇绿混杂岩带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几种较有影响大地构造观当前出现了多学科,多方面探讨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的好形势,出现了各种的构造观,比较有影响的有:1.1 地槽—地台构造观按萨洛普(Salop)的意见前寒武构造单元的演化;太古宙时(35亿年前隐生宙)地壳处于完全活动阶段,未分异成相对稳定的和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原生宙(35亿年)开始,地壳演化进入地槽—地台阶段,其中老原生代(35—27亿年)地壳分成二个构造单元—原始地台和优地槽;到中原生代(27—19.5亿年)地槽系本身发生分化,在优地槽边 相似文献
13.
吉南板石沟地区前寒武纪构造韧变序列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5万吉南板石沟幅地质填图,查明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内发育一套韧变序列,前阜平旋 中构相;阜平旋回第一幕浅-中构相;阜平旋回第二幕中-浅构相;吕梁旋回早期浅构相;吕梁旋回晚期表-浅构相。各期面状构造特征韧变标志,反映出近东西向龙岗古陆核是由声望性-脆性、动向中稳定演化的一大产构造堆积体组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对中国自中元古代末晋宁造山运动(1100—880Ma)后震旦纪时期呈现的古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并就各单元特别是扬子地台、东南地槽、及塔里木-华北地台范围的构造-古地理、沉积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讨论和概括。 相似文献
16.
冀东地区构造演化与金矿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研究了冀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成生联系,建立了构造体系。根据构造运动时期的鉴定,研究了构造演化过程,探讨了矿化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根据同成矿构造体系展布特点,分析了金矿的分布规律和富集部位,并对典型矿区进行了同成矿应力场的模拟实验,预测了隐状矿体。部分靶区经过工程验证,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18.
华北克拉通南部早前寒武纪基底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简要总结了华北克拉通南部鲁山地区、小秦岭地区、登封及中条山地区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序列及其地质意义,并对各地区地质特征和变质演化特点进行对比。结合前人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华北克拉通南部早前寒武纪基底的演化特点、陆壳形成的主要时期和华北南部基底的构造区划等问题,提出几点认识:1)华北克拉通南部鲁山、中条山、小秦岭等地区均有2.7~2.9Ga岩石记录,以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TTG)岩石为主,它们共同构成华北南缘的古老结晶基底,并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2.5Ga构造-热事件,标志着华北克拉通南部在新太古代末期可能已经形成统一基底;2)华北克拉通南部主要的陆壳形成时期为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与全球其他主要克拉通一致,而古元古代早-中期则以地壳再循环为主;3)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等特点,将华北南部鲁山-小秦岭地区和中条山等地区划归为"南部古陆块",并提出该陆块呈现为一个大型的倾伏向斜构造,可能在新太古代晚期已经形成,其枢纽向南东倾斜。"南部古陆块"在新太古代末期与其它微陆块拼合,并发生了变质作用和陆壳的活化与再循环,共同指示新太古代晚期华北克拉通统一基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早前寒武纪稀土元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早太古宙深变质地体、晚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地体,晚太古-早元古宙优地槽和火山岛弧各类变质岩稀土元素的研究,三个时期的稀土元素具大致相似的演化特征,不同时期相同的岩石类型的稀土配分型式也大致相似,反映了它们有着相同源岩。但是,它们又在稀土丰度、Eu异常和轻、重稀土分离程度方面表现出某些差异,表明本区在早前寒武纪的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中地壳成分的不均一性。不同岩石类型稀土配分的多样性,说明岩浆源不同,至少有超镁铁质、镁铁质和安山质或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三种岩浆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