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安市城市资源压力与城市化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统计结果显示西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城市资源压力的加大,为了找出它们之间定量的数字特征关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近1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法对西安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城市资源压力指数与城市化水平的各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资源压力与最能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缓解城市资源压力和协调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人口、经济、社会、土地4个方面构建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熵值法对1990-2009年宝鸡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使用资源压力指数对宝鸡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间宝鸡市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②在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资源压力也会发生变化,二者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③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率在1990年代初期低于资源压力的增长,盲目的粗放型资源利用发展模式不但不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3.
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熵值法对1995-2011年间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995年以来,乌鲁木齐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并以人口非农化演进和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指标则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表明乌鲁木齐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是单向的胁迫作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还没有形成交互胁迫相互促进的动态耦合态势。预测方差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对生态环境压力具有负的冲击效果,对生态环境响应从第1期一直保持着正的冲击效果。从长期预测来看,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提升,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不断提高着环境保护投资比重和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但是更应理性看待以城市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9,自引:6,他引:73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分别采用了监督分类法和归一化裸露指数 (NDBI) 法提取了西安市的城市边界信息,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监督分类法提取的城市边界信息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西安市城区快速扩张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1997—2008年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对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之间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表示南疆铁路沿线地区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随着城市化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1997—2004年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具有增长趋势,但从2004年起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有所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开始恶化。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是产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进行城市生态游憩活动的重要基础,生态游憩空间的合理配置是生态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压力指数标准,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市市区生态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压力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市区的人均生态赤字达到了1.4136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13.2,生态环境状况极不安全;并且区域内生态游憩空间布局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相矛盾。针对西安市生态游憩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游憩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构建西安市生态游憩廊道系统,对西安市未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的塑造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爱荣  周忠学  刘欢 《地理研究》2013,32(11):2133-2142
城市化以其强烈的市场效应与辐射功能带动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但同时又对都市农业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都市农业又通过其生产、社会及生态功能推动城市化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对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快速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10 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都呈上升的趋势,且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同步性;② 西安城市化水平和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55;③ 西安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城市生活质量水平因子和人口与经济结构因子是推动城市化的3 个主要因子,其中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是推动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根据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目标、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从经济低碳化、社会低碳化、资源低碳化、设施低碳化、环境友好化、环境绿色化6个方面构建了低碳绿色指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我国GDP值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绿色发展格局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碳绿色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城市之间存在差异;低碳绿色指数在空间格局上是东高中低、西部居中,沿海高于内地;不同区域、规模、财富、职能的低碳绿色指数及各分指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口规模、贫富水平分别与低碳绿色指数间均是弱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第二产业比重、服务业比重、能源强度分别与低碳绿色指数间依次是无、弱负、极弱负向、弱、中等负向的相关关系;低碳绿色发展各个方面不够平衡,一些欠缺有待弥补。  相似文献   

9.
近30 a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长建  张小雷  杜宏茹  汪菲 《中国沙漠》2012,32(6):1794-1802
 以新疆为例,首先运用熵值法对1978—2009年间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并以经济增长和土地非农化演进为主要特征,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指标则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是生态环境状态指数、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格兰杰原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预测期内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响应趋于低水平的稳定状态,现行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保投资水平还没有起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从长期预测来看,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更应理性看待以城市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宁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媛媛  刘超  曾克峰  黄亚林  丁镭 《中国沙漠》2016,36(4):1198-1206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以宁夏5个地级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比较5个地级市在2001-2013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中贡献份额最大的指标分别为经济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模式有着不同的演化特征,银川总体处于转型发展的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石嘴山处于基本协调-城市化滞后向基本协调转变阶段,吴忠、固原和中卫总体处于基本不协调向转型发展的基本协调-城市化滞后转变阶段;(3)相比于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宁夏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较为落后。宁夏需把握机遇,深入推进沿黄城镇带建设和宁南区域中心城市与大县城建设,促进全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兴凯湖北部平原的发展与湿地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兴凯湖北部平原和湿地的形成与发展,过去研究的较少。在国家科技攻关时对其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了解到它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湖积冲积平原。发现自晚更新世TL63900a±3190a至TL12190a±610a间,有5道沙堤在兴凯湖北部平原上形成,第Ⅴ道沙堤以南的湖积平原,宽15.5km,由3道湖成沙堤和2道支堤将其分隔成一些湖滩、洼地和小湖,形成湖滩湿地和洼地湿地(类似海岸带的泻湖湿地)。平原的形成是沼泽湿地发生发展的基础,随着湖岸线的迁移,沙堤之间的湖滩、洼地和小湖,水体不断沼泽化,大约于9000a前以来发育泥炭沼泽,在距今7500a至5000a间和3000a至2000a间气候较为湿润,沙堤间滩地、洼地和松阿察的古河道河漫滩地带广泛发育沼泽湿地,不断进行泥炭积累。第Ⅰ道与第Ⅱ道沙堤之间的沼泽湿地,属强度沼泽化地区,生长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和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是兴凯湖北部平原难以开发利用的湿地。  相似文献   

12.
陈月英 《地理科学》2007,27(5):642-647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采用多指标综合作为衡量指标,对中国滨海地带经济地域分异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的峰谷相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峰谷相间地域格局的发育过程;然后探讨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时序演化特征;最后总结了上述时序过程和空间过程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地带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区域组合之间、南与北之间多层次的地域经济分异。  相似文献   

13.
郭钦华  郑洁红 《热带地理》2002,22(3):286-289
根据钻孔资料的古地理环境分析结果显示,“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附近在距今2000余年期间已成为陆地,不可能提供营造大型船只的水域环境,结合其他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原船台遗址解释为大型的南越王宫殿等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竑  周军  王彬 《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对承载历史意蕴和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选用1983年版和2003年版1 ∶ 5000荔湾区行政区划图,通过对比来反映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地名的变更,发现经过20年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计有437个因各种原因已经消失的地名,348个新增地名,全区地名总体变化比率达到近43%;在变更的地名中,反映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变化的地名最多,而消失的地名中则多属于历史街区地名。这些都深刻揭示出在现代化快速城市化变化背景下,大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诸多内在的规律,进而为城市有序发展、历史地段合理有效地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效硅钾肥在信阳水稻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效硅钾肥在信阳水稻上的肥料效果。结果表明 ,长效硅钾肥对本区的水稻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其肥效优于同钾量的化肥。  相似文献   

16.
西方区域多中心测度与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多中心概念、测度与效应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多中心效应的不确定性与其定义的模糊性以及测度方法和指标的选择有关;某一尺度的多中心政策在其他尺度上会产生不同影响;历史特殊性和地方情景是影响多中心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认为并不存在可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和政策措施,今后的研究应仔细区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正确选择测度方法与指标。  相似文献   

17.
欧国强  游勇  吕娟  柳金峰 《山地学报》2006,24(5):580-583
泥石流是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主要山地灾害之一,可能对调水工程建设与运行期间的工程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和危害。据调查,工程区分布有一定规模的有现代泥石流活动的沟111条、潜在性泥石流沟58条。主要探讨了泥石流发生规模预测中的清水流量、泥石流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流出总量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主、支流量比,分析了泥石流堵河问题及其可能堵河高度与回水长度,为评估泥石流对调水工程的影响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境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旅游形式,购买渠道,交通方式,住宿购物的消费决策和来自不同客源市场,经济收入、社会阶层、文化层次、年龄性别旅游者消费行为的规律;对出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今后出境旅游市场治理的对策及展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讨论楼面地价的定义,提出了楼面地价比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导出利用楼面地价比来计算在多用途楼宇中各楼层、各部位的地价分摊方法,并详细地说明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新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理论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黄河水灾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是中国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该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时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同时也给沿河居民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灾害严重,给河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