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不同尺度,对1965年~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而言,世界炼油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在-3.14%~9.56%之间,1987年以来炼油能力的增长速度稳定,变化幅度在3%以内;(2)不同区域的炼油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亚太地区最高,北美和欧洲次之,非洲、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较低。各区域炼油能力变化的趋势和占世界炼油能力的比重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特征;(3)从国家尺度来看,世界炼油能力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炼油能力超过百万桶/日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70年代以来世界炼油的重心呈现出不断东移的趋势,中东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炼油能力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刘伉 《地理教学》1997,(1):14-15
所谓近东,中东,远东,都是西方国家(主要是西欧各国)以他们所在地区通向亚洲的海上路径——西地中海一带为基点.对东方广大地区的称呼。这几个系列性词语.大约出现于欧洲各殖民一帝国主义国家向外、特别是向东方扩张的早期,而开始盛行干19世纪,相沿使用以迄于今。原来笼统地称为“东方”,因地区过于辽阔,始进一步按照和它们距离的遐迩,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至于就欧洲人称呼的“东方”乃至亚洲本身而论。所谓“远”、“近”和所谓“东”也者,  相似文献   

3.
世界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与能源竞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则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621-1632
详尽地探讨全球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国际贸易的竞合关系,可为中国能源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论文运用复杂网络方法,从整体格局出发研究了世界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并重点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贸易集团演化与供需大国的能源竞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贸易关系不断趋于复杂化。近年来,能源贸易主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当前占世界总数近80%的国家/地区均参与能源贸易;世界能源贸易网络同时具有小世界特性与无标度特性;世界能源的进出口格局已发生重塑,能源的出口重心逐渐由东亚、中东、澳洲和欧洲转向了东欧、中东、北美、澳洲和西非等地区,进口重心由东亚、西欧和澳洲向北美、东亚和西欧转移;世界能源贸易网络存在四大集团,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集团、欧洲-俄罗斯等国家贸易集团、东亚-东南亚贸易集团和澳大利亚-印度-非洲贸易集团等。地理距离、制度差异、历史文化及政治关系等是贸易集团演化的重要原因;贸易集团内,核心国家间的贸易依赖存在着非对称性,能源需求国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现象更为突出,东亚、东南亚市场是供给国共同争夺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占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发达国家,控制了地球上将近80%的财富、80%的贸易和90%的工业。而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享有地球上20%的财富、20%的贸易和10%的工业。在80年代的10年中,尽管东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但南亚、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亚,是指原苏联亚洲部分的中亚细亚地区,即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个国家总面积400余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5500万人。在西方的地理概念中,阿富汗也属中亚国家。中亚深处亚洲腹地,位于扼守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从北向南可进入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从南向北可进入俄罗斯的高加索、西伯利亚地区;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东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造成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根源,固然有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宗教冲突、盘根错节的领土争端,但也有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东地缘政治新格局与伊朗核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以来,冲突和动荡席卷整个中东地区。中东地缘动荡呈现"串珠式"和"多点开花"态势,伊斯兰势力逐渐崛起成为中东地缘格局中的新"增长极",中东的地缘政治重心的"双核"格局逐渐成型,"三角格局"态势渐趋明朗化。中东地缘新形势客观上为伊朗扩大地区影响、推进核计划提供了契机,但其地缘形势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中东地缘政治变局并没成为美国武力解决伊朗核危机的最佳突破口,制裁、渗透和威慑将是美国对伊朗战略的首选。伊朗核危机再次陷入"紧张—缓和—再紧张—再缓和"的"无限死循环"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世纪初地缘视觉中的以色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之初,世人瞩目的阿以和平谈判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后退。相应地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地缘角度出发,分析了以色列在中东地缘格局中的地位和新世纪初以色列的地缘形势新特点,提出了以色列在新世纪初应该采取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空间战略。  相似文献   

9.
张晶 《地理教学》1997,(1):29-30
中东各国的宗教信仰,除黎巴嫩、以色列与塞浦路斯分别以天主教,犹太教与东正教为主外,其他国家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占全区人口总效的94%。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不仅在中东各国内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在国际关系中,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卢杨 《地理教学》1994,(5):46-47
欧洲隧道指横贯英法之间多佛尔海峡的海底铁路隧道.又称海峡隧道。它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它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成一体,使将近200年的梦想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探明储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章对1980年以来不同区域尺度,包括全球、各大区以及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变化、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自1980年以来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的态势,基本每十年出现一次储量跃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储采比一直稳定在40年以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大区尺度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不均衡,且探明储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中东一直是石油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其次为中南美洲地区。中东、北美占世界比重先升后降。非洲和中南美洲稳步提升,亚太地区持续下滑。(3)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储量前4的国家占世界储量的53.75%,储量超过10亿吨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石油开发的基本格局。从各国演变来看,世界石油储量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从中东、北美向中亚、俄罗斯和中南美洲等转移。  相似文献   

12.
透视伊拉克的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共和国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是广大中东干旱缺水地区中的一块最大的绿洲,自古以来就是中东的心脏,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近代,伊拉克发现了丰富的石油,更使之成为世界列强的争夺之地。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5分,在全球各国无数人的关注之下,伊拉克战争全面打响了。本文从政治地理的角度对伊拉克的位置、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以及未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供关心伊拉克战争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宋赛萍 《地理教学》2012,(10):17-18
一、活动背景"中东地区"这一节课是属于"自主学习、认识地区"的内容,知识的掌握、深化、运用都应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中东地区是世界长期的热点问题,学生在很多新闻媒体中经常听到有关中东的报道,战争不断,但学生对中东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突出特征等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采用自  相似文献   

14.
试论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华人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以定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14-19,105
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一个经济体和一个经济单位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中来,非洲的华人经济也不例外。鉴于目前有关华人经济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和美国与欧洲,很少有人探讨过非洲华人经济的情况,所以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非洲经济、中非经济关系和华商对非洲的投资,来论述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华人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东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常常被人们形容为“干旱的宝地”。水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边界纠纷、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等紧紧纠缠在一起,形成一枚随时被引爆的炸弹,时刻威胁着该地区的政治稳定,不断影响着该地区的外交和国际关系,使一触即发的中东局势火上加油。因此,西方国家、尤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已将中东水问题作为重大军事战略问题来研究。本文初步分析了中东水问题的成因、简要介绍了几种解决措施,并基本澄清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世界地理教学中,有三个区域是把不同大洲的地区合二为一进行编排的,它们是“西亚和北非”、“欧洲东部和北亚”、“拉丁美洲”。相比而言,西亚和北非这两个地区的可比性更多、更强,本章教学效果好坏除了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外,还对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许多方法如联系比较、归纳综合、以图导学等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地理》2006,29(5):759-759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思是“圣婴”、“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中东太平洋沿岸以及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海水温度骤然升高的一种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中东太平洋沿岸以及秘鲁和厄瓜多尔沿海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出大约四摄氏度。后来一些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在赤道以北活动的东北信风带突然变成弱的西风带,因此使海洋中的暖洋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骤然升高。有人认为它是因为火山运动引起的,还有人认为其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西部资源》2014,(2):60-60
<正>分析专家认为,虽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仍是最大原铝生产商,但印度和中东即将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印度和中东地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能源成本低,更容易获取原材料。因发达国家电力成本较高,利润低,生产商选择关闭位于发达国家的工厂。相反,印度和中东地区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中东地区主要生产商的铝能源成本为每吨255-368美元。在印度,能源成本为每吨514-904美元。巴克莱分析师GayleBerry称,对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环南海经济圈的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环南海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应积极通力合作,充分利用环南海经济圈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努力实现区域的多目标整合,建立环南海经济圈,形成一个“规模经济体”,增强区域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对抗欧洲及北美贸易集团,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评估报告,2000年世界约有35亿公顷森林,人均0.6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余一半位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部分在工业化国家内。   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巴西、芬兰、加蓬、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瑞典等7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亚洲的人均森林占有量非常低,而大洋洲和南美洲较多。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公顷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18个是发展中国家,约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而世界人口的3/4居住在人均森林面积低于0.5公顷的国家,包括人口稠密的亚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2000年全球森林的净损失速率为每年900万公顷,表明现在的森林年损失率比1995年报道的数字降低了20%。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森林的消失最快;而在亚洲,天然林的损失大部分由新营造的人工林补偿;在欧洲和北美,森林面积正在增加。总之,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每年减少12平方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