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4月18—22日在广东省海口市召开了“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和专家共5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丁国瑜主持。海南行政区政府负责人雷宇和陈英豪分别与会议代表会晤和参加了会议。在这次讨论会上,先后有20位专家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会同志深入地讨论了琼山大地震的有关问题,并进行了野外考察。这次会议认真地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地交换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通过讨论,对有关这次地震的几个基本问题取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6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24名委员和来自全国的10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119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全部在会上进行了宣讲.主任委员丁国瑜主持会议,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马杏垣在会上讲了话. 马杏垣指出,这次专题学术讨论会是邢台地震以来的一次盛会,众多的学术论文反映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2—1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讨论会是由14个学会联合发起的,约有200名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提交的论文为107篇。会上就全球变化、地球表层学、重大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周易和现代自然科学关系等方面作了交流。本文主要就地震研究和灾害研究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前言 1986年8月7日凌晨,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境的日乃附近,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68年3月3日理塘5.7级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中强震。根据对这几年所取得资料的分析,1985年9月在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曾指出:1985年沿青藏高原第二弧形构造带M_S≥5级地震发生较频繁,在四川周围有9次;1982年7月以来,四川缺5级以上地震已近4年,严重缺震的现象表明,四川西部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据马氏链统计转移及综合概率法计算亦认为1986年四川有6级或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这次理塘5.6级地震,正是发生在我省中期预报所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于1984年5月8~13日在武汉召开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的概况。有58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文着重介绍了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和会上宣读的主要专题报告的内容。与会者认为“三论”用于地震前兆的研究和地震预报的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为使我国地震科学沿着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发展,国家地震局政策研究室于1987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了全国地震科学新技术发展战略第一次研讨会。——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研讨会。国家地震局周锐副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的有关职能部门、直属研究所和部分省地震局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8人,国家科委政策局也派员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周锐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召开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和国家地震局于1980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学专业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150余名地震工作者.这次会议收到了203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113篇.大家认为,这些论文反映出我国地震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于1981年9月17日—23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了首次地震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湖北、上海等七省市的代表91名.会议共收到105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67篇.这次会议较注重观测实践工作.从会议交流的论文情况看,多数论文注意搜集了地震观测实践中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会上,地震工作专业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台站工作人员以及群测群防人员汇聚一堂,各抒己见,确实起到了地震学术工作的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省队于一九七五年三月一日至八日在太原召开了全省台站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时间短,内容丰富,教育深刻。是讲路线讲团结的会议,是鼓干劲争上游的会议。 在这次会上,与会的同志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部分论述和有关文章,学习了营口地震台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讨论并通过了一九七四年的工作总结和一九七五年的工作计划,分析了当前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1月24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地震工程中量测与实验技术学术交流会”并举行专业委员会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一个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共七十余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震工程学家刘恢先教授出席监主持了这次会议,胡聿贤、王光远、朱世杰等副主任委员也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七十多篇,在会上宣读五十篇,内容涉及建筑,结构的振动试验研究、振动仪器设备研制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诸多方面。会上交流的情  相似文献   

12.
关于2002年3月31日台湾M 7.5强震的临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3月31日,在台湾以东海中发生7.5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前,笔者在2002年3月21日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会商会上,明确提出临震预报意见:3月底前后台湾地区将发生6级左右地震,并上报到有关部门。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但它是一次成功的临震预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19-2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有:监测预报司监测处王飞副处长、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荣研究员、副主任刘耀炜研究员和王云基研究员、内蒙古地震局曹刚副局长、以及全国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有关专家40余人。  相似文献   

14.
欧洲地震委员会第24届大会于1994年9月19-24日在希腊首都雅典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380人。会上宣读和张贴论文541篇,内容主要涉及地震预测研究、地震活动性、工程地震、震源物理和数据采集、理论与解释等。本文综述这次大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0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47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就人工源地震的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磁、重力、地热、遥感、古地磁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学术交流。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展示了我国地壳与上地幔研究的潜在力量及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震工作二十年学术讨论会于五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昆明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今昔在西南地区工作的专家和地震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共152人。 会议首先回顾了二十年来西南地区工作的组织和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二十年来新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展望了西南地区工作的前景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4月18—22日在海口市主持召开了“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54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气氛热烈,代表们通过学术报告、野外实地考察和史料分析,深入地讨论了三百余年前这次大地震的有关问题,对琼山地震取得了如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郴州地区行政公署于1990年3月6日至9日在郴市召开了东江水库诱发地震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议题是探讨东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发展趋势,商议在地震频次增多、强度显著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水库地震监测和诱发地震条件的研究工作,提出确保工程和库周区域与东江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对策。应邀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共50人,其中副研究员以上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人。代表分别来自国家和湖南、广东省的地震、地质、水电、工程等部门和地市有关单位,共22个。会上宣读和交流了14篇学术论文。郴州地委行署和湖南省地震办的主要领导同志到会讲话,听取与会议代表的发言。  相似文献   

19.
第23届欧洲地震委员会全会于1992年9月7—12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首都市拉格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345人。会上宣读论文278篇,张贴论文70篇。本文在概述了这次会议情况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其学术交流情况及笔者对会议的印象与体会。  相似文献   

20.
1988年11月14—18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地震预报国际研讨会。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近3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震学者,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共宣读8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地震预报、强地面运动预测、观测方法与数据处理,以及有关地震预报的研究、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等。在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会议还就加强地震研究的国际合作,成立国际地震预测研究的协调机构,建立国际性地震预报实验场以及全球地震资料快速传递系统等提出了有关决议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