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小秦岭地区金矿物质来源成矿模式探讨,举出世界绿岩带与本区太左界、太华群岩石组合进行对比,提出怀疑,又对太华岩群金含量高低是金矿物质来源进行否定,又从多方面阐述了金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矿源浓集区及矿床形成过程.从而说明了小秦岭金矿类型多、分布广、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2.
鲁西地区基底岩系为一花岗—绿岩区,绿岩区内又分早(?)、晚两期太古代绿岩带。泰安纸房地区是发育较完整的太古代晚期绿岩带,即具有绿岩带三位一体组合的下部超基性—基性岩群,中部钙碱性火山岩群和上部沉积岩群。泰安纸房地区太古代晚期绿岩带具有韧性剪切带的特征,在其中心部位为糜棱岩带,产有几公里长的太古代绿岩带变质热液型金矿化带(含低品位金矿体)。该金矿化带明显受韧性剪切带控制。  相似文献   

3.
文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成矿带的中矿带西段,是小秦岭成矿带中14处大—中型金矿床之一。矿床深部共圈定出6个矿体,矿体形态较简单,主要呈薄脉状产出在绿岩地层太华群和侵入其内的变TTG岩系中,受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控制明显,厚度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根据野外找矿经验,总结分析了矿床成矿规律,为该矿床后续勘查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古代绿岩是世界上主要富金地层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论证,绿岩含金丰度值高,在绿岩经受地质作用过程中,金被活化、转移而富集成矿。但据我们研究,华北地台南缘太古代绿岩中含金丰度平均只有1.16PPb,远低于3.5PPb的克拉克值。含金丰度如此低的太古代绿岩,却形成了规模观可的小秦岭金矿,与上述结论明显不同,我们认为,太古代绿岩中金矿的形成是复杂的,不完全决定于岩石含金丰度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对豫西小秦岭太华群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华群具明显的两分性特征,下亚群属下部基底岩系,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TTG岩系;上亚群属上部基底岩系,具孔达岩系特征的一套沉积变质岩。根据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提出了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上下亚群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下亚群时代为晚太古代,上亚群时代为古元古代,故太华群应予以解体.或给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豫西小秦岭太华群的解体我院与河南地调一队合作的定向研究课题“小秦岭金矿床变位机制和中深部盲矿预测”于1994年通过评审并取得了10项主要成果,其中一项就是在豫西太华群中发现了一微体植物群,本文就此将近期的研究成果作一概略报道。笔者在太华群分布的不同地...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区域复背形南侧的“秦仓沟组”,原定为一套混合岩和混合岩化变质岩,划属太华群的上部组元.近年经研究确认为具典型韧性变形的动力学标志的古老糜棱岩带,是在左行走滑的强烈挤压条件的深层塑性变形产物,从而肯定了太华群南侧也与北侧一样,为古韧性剪切带所围限.结合实际资料提出了对太华群划分方案的意见.太华群边缘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对小秦岭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的认识具重要意义,开辟了认识区域构造格局和金矿分布规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河南小秦岭是我国重要金矿田之一。金矿赋存于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系中,金矿化受韧性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以含金石英脉型矿化为主。金矿的形成时代是许多地质学家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栾世伟等(1983,1988)多次强调燕山期金的成矿作用,并特别强调晚燕山期花岗岩与金矿的成因联系。我们在“小秦岭韧性剪切带特征及与金矿成矿关系研究”中,根据金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控矿条件等因素分析,认为小秦岭金的成矿作用是多期的,金矿的形成是长期、多次、多阶段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9.
磁性矿物的减少是小秦岭绿岩带石英脉型金矿田显著的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磁法勘探可鉴别区域规模的绿岩地体、圈定花岗岩体、划分构造断裂带和蚀变带,井测定石英脉的位置。进而提出小秦岭金矿物探找金模式,为寻找新的隐伏金矿床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部边缘。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的一套深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包括混合岩),在区域南部尚有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太华群地层主要由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组成,其中夹有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的小透镜体,底部偶见大理岩及石英岩夹层。区内伟晶岩、辉绿岩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11.
小秦岭、崤山地区第二轮1∶5万区调查明,两地区晚太古代基底变质岩系均包括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花岗岩系。据此划分了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和构造岩石单位。根据其间的层序、时序关系,建立了各自统一的地层—岩石柱,拟出了新的划分对比方案。指出小秦岭地区观音堂组与崤山地区杨寺沟岩组是同一次沉积事件的产物,应属同一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可作为区域对比的标志层位。根据接触关系,将小秦岭地区呈异岩不整合伏于观音堂组之下的变质花岗岩系划属晚太古代阜平期花岗岩,将崤山地区侵入于杨寺沟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系划属晚太古代五台期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豫西地区华北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主要出露在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个隆起的地块上,这一带矿产丰富,有大型金矿床和钼矿床产出。因此,对这一地区古老岩系的研究,无论在恢复地壳早期演化历史或找矿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七十年代初期,地质三队在熊耳山一带工作时,曾于太华群深变质岩系中发现了数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本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构造带北侧与太行山新华夏系隆起南延部分之复合部位;矿体主要产于太古宇太华群斜长角闪片麻岩、片岩地层中;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矿化明显,充分证明了该区成矿条件良好,找矿远景乐观.  相似文献   

14.
登封箕山北麓硅化破碎带主要产于上寒武统白云岩中,成群成带分布。矿化严格受地层、岩性、构造条件控制。本文着重硅化破碎带的含矿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异常分布和围岩蚀变等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认为太古代变质绿岩和富钾花岗岩类是“矿源层”,其成因应属低温热液充填型。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豫陕交界的小秦岭金矿,虽然在矿床成因、生成机制或控矿条件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较大分岐,但是有一点认识却是颇为统一的,即几乎所有金矿均被限定在太古界太华群的变质岩系内。如果我们把研究领域稍加扩大即可发现,在崤山、熊耳山区域内绝大多数金矿仍然分布于太华群内或与其紧邻的熊耳群陆相火山岩底部,而不论它们是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或者是爆破角砾岩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整个含金岩系中,闾家峪组含矿更为集中。无论是石英脉条数或者是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脉数都占去了全岩系中总数的80%左右(表1)。  相似文献   

16.
驾鹿金矿床是小秦岭金矿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矿床类型,产于古老韧性剪切带中,围岩蚀变强烈而广泛,尤其是成脉前的钾长石化。蚀变带及其中的石英脉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矿床属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本文在论述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稳定同位素研究,认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是成矿的主导控制因素,成矿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物质则部分来自太华群,部分来自上覆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矿床成因属大气降水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2451Ma),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熊耳山地区洛店正沟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得出该区金矿化主要受控于太华群与熊耳群接触带两侧的层间矿磁带,进一步揭示了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具有黑云母压象的变形岩石样品采自排山楼金矿区的糜棱岩带内。排山楼金矿床赋存于太古宙建平群中的东西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内,建平群具有太古代绿岩带结构特征。下部小塔子沟组,岩石组合为斜长角闪岩、辉石斜长片麻岩、黑云紫苏麻粒岩、二辉麻粒岩、阳起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中部大营子组,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浅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1:25万内乡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被评审为优秀级项目主要成果对测区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划分对比,将原"太华群"解体为太华岩群和新太古代变形变质侵入体,为华北板块太古宙的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侵入岩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构造岩浆岩带划分,提高了测区侵入岩研究程度;对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变质地层单位的区域变质岩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恢复了原岩建造,提高了区内变质岩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