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块地震迁移链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6年开始沿印度洋—亚洲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地震迁移触发了2008年5月12日M8.0中国汶川地震。迁移链为东西两条,彼此相向迁移,在缅甸弧附近的中国大陆汇合,并触发地震。迁移持续约50年。与此相类似的迁移发生在1902—1957年,迁移触发了1950年西藏东部M8.5地震和1957年蒙古M8.3地震。预计1956—2008地震迁移可能尚未结束,可能会继续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2.
正像海洋在月球影响下发生涨潮和落潮一样,地壳也是有规律地升和降,但其量值甚小。探索此种地球潮汐与地震联系的尝试,至今尚无成效。美国的威姆斯(R.Weems)对1937年以来美国东部全部地震的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有近6千万年来形成的地壳大断层系通过的地方,地球潮汐能促使地震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日本海西部深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区板块俯冲与华北地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日本海西部17次深源地震(h>350公里,Mb>4.0)震源机制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该区地震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主压应力轴为85°—110°,主张应力轴为255°—280°。 据日本海西部深源地震与华北、东北强震活动的相关性,求得地震迁移的距离与时间的回归方程。这个结果对华北地震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把一种粘弹性弯矩理论应用到菲律宾海板块的消减板块。该板块在相对于岛弧南部的九州-琉球消减带北端急剧弯曲。在安芸滩、伊予滩和丰后水道,即九州和四国岛之间海域之下,该板块剖面图上的板块边界表现为一个圆弧状的岛弧,这已由10余年的微震分布所证实。基于这种几何形状估算了弹性弯矩,应用麦克斯威尔粘弹理论折算了这里由于粘滞性引起的形变。抗弯强度太大,以致于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于板块的反向浮力。这里我们假设,水平压力是由大地测量已检测到广延地面运动的九州北部火山地区伴随上涌岩浆的扩展地幔流所引起。我们估计的使板块弯曲的均匀压力σ为72MPa,估计时取如下模型常数作为标准:板块的厚度h为30km,板块的杨氏模量E为1.8×10~5MPa,泊松比ν=0.27,板块开始消减的平均消逝时间t=1.9×10~6a,粘弹性板块的时间常数τ为3.0×10~5a,与周围大气相比板块的超密度△ρ=0.06×10~3kg/m~3。在板块上部的闭锁部分附近地震活动性最高,这里毁灭性的地震频频发生。2001年芸予M6.4地震就是其中之一,且发生在这条活跃地震带的东端。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正断层型,和这个地震活动地区的大多数小震震源机制结果相似。我们认为这个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的弯曲力。  相似文献   

7.
近来,已开始积累关于地震前在周围地区地球内部温度上升的资料。在1970年普尔热瓦尔斯克地震前的两个半月内,“普尔热瓦尔斯克”钻井的水温和水位都有升高;在达吉斯坦地震(1970)前的两年中热流增加了两倍;1974—1976年间在费尔干纳发生几次破坏性地震之前的10—20天中,费尔干纳洼地的钻井和温泉的水温都曾变化了好几度。同时还发现在日本的有珠火山附近岩石温度出现变化之后便伴有地震发生。然而,所有上述测量工作都不是系统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各向异性能够深刻反映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机制,将其与板块运动结合起来,研究包括地幔对流甚至地核发电机模式等在内的一系列地球内部动力过程,正逐渐成为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泉州—汕头地震带与菲律宾板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以来,我国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则以菲律宾板块的作用为主。我国著名的强震区—台湾地震带和华南的强震带—泉州—汕头地震带(简称泉汕带),  相似文献   

10.
过去很多研究人员试图寻找地球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然而并没有得到任何可以信赖的结论,因为他们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有(1989),他的工作证明了地球总体地震活动与11年周期的太阳活动相位相关。如果确切一些,应  相似文献   

11.
我看到《地震地质》1979年1卷3期刊载了张之孟的“我国及邻区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一文。文中举例证明至少从我国板内地震的活动与1820年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看,是与地震的活动无关的,文章继而证明“即使是对浅源地震的触发,也因数量级过小,起不了决定作用”。故此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否可以成为地震的触发原因是值得商榷的”。仅此我们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关东-东海地区1980年1月至1993年4月期间的地震资料,描绘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目前地震平静的边界。关东-东海地区的大多数地震,不是发生在上覆板块(欧亚板块)之内,就是发生在俯冲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之中,其震源深度不到30km。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分析,认为华北地震具有自西向东成串迁移活动特点和可公度性,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演。认为该活动与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相关,反映了印度板埠运动对华北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球内部各圈层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与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和构造在本质上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各向异性的研究不论是对深化地球本体的认识,还是在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这一科学问题的本质性和重要性着重讨论了以下5个问题:1)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场效应与判据;2)复杂介质地震各向异性#*[-15]-#*[+15]-S波分裂的成因分析;3)当今S波分裂监测技术的进展与探索;4)地震各向异性在不同科学问题研究中的效能;5)地震各向异性在地球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与今后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孙振添  魏东平  韩鹏  刘鎏 《地震学报》2013,35(6):785-798
利用收集到的各种来源共计7 959组的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数据和21 750组应力场数据,结合板块绝对运动模型计算给出的各板块的运动规律,分别统计分析了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并对板块运动对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特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阿拉伯、 加勒比、 胡安德富卡、 北美、 纳兹卡、 太平洋和南美板块上地震各向异性与板块运动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非洲、 南极洲、 澳大利亚、 欧亚、 印度和菲律宾板块上二者的相关性则相对较差. 讨论分析发现,板块运动拖动软流圈流动、 橄榄岩晶格优选方位、 化石各向异性和地幔流动或岩石圈流动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影响着地震各向异性与板块运动的一致性. 而板块基底拖曳力、 洋脊推力、 浮力作用和碰撞及俯冲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了板块运动与应力场的相关性,使得非洲、 可可斯、 欧亚、 胡安德富卡、 北美、 纳兹卡、 菲律宾和南美板块上二者的相关性较好,其它板块上其相关性则较差. 对于俯冲带地区,由于俯冲机制的复杂性和软流圈、 岩石圈地幔流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其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图像表现复杂,需要结合具体的俯冲带构造进行近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部地下胡安·德富卡消减板块内高精度的震源与从接收函数分析和反射地震数据所得速度结构之间的关系。用双差算法对深度在40~65 km的108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精确的地震位置。重新确定的地震活动与构造信息间的互相关显示出地震集中在消减的洋壳的顶部,而更深层位的地震活动性位于地幔顶部胡安·德富卡消减板块内。消减板块的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强相关性表明,地震破裂是由板块内的力学强度改变引起的,这支持了相变和热岩状态在双重地震层的地震成因中起重要作用的假说。  相似文献   

19.
地幔对流,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研究了印度板块北边界地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两者在时间起伏上的一致性,以及印度板块北边界兴都库会和缅甸两端点附近中深地震对中国大际强震活动所具有的前兆性和相关性。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预测,尤其是地震大形势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还应用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计算机模型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大陆作为一个孕震系统在周围地质构造块体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