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6年4月16日青海北部一次大风天气成因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横槽转竖,且有较强的冷温槽与之配合,高空冷空气入侵,为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高空环流背景;冷锋是大风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急流的形成为低层大气的加速运动提供动量、使低层锋区加强、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次级环流的形成把高空急流的动量传递到地面,是大风天气中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2月20—21日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冷空气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冷高压与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形成的强气压梯度是此次大风天气过程的重要成因;高空槽槽后动量下传是此次区域性大风超出一般冷锋大风强度的关键因素;2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流区的辐合下沉运动与冷锋前的上升运动叠加形成的次级环流是此次大风天气出现的增强条件。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部一次沙尘暴环流背景和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的环流形势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统是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从动力机制来看,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而形成的强烈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带的动量下传到地面,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效率更高。高空蒙古横槽南压、转竖是冷空气爆发南下的关键,高空偏北急流带以及与急流出口区相对应的地面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条件,地面冷锋后气压梯度的持续加强会加剧冷空气爆发的速度,强烈的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沙尘暴形成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一次春季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新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与华北低压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风的主要原因;地面冷锋前的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气流的叠加,为深对流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高空西风急流配合适合的垂直环流,产生动量下传,是超出一般强度的冷空气大风产生的原因;ECMWF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均成功地预报出了此次强风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8年2月29日至3月1日在我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西部、鄂尔多斯市西部发生的区域性沙尘暴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本次沙尘暴过程基本属于蒙古气旋和干冷锋混合型,有利的气候背景是本次沙尘暴的基础。(2)影响这次沙尘暴天气的高空急流主要是250hPa附近的西风急流,较强西风急流通过动量下传引起地面大风,造成地面减压,促进了蒙古气旋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沙尘暴的发展。(3)在40~45°N,95~109°E整层强烈辐合、上升造成很强的抽吸作用可导致强烈辐合,在近地面形成大风和沙尘的扬起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等,针对2016年5月1日和11日两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槽型的高空环流形势易触发沙尘暴天气,由于高空冷空气的入侵,且高低空急流配合较好,有利于动量下传,造成大风;移动迅速且强大的地面冷锋是触发沙尘暴天气的重要系统,冷锋过境前期热力条件的积累也必不可少,它使锋面前后温度梯度加大,为天气过程提供了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7.
位涡和高空急流在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对2006年4月9—11日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分析发现:横槽和高空锋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两路冷锋引起西路和西北路沙尘暴。通过中尺度GRAPES—MESO模式数值分析发现:蒙古气旋后部的位涡下传对气旋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引起西路蒙古气旋区爆发大范围沙尘暴的重要因素;700hPa干位涡斜压项正值区的出现和移动变化可作为预报西北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指标。高空急流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和冷锋前次级环流的耦合是西北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垂直动力条件;高空急流下的反环流起到动量下传和加强锋区的作用,是沙尘暴产生的重要动力和热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导致一例强沙尘暴的若干天气因素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对 2 0 0 1年 4月 6~ 8日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触发的内蒙古地区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这次“锋面气旋型”沙尘暴过程中 ,气旋冷锋是该天气系统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因素 ,冷锋过境对沙尘暴的触发作用远强于气旋发展。影响沙尘暴的天气因素中 ,地面大风形成主要源于气旋发展和锋后强冷平流 ,高空动量的有效下传则是另一重要原因。高空急流加强及其形成的次级环流使高空动量下传到对流层中层 ,其下方形成深厚混合层使这一动量继续下传到地面 ,是高空动量有效下传的机制。“混合层”可以从本质上反映有利沙尘暴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 ,其强度和高度很大程度决定沙尘暴的强弱。这次过程深厚混合层的形成是深厚干对流和强沙尘暴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它的形成则是长时间地面加热的结果 ,这也是特强沙尘暴仅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而不是下垫面条件更为适宜的内蒙古西部的原因。混合层空气的平流作用对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深厚混合层的形成具有相当的贡献 ,其作用程度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地面热通量试验证明地面加热不仅对冷锋过境产生的上升运动强度具有直接影响 ,也影响混合层形成和高空动量下传 ,并因此影响沙尘暴强度。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19日夜间到20日上午,大同地区遭受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大风灾害。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强锋区和强冷平流是引发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②地面热低压的稳定少动及冷锋前后强气压梯度区的建立是形成大风的关键。③地面冷锋前的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人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气流的叠加,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风速。④高空正涡度平流促进了地面气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2.5°×2.5°网格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16日天山翻山大风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垂直环流共同作用是高空动量下传的重要动力机制,500~850hPa较深厚的强冷平流输送是翻山大风形成的热力因子。同时得到天山翻山大风一些有益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