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清锋  蒋波 《江苏地质》2012,36(1):80-85
鉴于水质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由单指标给出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将水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建立了基于物元理论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苏州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全区42个浅层水样数据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优良,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已遭受严重污染,局部地区水质有从Ⅲ级向Ⅳ级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了30多种水质评价的研究方法。但由于水质等级与评价因子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水体污染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地下水水质评价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模型。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水质评价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水质评价模式和理论。文章以大牛地气田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技术,将GIS与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建立基于GIS的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同时将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和传统的内梅罗指数法进行对比,验证新方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中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1)大牛地气田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以Ⅰ类和Ⅲ类水为主,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氨氮超标,水质较差;(2)模糊综合评价法与GIS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的系统化和可视化;(3)相对于内梅罗指数法,基于GIS的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各评价因子对水质的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合理地评价研究区地下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综合评价法的不足,应用信息熵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充分利用有序分隔概念,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选择TDS、COD、总Fe、总Mn、Cl-、SO42-、NO2-、F-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法对开封南郊垃圾场浅层地下水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法所得的评价结果水质明显优于综合评价法所得的结果;研究区内各样本的评价指标中,SO42-和NO2-的权重最大,Cl-、COD、总Fe和F-的权重次之,TDS和总Mn的权重最小;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水在研究区内的分布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7%、2.5%、26.7%、12.2%和56.9%;浅层地下水质的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规律,以靠近垃圾场的L01井和G54井为中心水质最差,为Ⅴ类水,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水质逐渐好转,依次分布Ⅳ类水和Ⅲ类水。Ⅲ类水的分布向研究区的东部和北部偏移,而在研究区的南部多分布Ⅰ类和Ⅱ类水,水质优良。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1,(2)
鉴于水质综合评价中水质分级标准与监测样点的监测值之间存在模糊关系,将熵权法及置信度准则引入集对分析法中,以提高水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并应用于山东省大武地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根据2017年11月研究区29个检测站点的12个超3类水频率较高的水质指标实测值,进行水质模型求解,结果表明:以置信度准则替代最大隶属度准则作为水质评判标准,能有效避免水质分级"欠评价"和"过评价";大武区域地下水水质为中等偏下,主要集中在侯皋-西夏一带。与最大隶属度准则的水质判别结果相比较,该方法更能真实反映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具有水质信息综合全面、分级结果明确等优点,是地下水水质评价分级的一种可靠、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质量的优劣是影响水资源可利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合理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依据。本文根据水质评价的特殊性,就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改进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应用于江阴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基于熵权法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及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地下水水质评价问题具有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和适用性,模糊模式识别法评价的水质级别趋于平均化、中间化,本文提出的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应用于典型案例地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地下水质量标准为基础,结合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水资源现状,构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国标中部分指标限值提出了修正建议。通过建立浅层地下水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以GIS为平台,对水质空间分布状况及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指标的水化学分布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上相对较好,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Ⅳ类,完全满足生活生产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7.
掌握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状况,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西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陕西铜川市地下水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分析常规指标、无机毒理指标、微量有机指标,利用"层级阶梯评价方法"进行了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水质评价表明,2011年铜川市浅层水水质相对较差,可作为饮用水源或经适当处理后可做饮用水源的样品占样品总数的60%,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样品占40%。浅层水质量受天然背景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主要影响指标为总硬度、NO_3~-、TDS、Mg~(2+)、SO_4~(2-);深层水水质相对较好,所有采样点均可作为饮用水源。深层水主要受天然背景影响,主要影响指标为Fe。污染评价表明,浅层水污染等级为1级、2级、3级、4级的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4%、16%、32%、8%,污染主要分布在金锁关以南至川口以北的漆水河河谷地带;而深层水污染等级全部为1级,尚未受到人类污染影响。相比其他评价方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在区分天然背景和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区域背景分析和现场调查认识,能够成为科学掌握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状况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针对邓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研究相对薄弱,水质监测数据缺乏系统分析等问题,开展了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及地下水污染评价。地表水质量评价选用单指标评价法,评价结果为小洪渠、刁北干渠、湍北干渠水质为为Ⅳ类水,湍河上游、下游及刁河上游水质为V类水。地下水质量评价选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别对浅层及中深层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其中浅层地下水16组样品中,3组为优良,4组为良好,8组为较好,1组为较差;中深层地下水19组评价样品中,16组评价结果为良好,3组较差。基本查明了地下水环境质量,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长春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为保证地下水水质安全,以地下水监测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基准,采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进行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该模型通过评价样本信息确定熵权,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偏差,简单易懂,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权的地下水源地水质属性识别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源地的水质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也对制定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决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Shannon熵理论客观地确定出水质评价指标的熵权系数,并结合程乾生提出的属性识别理论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地下水源地水质属性识别模型。该模型和作者应用SPA模型的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鉴于水质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由单指标给出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从物元分析和可拓集合的理论出发,建立了基于物元可拓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梨树县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综合关联度和可拓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东辽河沿岸的孤家子、东河以及金山一带水质已遭受污染,局部地区水质有从Ⅱ级向Ⅲ级转化的趋势。通过与综合评分法的评价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它不仅可以客观地反映地下水水质总体状况,而且可定性地分析样本水质的变化方向,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南段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常胜  唐书平  黄继超 《地下水》2009,31(3):97-101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河南段)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浅层地下水质量如何?以水质监测资料为依据,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和饮用水标准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段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使用,水质多属好、较好水,少部分属差、较差水,地下水质量多为较好的Ⅲ级水,没有极差的Ⅴ级水存在,矿化度及地下水类型分布总体特征是:从西到东水质由好到差,矿化度由低到高,地下水类型由简单 (HCO-Ca、Mg) 到复杂 HCO、CI-Na、Mg、Ca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淮南市浅层地下水水样进行测试、分析,选取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氮、总磷、锰、铅等六项指标为评价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水质进行了合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南市浅层地下水综合水质较差,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多数水体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7,(6)
临潼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地下水水质逐步恶化,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为了解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了地下水水质专项调查。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临潼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分析。单项组分评价法结果显示:西安市临潼区地下水水质超标项目主要有总大肠菌群、铁、锰、氟化物、氯化物;而综合评价法结果显示:地下水优良、良好的占54.5%,较差的占45.5%,总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在评价结果基础上,分析出西安市临潼区水质超标项目分布区域和超标原因,并提出地下水水质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卞建民  汤洁  李立军 《水文》2007,27(3):46-49
针对辽河油田存在的水环境问题,为保证饮水安全,以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本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评价基准,采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进行了上第三系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该模型通过评价样本信息确定熵权,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偏差,简单易懂,评价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耀明  苏小四  侯光才  朱琳 《地质通报》2008,27(8):1178-1185
开展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工作,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以地下水水质量标准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以GIS为平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盆地北区地下水水质总体上相对较好,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水水质差异并不很大;盆地南区地下水水质总体上相对北区较差,中、深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地下水水质类别主要为IV、V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综合权重和改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存在关联函数计算上的局限性,提出通过改进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构造过程进行水质评价,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以避免指标权重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客观性,建立了基于综合权重和改进物元可拓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并从感官、一般化学、毒理学3个方面构建了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模型应用于平度市古岘镇的地下水水质评价,并与综合评分法和属性识别法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相同率均达70%,即使评价结果不同处的差异也基本在1个等级范围之内;而综合评分法和属性识别法评价结果的相同率仅为50%,且评价结果不同处的差异最大可达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8.
将改进后的灰色关联法应用于赤峰市宁城县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通过对检测数据处理,决策矩阵构建,熵权改进,关联度计算等步骤,综合评价了6个取样点水质类别,并与F值评分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法考虑了水质分级界线的过渡性和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地下水水质权重的影响,评价结果比F值评分法更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对吐鲁番盆地区域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水文特征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区,并对影响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50组样品中优良的有0组,良好的有18组,较好的有0组,较差的有24组,极差的有8组。根据分析指标,将该区域地下水质量划分为水质优良区、水质良好区、水质较好区、水质较差区、水质极差区。根据研究,影响盆地内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72-276
在对吐鲁番盆地区域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水文特征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区,并对影响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50组样品中优良的有0组,良好的有18组,较好的有0组,较差的有24组,极差的有8组。根据分析指标,将该区域地下水质量划分为水质优良区、水质良好区、水质较好区、水质较差区、水质极差区。根据研究,影响盆地内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