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方面产品资料、高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2013年8月15日祁连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得出此次冰雹出现在低空高温、高湿、高能量三者重叠的区域内且在强度回波中有弱回波区及风暴顶的辐散。  相似文献   

2.
应用1994—2003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石河子地区10a夏季出现的10次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石河子地区高温天气的主要环流及相关物理量的特征,提出了石河子地区夏季高温天气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资料和物理量场对2010年5月28~29日夜间南宁市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程进行分析,表明物理量场的演变能够预示出强降雨的落区所在。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资料和物理量资料,对2008年6月宜州市致洪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有利的物理量场条件下发生的,是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四川攀枝花4个国家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对攀枝花市2019年6月5~12日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陆高压、地面热低压是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小,冷空气活动受阻,利于对流层中低层强大而持久的暖脊或暖中心发展维持,为持续高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极为干燥的环境大气、晴空辐射增温和辐散下沉运动是造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攀西地区的山地地形对持续高温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9-07—09铜仁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干旱天气,给铜仁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该文对此次高温干旱的成因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及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10年6月21日玉林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波动、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弱冷空气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2)对于单站预报,在掌握大气环流形势背景的同时,综合分析各物理量场尤其是本站的重要物理量各层垂直分布,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明璐  张洁婷 《广西气象》2010,(4):34-36,48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及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10年6月21日玉林市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波动、中低层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弱冷空气是影响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2)对于单站预报,在掌握大气环流形势背景的同时,综合分析各物理量场尤其是本站的重要物理量各层垂直分布,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汕头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分析2007年4月2日汕头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以广东中部的切变和500hPa南支槽为天气背景,地面小股冷空气的入侵触发了强对流天气过程,合适的单站地面要素和物理量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移入型的回波在粤东境内发展加强,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和T213物理量场资料综合分析阿克苏地区大降水落区与天气系统和物理量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大降沓落区预报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09年7月9—10日玉树地区的囊谦、清水河两站出现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长时间副高控制的高温天气形势、玉树地区处在西南暖湿气流中、具有明显的切变是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2.
2005年6月高温天气与转折性降水过程的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05年6月21日~23日特高温天气过程和2005年6月25日~26日的转折性降水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实况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此次高温天气的环流特点和转折性天气的转折机制,并提出了其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强宜  张海  凌明  段荣 《贵州气象》2011,35(6):22-2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黔西南州2009入汛后出现的第2场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雷达回波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受高空低涡切变与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而产生的,同时从物理量场还分析出在暴雨区存在较大的潜在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中的要素场和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1999年6月13日夜间到14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得出了一些预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0年7月下旬甘肃省持续高温天气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对2010年7月26~31日出现的甘肃区域性持续高温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青藏高压、中层大陆高压、低层高原暖脊、地面热低压是造成这次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青藏高压季节性北抬与东移,为持续高温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青藏高压与大陆高压相互叠加形成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由其引起的晴空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是造成持续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高原暖脊和地面热低压发展东移引起的地面气温上升,是造成这次持续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另外,大气湿度小,上层辐合、低层辐散、强反气旋环流并伴有下沉运动的空间动力场结构是这次持续高温天气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选取实况天气资料,分析了2001年7月5日石河子地区冰雹天气的成因,物理量场、影响系统、启动系统和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5-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及ECMWF预报场资料,引入相似指数综合考虑各要素场、形势场对新疆强降水天气的影响建立相似预报模型,并选取一次中等强度天气用该模型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形势场、多种物理量场的相互作用,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的观测资料,结合天气环流形势,对"97.7"暴雨的水汽场、能量场及稳定度等作中尺度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以了解该类过程降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高空及地面资料、实况物理量场数据、预报经验指标、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综合分析了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为今后预报忻州市冬末初春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总结出了前期环流形势和各高度层物理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2011年6月7—8日平顶山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尤其是8日平顶山地区7个站的自动观测站的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这次极端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700hPa上的暖脊和地面的暖低压,7—8日平顶山地区天空晴朗,辐射升温对高温天气的出现比较有利;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表明,出现高温天气时平顶山地区上空空气干燥并且有强烈的下沉运动和明显的暖平流,下沉增温和平流增温有利于高温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