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对生态保护和国家能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重构煤炭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迫在眉睫。通过对煤炭地质勘查产业发展脉络的梳理,搭建了涵盖资源勘查、矿山建设、煤炭开采、矿山关闭等全生命周期的煤炭地质勘查产业链基本架构,包括煤系矿产资源勘查、矿山生产地质、地理信息与数字矿山、矿山修复与治理等四大板块。并对新的架构体系下不同阶段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如何服务于矿山全生命周期、支撑煤炭资源绿色勘查和智能化开采对环境"近零损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七五”期间,安徽省地矿局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积极开展新一轮的普查找矿工作,通过全局职工艰苦奋斗,各项地质工作计划全面超额完成.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其基本做法与经验有如下几个方面.——相对集中力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七五”期间,安徽局切实遵循区域展开、重点突破方针,加强沿江、大别山和郯庐断裂带重点片及铜、金、铁重点矿种的工作.其项目、实物工作量、技术力量和直接费用投入均占全局“七五”地质勘查总规模的70%以上.在重点片区.又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主攻方向与矿种,从面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实践说  相似文献   

3.
勘查测量工作应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布网,根据地质要求决定是否联测国家控制网,选择的控制测量方法要注重经济实用,增强测绘高科技含量。勘探线在新坐标系中的方位角等于其在旧坐标系中的方位角与新旧坐标系的旋转角之和,而与坐标平移值无关。勘探线剖面测量的常规方法施测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只适用于植被不发育地区,在植被比较茂盛的地区把常规方法与线外剖面测量法相结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地质矿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赣南实情,提出赣南地质勘查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45年以来,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主要依靠国内矿产资源,建立起了强大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去年我国煤炭、水泥产量继续居世界首位,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化肥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经过45年的发展,按总产量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矿业大国.除少数矿种外,地质勘查工作的成果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到本世纪末经济建设的需要.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矿产品消费量仍很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全球平均值的一半(见表).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与模式的调整,煤炭地质单位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产业支撑、动力不足等历史积累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煤炭地质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深化企业改革,规范煤炭地质单位企业化运作方式,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破解煤炭地质单位困境的可行路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及深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煤炭地质单位深化企业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集团-二级公司-三级企业法人企业管理框架下,应重视二级公司模式及建设,并在深化煤炭地质单位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处理好事业与企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致灾机理、危险性评价、灾变预测共同构成矿井水防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其在过去20多年里快速发展,目标是理解矿井水行为特征,预测演化趋势,服务矿区水害防治工作。机器学习是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有力工具。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矿井水防治理论体系研究,已得到相对广泛的关注。针对理论体系的3项基本内容,重点讨论了机器学习在各内容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根据不同水害类型分类简述致灾机理研究现状,指出机器学习应用暂为空白的原因为其不具备做出假设的能力。认为未来致灾机理研究方法依然以传统方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等)为主,机器学习促进地质数据获取与处理,对机理研究作出贡献;分析方法优势,指出机器学习作用于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为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及丰富评价方法;分析基于物理和基于数据的单一预测模式弊端,论述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相应给出“模型−数据”双驱动预测模式的3种实现形式,并讨论了基于图像的灾变预测方法可行性。随着生产数据及地质数据的丰富,机器学习方法可推动理论体系研究快速发展,并为矿井水防治学科系统方法论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地质勘查基金已运行7年,本文对安徽省地质基金相关制度的建立、地质勘查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管理,促进地质找矿新突破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长期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技术管理及报告编写评审经验与体会,参阅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同类专著等,从地质填图、找矿方法、矿体地质、探矿工程、样品采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资  相似文献   

10.
刘合胜 《矿产与地质》2008,22(6):517-519
汤家坪钼矿赋存在汤家坪斑岩体内及其外接触带,矿体地表形态与斑岩体形态基本一致,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通过对汤家坪钼矿地质特征研究,指出汤家坪钼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1.
勘查阶段瓦斯地质工作浅议许玉柏(佛山煤田职工地质学院528237)1芦岭矿初始瓦斯等级及实际煤层瓦斯情况淮北矿务局芦岭矿,1960年建井施工,1970年3月移交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t。立井多水平开拓,走向长壁采煤法。该矿在缺乏煤层瓦斯资料的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就,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提出了"绿色煤炭资源"的新理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新时代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要着力在绿色煤炭资源勘查与绿色开发的地质保障技术、煤和煤系气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协同勘查与开发的地质保障技术、"地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关闭矿井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一带一路"地区的能源与矿产地质保障技术及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等6个方面,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煤炭开发全产业链的地质勘查保障技术和核心产品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3.
程光华  苏晶文  杨洋  赵牧华  王睿 《地质通报》2018,37(7):1177-1185
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能源供需形势变化、地质环境加速恶化、资源极大浪费等资源环境问题,现有地质工作体系在理论方法技术、调查要素与精度、专业划分与人才队伍、成果评估与实际利用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亟需进行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战略定位,建立适应新时代的地质工作新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围绕自然资源开发、保护、永续利用、永保绿色的长期目标,提出新时代地质工作新体系构想。建立以地球系统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国土空间多尺度全要素基础调查体系、全空间资源环境评价体系、空中地面与地下三位一体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体系、基于大数据地质信息服务体系等为一体的新时代地质工作新体系,并建立新时代地质工作法律保障和监管体系、地质调查成果认定与发布共享体系,以及中央省市三级地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需求,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尹国胜 《江西地质》1998,12(4):309-314
质量工作,是融技术工作与经济工作于一体的技术经济工作。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地勘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多年来,在确保和提高成果质量、降低成本、改善地勘单位的经营管理,增强地勘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八五”及今后十年,地质勘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地质找矿为中心,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增强后劲,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围绕农业、能源、重要原材料及交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锰矿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由于以往锰矿勘查工作薄弱,探明储量不多。如能加大锰矿勘查投入力度,有望在近期实现找矿突破。本文介绍了甘肃省锰矿资源形势、主要地质特征及主要成矿带,提出了对甘肃锰矿勘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89年5月16~20日,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在中南地质勘探公司南宁地质调查所召开了地质找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近5年来冶金地质找矿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经验;研究、讨论了“八五”、“九五”地质找矿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措施.冶金地质系统14个单位的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振潜(曾任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所长)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  相似文献   

19.
为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河北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资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新的时期,如何科学地安排地质工作项目,实现地质找矿工作新突破,已成为当代地质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矿产资源的管理部门,一方面掌握着全省的地勘资金,一方面又苦于没有好找矿项目安排,地质找矿工作应该如何突破?本人根据河北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工作经验,就我省紧缺矿种资源的找矿工作,谈一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和新要求下,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更加紧密的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考虑青海省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赋煤特征,按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态功能、土壤类型、水系分布、冻土分布、生态自修复能力、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问题)、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活动强度等因素的明显差异划分出5大生态地质勘查区及相应的13个含煤盆地生态地质勘查分区。通过生态地质勘查分区的划分和其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的总结认识,进而为今后地质勘查工作的生态文明开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