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喀斯特洞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景观形成机理、洞穴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旅游洞穴类型划分、旅游活动对喀斯特洞穴环境影响、喀斯特洞穴景观保护等方面,并主要取得了几个重要认识: ( 1)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以溶蚀作用为基础,但也存在着机械侵蚀、生物侵蚀、空气与气蚀以及各种沉积作用。( 2)按照洞穴成因,洞穴可分为渗流带洞穴、地下水位洞穴、潜流带洞穴和深潜流带洞穴,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洞穴。( 3)对喀斯特洞穴旅游价值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区位、知名度、规模、景观的丰度、价值和功能、容量等; 定量评价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 4)旅游活动对洞内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洞穴温度、CO2 含量与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 灯光植物滋生主要源自洞穴灯光照明、游客带进的孢子及细菌。( 5)实行游客分批进入制,将有利于保护洞穴环境和保育洞穴景观。( 6)实行区域旅游组合开发、增加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加大景区保护力度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可延长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已有研究大多从地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入手,且偏重于开发和评价方面。今后,应加强现代技术在洞穴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洞穴旅游的管理、洞穴医疗旅游、洞穴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洞穴旅游形象塑造和洞穴旅游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旅游洞穴景观照明光源的选择是洞穴景观美学展现和景观保护的重要内容。热光源的使用导致洞穴环境温度及景观表面温度增高,使得洞穴景观受到损坏。第四代LED冷光源的应用,是洞穴景观照明光源的一次革命性进步,这种光源环保、节能、光效高、寿命长,经过四川米易县龙潭溶洞灯光改造中的探索,在景点的光照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表面温度下降了2~ 3°C,对洞穴旅游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LED光源的应用,也展示了洞穴景观的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3.
重庆酉阳伏羲洞不仅发育有洁白无瑕似千秋田的“边石坝”、酷似人脚的“仙人脚”、神似清朝将领佩戴的“将军帽”等独特的景观,而且洞穴规模宏伟、形态险峻秀美,洞宽多在10~20m,高多在20~35m,其中的“伏羲大厅”直径达130m,高达85m;龙宫石瀑布高43m,宽93m;擎天石柱高26m,直径3.5m;地下河川流不息,池水觥筹交错。为了充分发挥伏羲洞景观资源优势,促进酉阳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酉阳伏羲洞景观资源特色、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出“神秘”特色、强化科普性与趣味性,以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生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开发规划理念。与此同时,还认为灯光配套对突出伏羲洞“神秘”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布光上,对峡谷洞壁形态可采用白、蓝、浅绿、青等不同色调来分层次展示;对地下河宜用淡绿色光表现;对流石、钟乳石等景观可采用冷、暖光相结合;对于伏羲大厅鳞次栉比的岩层纹理可采用白光处理。   相似文献   

4.
织金洞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洞穴成因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熊康宁  朱文孝 《中国岩溶》1994,13(3):281-291
织金洞由于洞穴内碳酸钙沉积形态多样,洞外喀斯特景观组合完好,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洞。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新构造抬升及河流下切引起的水动力效应,探讨喀斯待发育与洞穴形成演化的成生联系。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的间歇性抬升,区域侵蚀基面下降,喀斯特回春峰,丛洼地、峡谷向深发育,谷坡洞穴层层分布。在岩层平缓、节理发育的条件下,地下河下切与崩塌作用相结合是地下喀斯特向地表喀斯特转化的重要方式,即对洞穴通道的扩大和峡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第四纪以来的水系变迁与河流袭夺是该区洞穴形成发育的根本动力。结合织金洞大形态的地质构造控制特点和碳氧同位素年代测定与古环境分析,发现: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随干流六冲河的下切,以结河下游潜伏地下形成夹岩洞和龙吸洞,新寨河下游相应形成黄家岩洞;中更新世早期,该河流继续下切、变迁、袭夺并伴有崩塌作用,形成了横跨在峡谷上的双层天生桥,织金洞主洞和黑洞也属这一期的产物;中更新世中期,新寨河逐渐被以结河袭夺,织金洞由于较大的枯洪水位变幅引起频繁的崩塌,形成大厅;中更新世晚期,洞穴脱水,碳酸钙沉积形态广泛发育,直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洞穴景区——贵州织金洞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网络文本为数据来源,对比研究其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结果表明:(1)官方的高频词核心关注点涉及自然景观、形象宣传、外部交通、门票、住宿等方面,而游客的核心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和导游解说上;(2)在属性类目方面,官方和游客关注的侧重点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上,但在自然资源、游览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形象仍存在诸多差异;(3)从社会网络分析来看,官方重视游客体验,关注游客服务与管理,而游客对灯光、导游服务的感知更为显著;(4)总体上游客的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而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为官方在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如长时间排队买票或取票、导游服务态度散漫、景观单调、体验项目单一等。   相似文献   

6.
7.
何小芊 《中国岩溶》2014,33(1):111-117
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一直是旅游洞穴研究的重点,溶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收集二手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江西溶洞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景观特征,探讨了旅游开发模式和相应对策,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江西省岩溶洞穴分布在全省9个地级市的28个县(区),集中分布在赣东北和赣西的山地、丘陵地区。溶洞形态与结构类型丰富,并具有鲜明的特色,洞内景观形态奇特;部分溶洞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根据溶洞的资源特色、区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旅游开发主导因素,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独立型、组合型和依托型3种类型;采用主题式开发、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将溶洞观光旅游与科考探险相结合、加大对溶洞旅游的宣传是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特性与开发保护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杨明德 《中国岩溶》1998,17(3):233-238
溶洞旅游资源是一类位于地下的特殊景观资源,具有五大特征: ( 1)不可再生性但可永续利用; ( 2)资源旅游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 3)在岩溶分布区具遍在性和景观自身的雷同性; ( 4)因属环境脆弱性资源,故旅游开放后表现出高度变异性; ( 5)存在旅游生命周期律。在溶洞资源开发中,必须做好四个环节方面的工作,即: ( 1)调查、研究、评价; ( 2)科学规划; ( 3)合理开发利用; ( 4)有效保护和管理。此外,对在溶洞资源开发中的近邻互斥效应和立法保护问题,文中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旅游洞穴景点分级保护有助于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重庆酉阳太古洞为例,分析太古洞景点特征,从洞穴景点品质属性、脆弱属性、管理属性三方面构建旅游洞穴景点保护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洞穴景点保护等级评价因子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洞穴景点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利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太古洞旅游景点进行保护等级评价,评价结果:秦人足迹、雪域湖、鹅管、秦人巧手景点为一级保护点;地心溪流、君威在帽、景秀山河、龙宫水母景点为二级保护点;高山流水、太古石林、石葡萄景点为三级保护点;秦人斗豪景点为四级保护点。最后,利用太古洞景点保护等级评价结果,结合太古洞洞穴景点特征,兼顾管理,提出太古洞洞穴景点分等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丰鱼岩隶属于桂林市南110km的荔浦县, 因洞内盛产一种名叫“油丰鱼”的洞穴盲鱼而得名。主洞口距荔浦县城14km,洞穴沿峰丛谷地发育。丰鱼岩洞穴的形成得益于一条近南北向的地下河,地下河总长约8km ,除有大约100m长的明流外,余均为地下伏流。   相似文献   

11.
赵建 《中国岩溶》2003,22(4):324-331
山东广大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区蕴藏着丰富的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其主要形态类型包括: 形态奇特的喀斯特山体、残存的喀斯特剥蚀面、幽深的喀斯特谷地、众多的溶洞、奇异的石灰岩景石(石牙形态)及喀斯特泉群。本文对这些景观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就其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作了评析。文中还对山东喀斯特景观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龙洞位于湖南省攸县漕泊乡,发育于石炭系白云质灰岩中,洞体宽大幽深,洞中有洞,钟乳石千姿百态,被誉为"湘东旅游第一洞".洞穴全长1086.8m,纵向最大高差48.1m,洞道宽度1~15m,高度3~12m,洞底总面积7830m2.依据亲近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白龙洞开发设计的核心是通过游览环线降低坡度和通过桥梁将垂向陡坎的上层通道相连,构成上下立体交叉的游览网络,方便游人,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在环线游览道上设计歇憩点,以缓解洞穴游览带来的疲劳,从而提高游览情趣.  相似文献   

13.
廖洪鑫 《江西地质》2000,14(2):123-126
本文在阐述天桂岩石灰岩溶洞规模,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洞穴旅游开发远景作了初步评价,并提出开发建议,认为实行综合性的立体开发,能够提高其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盐边县岩口旅游区天洞、溶洞、暗河、石林等岩溶景观独特,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紧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艺术观赏价值。本文主要依据岩溶形成的地质背景、岩溶景观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区位条件等,提出在该区建立地质公园等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处重要的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先后经过4次正式发掘,除出土7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和60余件石制品外,还有2件骨制品和29种伴生哺乳动物化石。本文对白龙洞洞穴发育进行分析,对堆积物的粒度、磁化率、粘土矿物、氧化物和哺乳动物群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白龙洞发育起始于上新统沙坪组碳酸盐岩和下伏中元古界武当山群变质岩系不整合接触面,洞穴围岩为沙坪组砾岩、藻灰岩和生物格架灰岩; 洞穴发育初期由沿不整合面渗流的裂隙水引起,之后垂直渗流为溶蚀的主要方式。洞穴堆积物主要为红色粘土,形成于北亚热带-暖温带温暖湿润环境,堆积物充填早期气候相对较为干凉,后期逐渐转为相对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动植物资源繁盛,有利于古人类生存和活动。白龙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对揭示鄂西-三峡地区中更新世古人类生存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徽洞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徽143处洞穴及洞群的调查 ,阐明安徽洞穴资源分布特征 ,洞穴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潜力及远景。提出加强洞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京葫芦洞石笋微量元素记录的末次冰消期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vaatech型岩芯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仪技术, 对发育有连续3900年纹层(18.3~14.4ka B.P.时段)的南京葫芦洞YT石笋进行了Sr, Ba和Pb微量元素分析。选择Sr/Ca, Ba/Ca 和Pb/Ca 作为代用指标, 研究了末次冰消期洞穴地点岩溶水文条件和气候变化特征。Ba/Ca 和Pb/Ca 值从大约17.5ka B.P. 开始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变化, 而Sr/Ca 呈现出在大约16.1ka B.P. 发生转折的"V"型演化趋势。Sr/Ca 反映了岩溶水在上覆围岩中的滞留时间(与夏季降水相关), 而Ba/Ca 和Pb/Ca 指示了土壤及其基岩的本底值和淋滤作用强度。Sr/Ca 比值与纹层厚度、δ13C 记录在数百年-千年尺度上呈现一致的变化, 共同指示了南京葫芦洞地点有效湿度的变化过程, 与 δ18O的对应性表明葫芦洞石笋 δ18O可以指示当地季风降雨量的变化过程。此外, 石笋Ba/Ca 和Pb/Ca 与格陵兰粉尘和Ca2+记录在长期趋势上呈现一致变化, 表明该类元素比值主要反映与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的粉尘活动强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冬、夏季风对神秘期内发生的冰漂碎屑事件(H1a, 16.1ka B.P. 和H1b, 17.5ka B.P.)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Ba/Ca 和Pb/Ca 序列的功率谱分别呈现出66a、35a、23a、14a和61a、46a、22a、19a、17a、15a周期, 说明北大西洋涛动和太阳活动影响着冬季风强度的高频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丰都雪玉洞群的洞穴特征和洞穴沉积物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重庆市丰都县的雪玉洞群,由水洞子(雪玉洞群主洞)、水鸣洞和羊子洞组成,发育于三叠系下统的嘉陵江灰岩中,均为沿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发育的纵向洞穴系统,集中分布在龙河峡谷左岸2km 内高、中、低不同的相对高度,但洞穴发育特征差异甚大。在该洞穴群的次生物理— 化学沉积物( speleo thems )中碳酸盐类(方解石、文石)和硫酸盐类(石膏)并存,而且其形态的多样与完美,类型的稀有而珍贵,质地的纯粹而白净,在国内已发现的洞穴中是不多见的,其中尤以地石盾、塔珊瑚、钙膜晶锥、卷曲石等生成物为代表。   相似文献   

20.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该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出土了34件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目前从人类化石本身所测得的最早现代人遗址。田园洞地处华北地台北部的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西南缘,发育于中元古界蓟县系薄层碳酸盐岩地层内。周围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岩脉侵入和片理化作用明显,为地下水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提供了大量不同级序和不同形式的通道,提高了岩石的透水性,有利于岩溶的发育。田园洞的形成以岩溶裂隙水垂直渗流方式沿岩脉和节理裂隙溶蚀而成。洞内地层对比和岩石矿物分析显示洞穴经历了洞穴发育期-快速堆积期-稳定沉积期-充填完成期的充填过程。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属原地埋藏,古人类活动于角砾层快速堆积期。田园洞古人类活动的时间处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M IS 3阶段,对探讨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