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世界城市研究是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领域之一,主流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的主要视角可划分为"有属性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社会视角的世界城市研究、全球背景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研究三个阶段.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级城市发展高端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多国公司逐渐确立了其经济全球化主要组织载体的地位以及国家决策权向城市的分散,国家作为独立的经济单元的重要性下降,国际竞争日渐被具体化为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间的竞争;城市作为经济单元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行动者。作为全球经济的组织节点,世界城市按其在全球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不同而构成具有一定经济控制能力和社会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立足于世界/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城市间关系研究,经由基础设施、企业组织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研究途径,以定量化的分析方式揭示了世界城市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世界城市网络形成的多重动力机制,是学术界对当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变革、企业组织变革及全球治理方式变革等对世界城市发展所施加影响的积极回应。最后,本文从城际关系秩序、空间组织逻辑、关系型数据的生产和获取、空间尺度和城市经济类型对城市网络的影响等5个方面探讨了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对中国相关领域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进入90年人呈现出下的特点:各国交易额增加;投资规模扩大;跨国企业并购热潮;亚洲和拉美经济崛起;出现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地区化与全球化平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其成因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达国家采取了市场自由策略;电信技术的普及;跨国公司海外经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采取外向型和地区化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世界国际性城市的研究梳理,提炼出城市功能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内在逻辑,构建了“战略功能-基础功能-城市地位”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型。文章提出世界(国际性)城市功能可以分为战略功能与基础功能两类。其中,战略功能是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根本动力,在国家经济、区域布局中承担控制中心的角色。基础功能则是战略功能的重要外在表现,是维持和提高战略功能的重要保障,起到枢纽、节点的作用,能够提供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功能;同时也会间接影响战略功能的作用效果以及城市地位的转变。利用此逻辑框架,对杭州城市地位升级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证,识别出数字经济功能是杭州的战略功能,证实了数字经济的腾飞使得杭州发展迅速,城市地位提升,也回应了当下杭州进入“一线城市”的舆论呼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世界国际性城市的研究梳理,提炼出城市功能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内在逻辑,构建了"战略功能-基础功能-城市地位"三者之间的作用模型。文章提出世界(国际性)城市功能可以分为战略功能与基础功能两类。其中,战略功能是驱使大城市地位转变的根本动力,在国家经济、区域布局中承担控制中心的角色。基础功能则是战略功能的重要外在表现,是维持和提高战略功能的重要保障,起到枢纽、节点的作用,能够提供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服务功能;同时也会间接影响战略功能的作用效果以及城市地位的转变。利用此逻辑框架,对杭州城市地位升级的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证,识别出数字经济功能是杭州的战略功能,证实了数字经济的腾飞使得杭州发展迅速,城市地位提升,也回应了当下杭州进入"一线城市"的舆论呼声。  相似文献   

6.
成升魁  刘毅  杨林生  刘卫东  张丹 《地理学报》2012,67(7):1002-1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 资源和环境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30 多年来, 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但同时对世界经济和资源的依存程度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中国的快速崛起过程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如何从全球经济、资源和环境角度, 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与战略, 如何建构能够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自己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 并参与全球共管, 是开展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7.
石油的突出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资源,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势力紧密交织在一起。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上半叶,石油仍然是工业世界和信息社会安全、繁荣、稳定的关键因素,石油安全也仍然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相似文献   

9.
一、目标定位与总体概念:基于网络的集中发展,参与世界城市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城市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经济竞争之中。发达国家在近期的区域规划中,往往立足全球,视野和目标都已有了新的突破与拓展。纽约第三次区域规划就把“保持并提高其世界一流城市地位”作为战略目标,东京的“展都”策略无疑也与巩固东京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90 年以来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学报》2011,66(8):1063-1075
近年来,针对某些群体的复仇型或后公正空间政治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城市转型的重要理论。现有的研究注意到了这种空间政治嵌入地方的多样形态,但对其内含的对立性缺乏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现实空间矛盾为开展我国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政治研究提供了源泉。本文基于列菲弗尔的基本空间理论,采用结构-能动的分析路径,运用宏观的政策和制度分析与对典型案例的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摊贩现象为切入点对90 年代以来广州城市空间政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种排斥性公共空间政治内在地包含了由结构性的规训与能动性的反规训构成的对立性,这一特性在广州表现为:① 对摊贩的排斥性空间政治是作为解决发展的潜在危机而实施综合环境改善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产生,并导致一种更为明显的“全景敞视主义”式规训机制的形成。② 对立的空间通过摊贩日常式的伺机而动和温顺的不遵守与插曲式的个体暴力和集体行动而形成,结果战略空间被重构为以维持个体生存、摆脱贫困和追求自由为目的的工具空间。这种对立性在根源上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产生的实际冲突状况则将取决于空间发展观念及规训策略与反规训力量两者之间的对抗或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1.
梅琳  薛德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64-1273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超越或嵌入国家地理疆界范围的行动者改变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政府组织和跨国非政府组织等跨国机构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认为, 不同类型的跨国机构在全球尺度上创造了复杂而多样化的全球政治地理结构, 也形成具有政治特色的世界城市体系。不仅如此, 跨国机构通过地方尺度的行动, 深入城市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成为与世界城市紧密关联的影响因子, 对城市制度和内部空间等方面的变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当代西方地理学中跨国机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 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 不仅是从地理学视角对跨国机构研究进展的把握, 也希望对中国当代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中跨国机构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初以来,有关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在西方快速崛起,掀起了一股治理与政策的“区域转向”浪潮。新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派最先开创了城市区域的理论研究,但其理论解释偏重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再地域化过程,忽视了政治与政策对城市区域的重要影响。近年来,政治地理学从城市区域的建构属性、战略属性和矛盾属性3个方面切入,旨在揭示现实中城市区域的实际形成过程与机制。本文认为西方政治地理视角有助于揭示城市区域形成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及其政治工具性。特别是通过解析城市区域政策的话语建构过程、分析城市区域发展所折射出的国家地缘战略选择以及剖析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公共资源分配等议题,可帮助研究者跳出就政策谈政策的讨论陷阱,更能从整体格局上审视不同利益主体在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诉求与冲突,进而为解读和反思我国城市区域形成过程与治理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将位于城市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在Google地图上完整体现,全样本统计、分析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试图揭示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发展历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显示:1)被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832项,其中417项与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相关联,多数为城市的历史城区建筑景观;2)从空间上看,反映欧美地区城市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多,非洲地区最少,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发达程度相关;3)结合时间维度,古代(3500 B.C.―A.D.500)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耕种农业发达的沿河地区以及宗教类遗址所在地;中世纪(A.D.500―A.D.1500)遗产数量的变化见证了中世纪城市文明由初期的式微走向后期复兴活跃的过程,亚洲等区域宫殿类、古典园林类、坛庙等多种类型遗产的出现说明了文明在欧洲之外地区的生长;16世纪至今遗产的数量最多,遗产类型更为丰富,出现殖民城市遗产、军事要塞类遗产、工业遗产以及线性文化遗产,展示了殖民扩张、工业发展过程,以及以线性的方式体现城市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4)从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的关系来看,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解决城市问题的智慧,展现了特殊城市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同时宏观上世界文化遗产基本覆盖了全球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区域的人类文明,体现了不同地域的典型特色、文化多样性与发展的延续性。总的来说,在全球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未来研究亟需利用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探讨跨地域、跨国界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输工具的诞生,传统的地理空间关系和地域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距离所产生的效应在降低;其次,地缘政治博弈主体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借助互联网,原来相对弱势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正逐渐让位于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第四,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新因素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碳排放权等相对虚化的权利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在上述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缘政治学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① 更加关注全球问题和从全人类视角研究问题,传统的主权国家概念受到严重挑战;② 从对土地、能源矿产和海上战略通道等实体资源争夺,向信息权、碳排放权等相对虚拟的资源转变;③ 重视新的能源类型和新的地域空间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④ 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在研究内容上向所谓的“低政治”问题拓展,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交叉和融合成为趋势;⑤ 地缘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⑥ 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也为地缘政治研究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了地缘政治学湮灭、复苏与自70年代以来发展的历史;对西方地缘学家对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观点和主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提出了中国在未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缘战略的初步思考,旨在推动我国地理学界参与地缘政治战略的讨论和研究及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自由主义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多价概念综合体。在意识形态上,主张经济、政治、社会关系通过形式上自由和合理的因素自由组织。寻求实现理想的一种制度框架:在经济学上,它认可市场经济的膨胀扩充;在政治上,它主张集体作出决定,在公众范围内使行动主题形式自由最大化。新自由主义化则在多方面、多层级促进放松或去除对自由市场经济化、商品化、私人资本自由选择权的制度性束缚,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从全球到洲际、国家再到地方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非规则化、自由化和弱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总是以“背景”(context)、“区域”、和/或“地方”特定的形式出现,催生了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的产生。本文重点介绍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与过程,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即:新自由主义化经济地理——区域经济与空间重构,新自由主义社会地理——社会重组与城市战略。新自由主义政治地理——发展调节与制度安排等。此外,文章也对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框架,利用战略耦合,分析大湾区各城市的战略耦合模式发展及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与分工的差异,以深入认识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研究发现:1)粤港澳三地的战略耦合模式和演变过程均存在本质差异,从属于不同的全球生产网络。香港在发展本土制造业及后来的“前店后厂”的过程中,经历了2次依附耦合到解耦的过程,在金融业上形成互惠耦合模式;而澳门在制造业上经历了2次从依附耦合到解耦的过程,在博彩业上形成了吸收耦合模式。2)珠三角各个城市战略耦合模式也存在显著差异,各城市通过不同的主导产业嵌入到不同的全球生产网络之中。3)在上述2个尺度的战略耦合差异的影响下,大湾区的区域经济没有逐步走向协同,而是出现了起伏的发展过程:各个城市早期由于耦合模式不同而协同较弱,中期由于战略耦合嵌入相同的GPN中而走向协同,后期由于解耦的出现而协同趋势衰减。文章的核心论点认为战略耦合的模式差异,导致各个城市嵌入到经济周期、生产系统、技术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因此难以实现区域整体协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创琳  张国友  薛德升 《地理学报》2021,76(12):2898-2908
中国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与碳中和的责任区,科技创新驱动对实现城市群的上述主体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中国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并逐步建成世界级城市群,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这一问题,在第23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期间,以“科技创新驱动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与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崛起”为主题,专门设立了“区域协同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城市群发展论坛”,通过应邀的国内外50多位有关城市群及科技协同创新知名专家的系统研讨,普遍认为:全球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新时代,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但城市群发展及规划实施中存在着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容忽视,未来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把建设创新驱动的智慧型、碳中和型、双循环型和城乡融合型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创新研究工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逐步把中国城市群建成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