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分析9914号台风路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罗忠红 《台湾海峡》2001,20(4):426-430,T002
本文对9914号台风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云系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槽、脊的配置和演变,对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尤其是台风路径的转向影响很大。副吭的增强、减弱是台风发生转向的重要条件。 螺旋云带的变化通常是台风未来移动及其强度变化的强信号。眉状云带是台风北上的重要特征云系。台风向着高层强负涡度中心或两个强负涡度中心的中点移动。  相似文献   

2.
应用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随时间和登陆地点的变化分布说明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仍受基本气流的引导和制约;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惯性和地转力的变化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路径趋势有一定影响;环境场对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有较大影响,尤其对流层中层流场对登陆后的热带气旋的移动仍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中国东部至黄海区域是环境场影响热带气旋登陆后转向入海路径趋势的关键区,当区域内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西风槽北撤,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引导下向内陆西行至消亡,当区域内副高减弱东退,西风槽南压,则热带气旋登陆后受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与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转向入海;登陆后18—36h是转向入海路径趋势受环境场影响的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逐时雨量分布图,对登陆珠江三角洲的热带气旋暴雨中尺度特征进行分类、对比和合成分析。实际资料证实了大范围的热带气旋暴雨是由若干中尺度雨团、雨带造成的,纯热带气旋环流形成的中尺度雨团、雨带具有与热带气旋云带大体一致的分布特征;有冷空气与之配合时,热带气旋环流北缘形成东西向的中尺度雨带;热带气旋登陆后的3h可能出现最大中尺度雨团;随热带气旋环流的填塞减弱,中尺度而团也逐渐减弱消失;山地对中尺度雨团的移动起阻滞加强作用,有利的地形与暖湿气流配合,将激发生成新的中尺度雨带。  相似文献   

4.
利用逐时雨量分布图,对登陆珠江三角洲的热带气旋暴雨尺度特征进行分类,对比和合成分析,实际资料证实了大范围的热带气旋暴雨是由若干中尺度雨团,雨带造成的,纯热带气旋环流形成的中尺度雨团、雨带具有与热带气旋云带大体一致的分布特征;有冷空气与之配合时,热带气旋环流北缘形成东西向的中尺度雨带;热带气旋登陆后的3h可能出现最大中尺度雨团;随热带气旋环流的填塞减弱,中尺度雨团也逐渐减弱消失;山地对中尺度雨团的移  相似文献   

5.
统计登陆南海沿岸热带气旋的气候概况,分析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特征及其变化,指出登陆热带气旋的区域特点。认为海南岛对热带气旋移动有重要影响,“岛影”现象明显;热带气旋登陆前2—3时次有典型的特征变化,对登陆预报有指示意义,华南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月个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宜以它们为因子作自相关预报。  相似文献   

6.
热带气旋“麦莎”登陆玉环,“韦帕”登陆苍南霞关,登陆点均在浙江南部,登陆点距离不超过150 km,登陆时强度相同,离境点的位置只相距50 km,但产生的大风和分布有很大的不同,“麦莎”在浙江境内产生的大风强度、范围、都比“韦帕”大得多,持续时间也要长很多.本文通过对两个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的热带气旋自身的变化、移动的路径及速度和环境场等特征对比分析,发现登陆后减弱速度、路径与地形、副热带高压调整、气压梯度、热带气旋中心与测站的距离不同是两者产生大风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9012号热带气旋维持的卫星云图和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卫星云图的演变和常规天气分析相结合,对9012号热带气旋登陆后维持水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热带气旋经久不消的重要原因为其西南侧对流云团和东北侧高空槽前对流云带与热带气旋云系相衔接在中低层东北气流引导下卷入,热带气旋内部的两条云带的维持,以及利有的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艳  郭丽娜  郝燕 《海洋科学》2022,46(1):44-55
利用1949—2020年中国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资料,结合青岛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从热带气旋频数、周期、强度以及给青岛地区带来的降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表明:1)1949—2020年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个数整体呈现为减少的特点,热带气旋个数多呈现出了2a~4a的显著变化周期.2)登陆转向和登陆北上类路...  相似文献   

9.
魏晓宇  刘雪峰 《台湾海峡》2010,29(1):122-127
将1992~2006年15a间影响和登陆闸坡站的热带气旋按照登陆点和移动路径进行分类.研究各类热带气旋在闸坡站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的出现时间与热带气旋登陆点及移动路径的关系,定性分析热带气旋风场结构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并经过2007年至今风暴潮增水预报过程中的实例检验.结果表明:闸坡站的增水类型与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和路径关系密切.在闸坡站登陆的东北行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多出现在登陆前,其他路径则出现在登陆时或登陆后;在闸坡以西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时或登陆后1h以内;在闸坡站以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峰值一般发生在登陆前10h以上;而其他类型的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增水由于个例较少规律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984?2017年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1984?2017年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的时空特征,比较了不同盛行路径下热带气旋灾害的差异,探讨了盛行路径下热带气旋陆上持续时间变化及灾害潜在风险。结果表明:(1)1984?2017年,直接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但该损失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和死亡人数则呈下降趋势。(2)3类盛行路径热带气旋直接经济损失具有区域性差别。近海转向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数目少、灾害轻,西行和西北行的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数目多、范围广、灾害重。其中西行热带气旋主要影响广东、广西和海南,西北行热带气旋主要影响广东、福建和浙江。(3)台风潜在风险影响因子—热带气旋陆上平均持续时间,近几十年来增加趋势显著,但不同盛行路径陆上平均持续时间增加原因不一。近海转向的热带气旋陆上平均持续时间增加与陆上平均移速减小有关,西行和西北行的热带气旋陆上平均持续时间增加主要由陆上平均移动距离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1.
1949-2017年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49–2017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为台风、以及由台风快速加强为强台风是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加强发生频率最多的事件;强度快速加强次数以1次居多,一般不会超过2次;但大部分途经南海的热带气旋出现快速加强时都在南海以外的地区,在南海出现快速加强的概率仅为9.8%。(2)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强度的维持时间长短对其强度快速加强有重要影响,一般在该强度的前24 h是快速加强的最佳阶段,当其中心气压下降速度超过?12.0 hPa/(6 h)时容易出现台风级别或以上的强度快速加强,且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容易出现在海温偏高地区。(3)南海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偏转主要出现在西行路径中,其中以5°~30°的偏转为最常见,占到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48.65%,不过,按照定义的路径快速转向标准,路径快速转向的概率仅有15.13%。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南海地区发生路径快速转向的频次迅速减少,路径快速转向主要出现在近海岸地区和南海中北部偏东区域。这些结果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对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影响湛江的典型热带气旋和风暴潮增水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地点、路径等要素和湛江港增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港发生的增水极值时间和增水形式因热带气旋登陆地点和路径的不同而异。从动力学进一步分析也表明,湛江港的增水类型与热带气旋登陆地点和路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最后还讨论共振现象对湛江港增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49-2017年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及1994-2016年广东省重大热带气旋灾害资料,对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变化明显,总体上呈下降趋势。7-9月是广东省热带气旋登陆的高频期,登陆地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汕尾、阳江、江门。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中登陆最多的是强热带风暴,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  相似文献   

14.
吴滨 《台湾海峡》2001,20(2):147-151
通过分析福建省出现秋台年与无秋台年夏季几个物理因子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有秋台年夏季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现“-+-”的分布特征,无秋台年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的分布.(2)有秋台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较活跃,北进南退的步伐较大,而无秋台年只在秋季的回跳速度快.(3)拉尼娜事件开始年份可能会出现秋台风,同时有秋台年夏、秋季海温距平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的海温距平,西、北太平洋为正海温距平,无秋台年份海温的分布形态与此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海洋上层各物理量对热带气旋风应力的响应问题,本文利用海洋线性化约化重力方程组开展了解析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求解该问题使用跟随热带气旋中心移动的极坐标较为方便,当热带气旋风应力在热带气旋云墙内即热带气旋眼中为静止,在云墙处及之外随该极坐标半径增加而成反比衰减时,可求得该问题在此极坐标系中的定常解析解,该解强度与风应力成正比;解的流场在热带气旋云墙内为静止,在云墙处及之外呈现有向外流出的气旋式涡旋形态,且随极坐标半径增加而衰减。在云墙之外离云墙较近处,解的切向流速大于径向流速,在更远处则反之。解的径向流与热带气旋切向风应力平衡,切向流是梯度流,流动呈水平无辐散状态。在热带气旋眼中以及云墙处,海洋上层的厚度不变,且达到最小值。从云墙向外则厚度值逐渐增加。厚度值的变化反映了密度跃层的变化,在厚度值最小处附近,跃层位置有明显抬升,这会造成跃层附近海水涌升,从而海洋上层的响应涡旋是冷性的。略去海洋上层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响应,将此移动极坐标系中的解返回到固定坐标系后,则解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变,但由定常解转变为非定常解,且随热带气旋一起移动;此解最重要的物理性质是其具有准平衡性,这与非平衡的近惯性振荡与重力惯性内波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传真、云图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0724号台风"海贝思"异常路径的成因,发现其逆时针打转路径的形成主要与高低空不同方向的引导作用和双台风效应有关,南支槽东移并与西风槽合并是其东退的主要原因.从云图上,能明显的判别出台风周围大的环境场,从而可以利用云图预报台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0~12日青岛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的特征及其演变,表明与本次暴雨过程有关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三个:一是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二是冷空气与高空槽的作用;三是热带气旋水汽对暴雨的影响。本次降水过程是西风带弱冷空气,副热带高压边缘和热带气旋倒槽向北发展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是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周群  魏立新 《海洋学报》2021,43(1):82-92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本文探讨了1950–2018年期间晚春(5月)北极涛动(AO)与随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春AO对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有明显的预报指示意义,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