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  相似文献   

2.
~~海洋鱼类大搜寻~~  相似文献   

3.
~~丰富的海洋鱼类~~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是世界上一门古老的事业,特别是在印度—太平洋区。世界上约有80%的养殖水产品是来自这个地区。过去对这一事业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支持,可能是由于另有廉价而高产的鱼产品来源和陆生食物可供利用之缘故。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既有深海、东沙、西沙群岛、浅海,地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而且陆地径流量大,海域水质肥沃,为生物生长繁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物种丰富,生物呈现多样性。同种异名按1种计算,有效种统计,无效种不统计,查阅国内新编新种新记录,根据已发表的文献,统计到1997年12月底,我国海洋鱼类总种数3187种(包括东海深海)。分隶于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海洋鱼类名录增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明诚  刘静 《海洋科学》1996,20(1):63-68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鱼类人工繁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富饶美丽的祖国,有着辽阔的海疆,在碧波荡漾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种类繁多的天然鱼类资源,正待人们对它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随着渔具、渔法的不断改善、捕渔区的扩大、捕捞强度的激烈增加,如不加以合理利用和限制,一旦资源受到破坏,它不是能在较短时期  相似文献   

8.
现在知道,动物的内环境是很稳定的,它是动物所以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不过,不同动物有不同特点;相对而言,演化水平愈高,调节内环境的能力也愈趋完善。例如,单细胞动物和海绵、水螅等简单多细胞动物,它们的整个生活历程都在水域里度过,没有血液循环系统,自然也无所谓什么“内环境”了。到了比较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机体结构逐渐严密,于是,才出现了内环境。例如,环节动物蚯蚓,就有了封闭式的血管。到了哺乳类,由于体内调节机制越来越完善,内环境也就愈益恒定了。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0.
张秀茶 《海洋科学》1984,8(4):40-43
近二十年来,为了弄清海洋中人工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国外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根据电离辐射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大量实验资料,从生物进化的发展阶段看,鱼类与水生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其他代表相比较,是水生生物中对放射性最敏感的一环。此外,目前  相似文献   

11.
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Avise的5种物种分布模式及中性溯祖理论。并回顾了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晓平  林钦 《海洋科学》1990,14(3):36-39
  相似文献   

13.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14.
15.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早期阶段是指仔、稚、幼鱼期。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围绕着决定鱼类早期存活的生态学因子所展开的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了普遍重视[1];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海洋鱼类资源及其科学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鱼类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海洋鱼类,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占世界总渔获量的75—80%),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人类对动物蛋白需求的日益增长,扩大利用海洋鱼类资源,已在国际上引起普遍的重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近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因此从2000年至今相关单位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以修复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7—2021年浙江近海鱼类增殖放流统计数据作出分析,对比放流资金、放流数量、放流物种等变化趋势得出:2017—2021年主要在浙江近海12处重要的增殖放流海域投放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等16种海洋鱼类,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1 285.9万元,投放海洋鱼类苗种共计46 799.8万尾,其中标志鱼投入共330.1万元,放流苗种48.8万尾。调查和文献报道显示,增殖放流对增加浙江近海海洋鱼类生物资源量、恢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渔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调研情况和相关文献梳理了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科学规范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多个方面,而鱼类群落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探索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关键点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盐度、CO2浓度、海平面高度、溶解氧以及海流等的改变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以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典型气候现象为例,探讨了鱼类群落对典型气候现象的响应,讨论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期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