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联系地理学史从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等概念的演化,讨论人类对地球表层的认识,介绍人类对地球表层作用后所形成的技术和社会圈,从人地关系协同论去说明智慧圈的意义,并讨论以地理相关法为基础的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以及天地生综合研究与宇宙全息论。本文以现代科学哲学、宇宙论、地球科学的新发展为基础,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促进地理学中有关地球基本知识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层学和综合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综合自然地理学一方面自分区扩展到土地类型和地段的研究;另一方面扩大为地球表层的综合研究,走向综合地理学、建设地理学、全息地理学等方面研究。地理学要从区域第一转向理论第一,促使发展理论地理学,还要开展元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1983年以来多次提倡建立地球表层学与数量地理学。为此,中国地理学会于今年五月九日在京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两门学科的创立问题。到会的除了地理工作者外,还有应邀的系统科学、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共19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北京大学地理系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教授关于“地球表层学和数量地理学”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技术发展新潮流中,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自1983年建议创立“地球表层学,”1985年2月又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下的新学科“数量地理学”的设想。钱学森同志的这一学术思想对于我国地学,特别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等有关科学研究有很大指导意义。为此,本文谨将钱学森同志关于地球表层学和数量地理学的论述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储藏"项目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澳大利亚天大集团董事长方文权出席会议就"二氧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6,(3):48-4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植物吸收水分减少,使更多降水进入内陆河流,影响全球水循环,增加洪水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理学会于85年5月9日在京召开座谈会对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倡建立的地球表层学与数量地理学进行研讨。除地理工作者外,还邀请了系统科学、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9人出席会议。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瞿宁淑、副理事长王思涌到会主持。  相似文献   

9.
唐晓春 《地理学报》2001,56(6):743-743
自然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学科的交叉和圈层的相互作用,在于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审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去审视地表物质的空间联系与地域分异规律。可是,过去的自然地理学教学体系和教材却存在着特色不突出的现象。从教学体系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有的学校再加上普通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从教材内容来说,似乎是这些学科众多知识点的拼凑,缺乏横向的交叉、融合和联系。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  相似文献   

10.
11.
12.
冬季湿地二氧化碳释放量在年释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二氧化碳释放量约为0.069~6.048 g/(m2·d),并影响着其碳源与碳汇的关系。科学地估算湿地二氧化碳通量对全球碳通量的贡献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围绕湿地二氧化碳通量研究意义、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的测量方法的比较、冬季时长的界定、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通量估测精确性的意义等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分析了以往研究结论的时空差异因素和影响二氧化碳通量的主要因素,讨论了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测量结果不确定性等问题,并对湿地冬季二氧化碳通量未来需关注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CO_2的环境水平较高可能通过气候而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农业。受控实验的成果一致表明,较高的 CO_2将会增加干物质产量,主要是通过促进光合反应、减少蒸腾作用从而增进用水效率。例如,CO_2浓度加倍,碳三作物(如小麦)可以增产10-15%。人们曾用几种方法--作物影响分析,边缘-空间分析以及农业系统分析等来就农科作物产量对气候变量的敏感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中纬度谷物的核心产区,平均每变暖2℃,就会减少3-17%的可能产量。在作物生产边缘地区,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可能作物产区地理区位的移动,在中纬和高纬地区每1℃的变化,也许会达到几百公里左右。农业系统分析表明,气候变化的可能反效应,在大范围内可以通过农学的政策的和市场的等反馈机制而得以减少或避免。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试验性的,人们现在尚不可能预告 CO_2增高和气候变化将会对全球农业的联合的净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2007,(5):47-48
一项由欧洲10个国家参与的,旨在研究将二氧化碳进行深藏从而减少废气危害的试验项目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小镇克钦正式启动。这个项目计划在未来的几个月中钻出一个800米深的孔道,然后科研人员将把6万吨液化的二氧化碳压进地下,并对这些气体是否会重新释放出来、其在地层中如何分布以及对岩层有何影响等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及其它痕迹气体具有一定的增温低层大气的“温室效应”。在地质年代中,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就有较明显的变化,近期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有关。这对不全面的预测气候和环境变化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二氧化碳对植物生产量的有机化学效应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天—地—生”系统和“海—气—冰雪”系统中,二氧化碳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弱的因子。近百年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的变化而非人类活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存库,海—气交换影响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0,(2):62-63
中国科技部长万钢10月13日在英国伦敦参加第三届“碳封存领导人论坛”部长级会议期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广受关注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可以被当作资源进行利用,这样既应对了气候变化,又开发了新的市场,有利于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6,(1):47-47
就在美国科学家就北极发出警报的同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气候监控和评价实验室发表报告说,地球温室气体产生的辐射强迫在过去15年中增加了20%。这意味着,地球温室效应比以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廖克 《地理研究》1997,16(2):115-1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球表层动态机制与人地系统调控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廖克研究员主持,经过地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等单位的25名中青年专家四年的共同努力,较园满地完成了预定计划, 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郭义强  郑景云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10,29(6):1027-1036
从不同燃料和不同地区入手,分析了我国1995~2006年间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5~2006年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年总排放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发展态势,其拐点出现在2000年,而且2001年后各个省(区、市)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较前期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总排放量由1995年的78678万t碳增长到2006年的146919万t碳,年均增长率5.84%,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也由0.62t碳/人增加到1.12t碳/人;煤炭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碳年总排放量的79%~85%;我国七大区和大部分省(区、市)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与全国总排放量有类似的发展态势,其中华北、华东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国首位,山西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湿地植物在环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能够比正常水平多吸收32%的碳。这表明,湿地可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美国植物生理学家伯特·德雷克(Bert Drake)于1987年在滨水市(Edgewater)创建了"史密森尼全球变化研究湿地"实验站,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植物会逐渐停止响应,陆地生态系统是否可以吸收更多的碳,科学界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