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滇西北石鼓变质杂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云片岩、斜长片麻岩、片麻岩、石榴子石云母片岩、石榴石蓝晶石云母片岩等。综合石鼓变质岩岩相学、野外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原岩主要为一套砂质、泥砂质的杂砂岩,含少量的黏土物质。通过4件年龄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变质年龄为863~883Ma,是元古代晚期变质作用的年龄,原岩应为中元古宙变质基底。石鼓变质岩的原岩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发生在晚元古时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应为扬子陆块周缘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所致,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与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岩片等共同构成了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这一构造混杂岩带,是伴随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深俯冲作用及后期构造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其野外地质特征、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的研究,确认榴辉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在早期分别经历了各自的形成过程,在榴辉岩形成之后的折返过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高压变质带,并且在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发生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同时导致了带内蓝片岩的形成。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240Ma左右,折返过程中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及蓝片岩的形成应在220~200Ma,高压变质带最终在214Ma之前抬升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中,在老虎山地区发现了岛弧岩石与洋壳岩石互层状的接触带。它由一系列向北倾斜的叠瓦状岩片组成,以宽1~3km、长约30km呈EW向延伸的狭窄弧形出露地表。该带从岩相学上可以分成4个亚带:第一亚带由变质安山岩和变质砂岩组成,第二亚带是砂质片岩,第三亚带由砂质泥质片岩、石英闪长岩和角岩组成,第四亚带是变辉长岩、绿帘角闪岩和泥质片岩。由第一亚带的低绿片岩相、第二亚带的高绿片岩相、第三亚带的低角闪岩相到第四亚带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程度依次增高。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第一、二、  相似文献   

4.
藏东南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地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呈弧形大致沿雅鲁藏布江分布,出露宽度2~10km。带内岩石变质、变形强烈,按产状可分为两大类:基质和岩块(片)。岩块(片)包括蛇绿岩套中的超镁铁岩、辉绿岩墙和辉长岩,石英(片)岩,大理岩和两侧老基底片麻岩等。岩块(片)大小不一,大的延伸可>50km,小的仅约0.5m;基质是塑性变形十分强烈的绢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等岩石组合。变质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带可能由形成环境不同的“碎片”组成,包括弧前扩张带、岛弧、弧后盆地及洋岛等环境,是典型的消减带环境的蛇绿岩(SSZ)。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说明蛇绿岩可能在200Ma前形成,比原认为距今110~120Ma要早得多,这一结果与该带其它地段的研究成果相似。  相似文献   

5.
羌塘中部的高压变质带位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之上,由榴辉岩、蓝片岩和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组成,其形成过程对探讨板块缝合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中的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具有多期次变质结晶的特征,保留了岩石多期次变质的信息。结合岩石组构特征,最终确定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至少经历了3期次的变质作用。第一、二期均为绿片岩相,当时岩石不具定向构造且未达到高压;第三期为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上蓝片岩的形成及榴辉岩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大体同时,该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最终成为石榴子石白云母片岩,变质作用时代为218Ma左右。  相似文献   

6.
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为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构造-岩石单元的岩石组成、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关系表明, 大别山东段主要由扬子陆块北缘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基底和少量浅变质盖层组成, 没有代表蛇绿混杂岩和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侵入岩建造.各主要构造-岩石单元间的界线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形成的伸展型剪切带, 大别山北部的伸展-逆冲推覆构造也是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 其中不存在具有缝合带意义的重要构造界线.因此, 在大别山东段,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间的缝合带既不是水吼-五河剪切带, 也不是磨子潭-晓天断裂.根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 南北陆块间的缝合带应分布在信阳-舒城断裂的前缘, 但现在覆于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之下.   相似文献   

7.
辽北开原岩群蛇绿混杂岩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资料表明,中晚元古开原岩群蛇绿混杂岩由蛇绿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玄武岩、钙碱性基性-中性火山岩、陆缘碎屑岩组成。蛇绿岩由绿泥滑石片岩,角闪岩类岩石,石英岩视肽诿古温都尔庙群蛇绿岩,吉林色洛河群同时位于古华北陆块北缘,为陆缘活动带向古华北陆块俯形,这表明古华北陆块北缘造带在中晚元古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8.
蛇绿混杂岩是一种主要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外观混乱的岩石体,是由普遍遭受构造剪切的、通常是蛇纹质岩石或沉积岩(通常是深海泥质岩)作为基质部分和混于其中的各种外来岩块和原地岩块所组成的。这种特殊组合的岩石体多出现于造山带。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把它作为板块消减带和古缝合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徐树侗  江来利 《地质学报》1992,66(1):1-14,T001
大别山区是扬子和中朝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由扬子大陆板块中的前陆褶冲带、俯冲盖层和俯冲基底、包含在俯冲基底中的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帝、变质蛇绿混杂岩带、中朝大陆板块南缘的弧前复理石推覆体以及其北缘的反向褶冲带、北部边缘为磨拉斯的后继盆地组成。古大别海洋板块于早古生代向北俯冲时,中朝大陆板块南缘可能出现过火山弧和弧后盆地。卷入前陆褶冲带的地层以及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定时表明,两个大陆板块的强烈碰撞发生在中生代早期。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产物,代表着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残片。文章对西藏乃东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蛇绿混杂岩的变质作用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延伸,受变地质体主要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泽当蛇绿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岩石成因研究及构造环境判别,认为泽当蛇绿岩由地幔橄榄岩、辉长质杂岩、镁铁质杂岩、海相沉积物及伴生铬铁矿和斜长花岗岩等组成,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岩。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曾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段变形程度不等。  相似文献   

12.
正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为中国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唯一地质记录,对限定古大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跃进山杂岩位于那丹哈达增生杂岩的增生前锋位置,发育典型的增生杂岩组合。跃进山杂岩总体呈NNE向沿跃进山断裂分布在佳木斯地块以东跃进山一带。这套杂岩由强烈片理化的基质和变质-变形程度各异的岩块及岩片组成。变形基质主要由长英质糜棱岩(浊积岩)及变质片岩等组成;外来岩块则主要由一套类似蛇绿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联。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觚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普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质变形程度秒等。  相似文献   

14.
滇西北羊拉铜矿区地层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俊  曾普胜  曾礼传  尹静  董涛 《地质学报》2009,83(10):1415-1420
通过滇西北羊拉矿区7.5km实测地层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矿区原定二叠纪嘎金雪山群巨厚洋盆沉积实际由泥盆纪至二叠纪构造岩块高度混杂而成。因矿区经历了金沙江洋盆的初始裂开、扩张、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的洋-陆转换过程,岩石普遍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少古生物化石,原岩层序难以恢复。基于前人成果和本次工作发现的牙形石,结合矿区沉积特征和金沙江洋演化历史,将地层修订为下泥盆统江边组岩块、中泥盆统-石炭系岩块、二叠系岩块,并讨论了其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5.
东素岭商南地区的蓝片岩不是典型的蓝闪片岩相,它是由镁钠闪石、青铝闪石、多硅白云母和钠长岩等组成的高压低温绿片岩相。秦岭印支造山带是一个纯粹的陆间带,因为华北板块和杨子板块在早古生代末期已经碰撞。那里的蓝片岩是由于陆内俯冲而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东素岭商南地区的蓝片岩不是典型的蓝闪片岩相,它是由镁钠闪石、青铝闪石、多硅白云母和钠长岩等组成的高压低温绿片岩相。秦岭印支造山带是一个纯粹的陆间带,因为华北板块和杨子板块在早古生代末期己经碰撞。那里的蓝片岩是由于陆内俯冲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Hidaka变质带长140km,宽10~20km,穿过日本北部北海道的中部。这个变质带能够划分成不同的地壳板块。分别被命名为西带(Poroshiri蛇绿岩)和主带。后者上冲到前者之上。由各种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的主带是一岛弧型的抬升地壳断面。该地壳形成于早第三纪,是由于白垩纪两个弧-沟系碰撞的结果。主带的迭瓦式变质岩系能够划分成两个岩序:下部岩序(LS)是由麻粒岩相(Ⅳ带:石榴石-斜方辉石和石榴石-堇青石片麻岩;以及斜方辉石角闪岩)到角闪岩相(Ⅲ带:石榴石-黑云母-矽线石片麻岩和普通角闪石岩)岩石构成。上部岩序(US)是由角闪岩(Ⅱ带:二云母片麻岩)到绿片岩相(Ⅰ带:白云母-绿泥  相似文献   

18.
曾礼传 《云南地质》2010,29(1):84-89
羊拉铜矿区二叠纪嘎金雪山群属巨厚洋盆沉积,实际上由泥盆纪一二叠纪构造岩块高度混杂而成。岩石普遍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少古生物化石,原生岩层序难以恢复。本次工作发现牙形石,结合矿区沉积特征和金沙江洋演化历史,将地层修订为下泥盆统江边组岩块、中泥盆统一石炭系岩块、二叠系岩块,讨论了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9.
苏北连云港地区蓝闪绿片岩相岩块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苏北连云港地区(红石咀、东西连岛及蟹脐沟)发现以岩块、岩片形式出现的蓝闪绿片岩相岩石,其由石榴石、蓝透闪石、冻蓝闪石、阳起石、钠长石、多硅白云母、榍石及文石等矿物组成。石榴石变斑晶作为低扩散的刚性矿物,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变质反应证据保存在石榴石的成分环带及包体矿物组合中。蓝透闪石、冻蓝闪石及文石包体的存在表明,本区出露的绿片岩相岩系属早期经历低温高压变质作用、晚期又叠加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高压变质地体。这一发现为苏鲁高压地体的构造单元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别造山带北缘石炭系胡油坊组砾石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石炭世胡油坊组内含有一套岩块砾岩层 ,砾石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和千枚岩组成 ,其次有变余砂岩和碳酸盐岩等。Rb- Sr同位素测定表明 ,绿片岩相砾石经历了晚元古代末期和晚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 ,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5 6 5± 30 Ma和 30 7Ma。变质岩砾石不是来源于佛子岭群或信阳群 ,而可能来自于扬子陆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砾石以及古生物的证据还表明 ,大别山在古生代时存在一个主要由扬子陆块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和中、晚元古代变质岩组成的构造剥露区 ,不存在一个大别山古岛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