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了在神话世界的驰骋想象外,古人对天、地的科学观念,是从最直观的表象认识开始的。古人对“天”的直观表象,是一个巨大而晶莹的穹窿,这个穹窿笼罩在他们的头顶上,远远向四周低垂,覆盖着大地;古人对“地”的直观表象,则是一个平坦辽阔深厚(亦有幽谷)的陆块,向外延伸,遥接天际。  相似文献   

2.
“宣夜说”是一种比较奇特的宇宙理论。 它的流传于世也挺不容易。本来它与“盖天说”、“浑天说”一样,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流星,是一种大气现象,但它的起因是太阳系空间的小天体——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其高速动能转化为热能而出现的燃烧发光现象,因此一直归入天文学领域,成为“天象”。当流星体特别大时,流星看起来象一个火球,非常耀眼,甚至一瞬间照得大地如同白昼,称“火流星”:当许多流星体不断闯入大气时,我们有时会看到流星多得象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流星雨”。  相似文献   

4.
“天外地内”——一幅明晰的宇宙图景 在西汉,盖天说刚刚走向成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宇宙理论——“浑天说”。  相似文献   

5.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11,(12):51-51
天文学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而神话是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的。古今中外的神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星座神话正是把科学和文化、天文与人文融合在一起的交融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占代称木星为“岁星”,“岁”是“回归年”的意思,木星为什么与“岁”发生关系呢?原来,古人发现木星在天空行走的既不快也不慢,恰好12“岁”运行一周天,而12是个既整齐又好分割的数(所以有一昼夜分为12时辰、年序分成12属相的做法),于是人们把黄道附近的周天分成12份,称“十二次”,每“次”都取个特别的名字(如星纪、玄枵等),  相似文献   

7.
鲸死彗星出,蟆枯月魄圆——彗星的自然灾难象征在古人眼里,彗星不仅代表兵象,还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时疫等等灾害的预兆。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有诗《庚子荐饥》,开头写道:  相似文献   

8.
彗、孛、妖、橇——从名称看古人对彗星的认识 我们日常见到的星体中,彗星是最为奇特的一种,它名为“星”,但不像别的星星那样是一个闪闪的光点,而是一个有头有尾、身材宽大的怪物。典型的大彗星有明亮的头部,周围的云气蓬蓬松松、“披头散发”,再加上一条又长又宽的大尾巴,所以非常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一、“月离于箕风扬沙” 月离于箕风扬沙,今朝休沐归早衙。枯天欲雪雁声急,禁寒勒住新梅花。 这首诗是清代嘉庆朝进士李彦章所作,诗题《寓斋阴寒殊有雪意催之以诗》。  相似文献   

10.
星座、神话、古典星图和与希腊星座神话有关的艺术品是我的最爱。我由喜爱星空而喜欢上了星座神话;因感兴趣星座的演变过程而喜欢上了古典星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说星座文化。我开始接触西方艺术,尤其是美术中与此有关的艺术品。我逐渐体会到上述这几项内容正是天文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桥梁,也是探索和研究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最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 过去在民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叫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认为地上的人口与天上的星星是对应的。这种民间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对流星的认识大有关系。古人认为,流星是天上的恒星掉下来形成的,地上的一个人死去,天上那颗与他对应的恒星也就坠落了,夜间人们时常会看到有流星在天穹划过,这数量与人们心目中的人口死亡发生率也很吻合,所以形成了这么一种有趣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这首小诗,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天文爱好者”对星空的苦苦追求。北宋诗人方翥是福建莆田人,生于书香门第,家里有座祖上传下的藏书楼,藏书逾万卷,称“万卷楼”。方翥曾考至进士,但做官的时间不长,多年在家苦读诗书,因此学识渊博,精通上下古今。  相似文献   

13.
流动天文馆是一种新型天文科普教育模式,由北京天文馆专业团队负责运行。流动天文馆是一个微型的天文馆,包含天象厅、望远镜、知识展览、互动展品、陨石展示等内容,可开展天文专题讲座.具备天文馆的基本科普功能。流动天文馆是对北京天文馆阵地科普教育很好的补充。流动天文馆的特点之一是流动性强,便于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活动,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和交通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十多年来,流动天文馆已经走访了近千所学校、社区等,活动覆盖超过百万人,范围涉及北京市所有区县及全国二十四个省份.行程五十多万公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许多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广泛的好评,得到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认可。流动天文馆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借助其资源优势将天文科普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旨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本刊从“综述”、“在天文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活动案例”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流动天文馆,连续三期刊登。  相似文献   

14.
自从前三篇聊“天”话“佯谬”在本刊发表之后,激发了不少读者的兴致,有的爱好者还来信来电提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题目,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其中一个趣题中的主角竟是“中子”!乍一想,中子似乎与天文学毫无关系。天文学的直接表象是星空,人类在没有使用火的时代,就已经对天穹上“星火”的分布十分熟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