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星空看点     
月亮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的两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之后人类经历过5次登月,最后一次是在1972年12月,此后,人类就再也没有造访过月球。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是历史上一位重量级的科学大师。他不仅通过一系列有关运动物体的实验,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运动观念,还自己动手制造望远镜,并第一次用它观察星空。自古以来,日月星辰像磁石吸铁一样始终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天是科学史上非同小可的事,一方面是他获得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天文新发现,以观测事实证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是他由此彻底结束了人类仅用肉眼观天的时代,开创了宇宙探索的历史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那是一个单纯的时代,科学研究发自人类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好奇,科学家可以为热情自掏腰包或筹款来建造和购买研究器材。今天要请各位读者再一次走访美国天文学家乔治E·海尔在20世纪创建的最后一个天文台——帕洛玛山天文台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次金星凌日发生在1882年12月6日,因此,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中没有人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一天象。今年6月8日的金星凌日是人类现代科技出现以来的第一次。为了迎接这243年方可4遇  相似文献   

5.
《天文爱好者》2009,(2):24-24
[2009年1月10日,北京]从1609年到2009年,历史从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至今已走过了四百年。这是望远镜光荣与梦想的四百年,是人类宇宙观不断发展的四百年,是人类的目光走向137亿光年的四百年。为纪念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这一事件,联合国宣布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这是一次天文学及其对社会、文化贡献的全球庆典。  相似文献   

6.
哈雷彗星1984年9月到1986年4月的观测期,对彗星科学研究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在此期间,人类第一次用现代科学技术记录下彗发形成和消失的整个过程。 在哈雷彗星接近太阳和地球时,天文学家观测  相似文献   

7.
"卡西尼"号土星探测计划是一项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为主、共有17个国家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课题,它是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探测项目之一。 "卡西尼"号1997年10月15日在卡那维拉尔角肯尼迪宇航中心发射升空,经过近8年的长途跋涉,按计划于今年7月1日飞临土星,进入距离土星2万多千米的环绕土星运转的轨道,将要围绕土星运行4年,共绕土星旋转74圈,对土星、土星的卫星和光环作详细的观察和探测。"卡西尼"号飞船直径3米,高7米,重6.4吨,除携带27种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之外,还携带了一个探测土卫六的子飞船"惠更斯"号。这是人类对太阳系中某一颗行星进行的最周密、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探测,探测任务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8.
大事聚焦     
日期10月4日10月6日10月10日10月11日10月14日10月19日10月20日10月23日10月29日10月30日11月3日]l月4日11月5日11月6日11月8日11月9日11月11日11月12日11月13日11月15日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19日 内容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l号”1 957),人类进人空间时代。“月球3号”发射(1959),3日后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幅照片。发射“尤里西斯”(1990),这是第一个考察太阳极区的探测器。多纳提彗星发现以来最美丽的时候(1859),它有一条长而弯曲的尘埃彗尾和一条笔直的离子彗尾,大约20汉)年回归一次。“伽利略”在飞往木星途中,第一次近…  相似文献   

9.
230年前的1781年,业余天文学家赫歇尔在望远镜里发现了天王星;25年前的1986年。“旅行者2号”(Voyager 2)行星探测器在飞往外太阳系的途中,对天王星进行了人类首次也是目前为止惟一一次“近距”观测。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Atlantis)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升空.有超过100万美国民众到现场观看。因为这不仅是阿特兰蒂斯号第33次发射,航天飞机第37次前往“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第135次升空,还是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此后,航天飞机全部退役,永远退出太空舞台,持续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自从前三篇聊“天”话“佯谬”在本刊发表之后,激发了不少读者的兴致,有的爱好者还来信来电提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题目,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其中一个趣题中的主角竟是“中子”!乍一想,中子似乎与天文学毫无关系。天文学的直接表象是星空,人类在没有使用火的时代,就已经对天穹上“星火”的分布十分熟悉了,  相似文献   

12.
全天星座犹如一张巨大的拼图,人类代代相传拼了几千年。不同的文明族群依据各自的神明谱系,分别构建自己的天堂净土。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其专著《天文学大成》中整理出覆盖北半球的48个星座,从此西方天文学开启长达一千五百年的童年时光,直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9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在经过27年,39次,共2.38亿千米的太空飞行之后光荣退役。几个月后,“发现号”将移交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博物馆即美国宇航博物馆。这是一座怎样的博物馆呢?让我们来了解美国宇航馆——一座承载了人类飞行、航空航天历史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在航天时代的今天,人类正从太空中远远近近地通过图像照片或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和认识自己的家园地球,从整体到细部。 远眺地球 暗淡蓝点 20世纪90年代,正在飞出太阳系的行星际探测飞船“旅行者”1号在离地球约60亿千米处反身回眸拍摄了一张史无前例的太阳系行星  相似文献   

15.
多科学综合研究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 ,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 ,建立了诸如灾害学 ,环境科学等学科。本文介绍了第 2 2周太阳活动与肿瘤病和循环系统等疾病的相关性 ,并预报第 2 3周太阳活动期间可能出现的疾病和流行疾病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有报导说,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如果属实,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然而最近天文学家证实金牛座里的这颗疑似行星实际上是一颗背景恒星。这颗昏暗、略带红色的“行星”看上去由一条长长的尘埃卷须与一对亮得多的,彼此环?..  相似文献   

17.
一、测地领域的一次革命当今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一个社会能否准确而迅速地掌握各种信息 ,是社会进步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又提出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数字地球”新概念 ,这是旨在把地球上每时每地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以数字的形式储存起来 ,提供给人们。把地球上发生的一切都定量化 ,更能体现出它的可靠性 ,如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变化 ,人类活动制造的各种环境变化都定量化地作为信息储存起来 ,为保护我们这颗行星以及这颗行星上的一切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储存这些信息的同时也必须把此事件发…  相似文献   

18.
彗星知识漫谈彗星是太阳系内的一种小天体,因其形态奇特而为人们瞩目。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在“梦天”一诗里,用“一泓海水杯中泻”的佳句描写了彗星出现在湛蓝色夜空时的情景,可谓出神入化。彗星并不多见。据记载,人类有史以来仅观测到大约二千多次彗星,其中亮度...  相似文献   

19.
探索太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太空中拥有很多地面上稀缺的资源和难以创造的科学条件,如稀缺金属资源,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环境等。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I)发射以来,如今已有数千颗卫星被发射到近地空间,这些卫星满足了人类社会中通讯、导航、气象预测、海洋探测、对空对地监测等各种需求,已成为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据统计,60余年来人类共发射将近5800次,发射卫星数量将近9000颗。  相似文献   

20.
昼夜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自从有了时间观念开始,古人就发现,从太阳出升到下一次太阳出升的时间间隔是非常固定的,这就是一昼夜。虽然由于季节的不同,白昼、黑夜的长度不一样,但它们加起来的长度是不变的(到近代人们才知道,这是由极其稳定的地球自转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