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近岸海域不同亚环境工程勘察的实践,探索一套常用的方法和手段。近岸海域工程勘察必须根据勘探场地所处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勘探方法,水域钻场,设备和工艺,才能经济,安全,适用地完成勘探任务。  相似文献   

2.
从岛礁海域勘察施工影响因素出发,针对海滩、水下岸坡和浅海带不同地貌类型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各地貌带的钻探施工难点和相应可采用的钻场类型,提出了对策措施,并介绍了西堠门大桥和岱山某工程海域勘察施工实践与成效。  相似文献   

3.
尹桂丽 《地下水》2007,29(5):81-82,134
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锦州市近岸海域8个监测点位以及全海域2004年和2005年水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全海域污染比较严重,且中度污染范围较广,近90%.除4#监测点属轻度污染,其余均属中度污染,且5#和7#监测点污染程度有加重趋势,应予以重视,最后就锦州市海水污染特征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盖美  王本德 《水科学进展》2003,14(4):454-458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废水排放量的增加,近岸海域水质恶化已成为大连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大连市近岸海域进行水质评价,研究近岸海域水环境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水环境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研究区近岸海域地质、地球物理测量所获取的大量实测资料,分析了防城港近岸海域存在的主要灾害地质因素:活动性断裂、不规则浅埋基岩、埋藏古河道、潮流冲刷槽、凸地和水下浅滩等特征及其分布范围,为该区防灾减灾提供信息资料,为海洋开发及用海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韩彬  林法祥  丁宇  陈发荣  高伟  李倩  郑立 《岩矿测试》2019,38(4):429-437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不断加剧。为了解海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本文于2016年4月、9月对海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pH值、悬浮物(SS)、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铵氮(NH4+-N)、活性磷酸盐(PO34--P)、铜、铅、锌、镉、石油类等指标进行了两次采样调查,应用分光光度法和ICP-MS等技术分析各指标;应用单因子法、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以期为研究区环境预警、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CODMn在4月均值为1. 34mg/L,9月为1. 22mg/L;石油类4月均值为0. 031mg/L,9月为0. 034mg/L;活性磷酸盐4月均值为0. 013mg/L,9月为0. 012mg/L;溶解无机氮4月均值为0. 34mg/L,9月为0. 16mg/L; CODMn、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溶解无机氮的质量浓度大致呈现出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海域降低的趋势,且无机氮总体浓度水平较高,为该海域主要的污染物。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本研究认为海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水质总体营养水平较高,处于氮限制的潜在性富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于Ⅱ级,水质已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近岸海洋地质灾害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实测资料,分析了珠江口近岸海底地质灾害因素,特别是浅层气、断层、沙波、浅埋基岩、埋藏古河道、陡坎、槽沟等与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危害性,为海洋开发与海底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urge,SGD)是沿海地区陆地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途径,中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准确地评估我国沿海地区的SGD及其对沿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浙江舟山朱家尖海湾为研究区域,通过冬、夏两季地下水和海水的同步采样分析,在研究地下水和海水中镭(^226Ra)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利用^226Ra的质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研究区内SGD的通量为240×10^5~230×10^6m^3/d,根据12月份枯水期推算的全年保守通量为864×10^7~828×10^8m^3/a,另外,根据年平均降水量等水文参数估算的氮、磷和硅营养盐年平均的入海通量分别为3.256t/a、0.029t/a和52.775t/a。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年7月23~28日厦门-泉州近岸海域表层温、盐度31个密集断面走航观测结果,结合同期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数据和潮汐资料,分析该海域表层温、盐度的分布,并采用非等间隔数据的谱分析方法研究温、盐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九龙江冲淡水的影响可延伸到围头、深沪近岸海域,表现为明显的表层盐度锋存在;但晋江冲淡水对调查海域的影响较弱.②在该调查海域,潮汐对表层温、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有一定的影响,靠近厦门湾口一端的围头、深沪附近海域尤为突出.谱分析结果显示,该段的盐度变化与潮汐涨落在周期上比较一致.③调查期间,表层温度变化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日变化特征.④围头近岸表层存在一个低温高盐水区域,且位置随潮汐有所变动.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岩溶蓄水构造(或岩溶含水构造)是固结密实的岩深含水层的组成部份,由于次生构造裂隙和溶蚀形态发育强烈,它们的透水性高于围岩,因而具备在含水层内汇聚和集中传输地下水的功能,新生代以来小平阳地区的岩溶作用在热带气候和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构造双重背景下发育,对这一地区归纳出8种岩蓄水构造,体积上,它们只占含水层的1%~10%。通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找出蓄水构造可以把找水的靶区面积缩小1~2个数量级,半定量地确定其三维几何形状的几部介质结构特征,可为水文物控解释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海域目前发现的油气绝大部分产自第三纪盆地,且以陆相为主,勘探工作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就勘探的深度和广度而言,领域的局限性影响了油气储产能力,难以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迫切的需求。本以近海海域中生界盆地沉积与油气特征为主题,提出开拓中生界油气新领域,尤其是寻找前景极佳的海相油气,为发现大型中生界油气领域,尤其是寻找前景极佳的海相油气,为发现大型中生界油气田提供更多的后备勘探基地。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三叠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目前对该盆地的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尚存争议。本文应用成藏分析理论,从盆地整体出发,探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认为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征,成藏期主要决定于构造运动期次、圈闭发育与时空配置,以及断层活动时期等因素;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前陆盆地的性质控制,盆地的不同区带、不同构造段和不同层位,其主控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单波束、侧扫声呐等资料研究发现,福建近岸闽江口和三沙湾口外海域分别发育一处海底沙波群。本文详细分析了海底沙波地貌发育特征,根据沙波发育形态及沙脊线走向将其分为挠曲型沙波、直线型沙波和过渡型沙波3类。调查区2处沙波群均呈迎潮面坡度缓而背潮面陡的特征,沙波末端均存在分枝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弯曲变形。沉积物质来源和水文动力环境是控制海底沙波群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区近岸基岩侵蚀物质、河流沉积物质和洋流输运物质来源减少打破了维持沙波动态平衡的物质供应,底流冲刷提供了海底泥沙的起动条件。结合沙波纹、残留沙丘及海底沙波的发育特征,本文认为沙波存在一定的活动性,具有向坡陡一侧不断迁移的规律。最后,通过对沙波活动性成因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详细探讨了海底沙波的存在对海洋工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为近岸海底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上工程勘察,应根据勘察任务,施工海域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平台,根据地层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勘察质量。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北部海域海砂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仝长亮  张匡华  陈飞  苟鹏飞 《中国地质》2020,47(5):1567-1576
海南岛北部浅海海砂资源丰富,以砂砾质沉积为主,集中于琼州海峡东口潮流沙脊区、河口三角洲和沿岸水下岸坡等海域。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北部海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底质类型等方面的调查,分东、西两个区域研究了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模和类型等地质特征,并估算了海砂资源量,结合沉积环境,评价了各区域海砂的资源潜力。研究区海砂分布广泛,但东、西区特征和规模具有较大差异,西区海砂以砂质砾和泥质砂为主,厚度5~10 m;东区海砂以砂、砾质砂和砂质砾为主,厚度10~50 m,规模远超西区。研究区共圈定出9处资源潜力区,资源量为91.4亿m3,其余区域为远景区,其资源量为71.5亿m3。根据地形地貌、水动力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研究区海砂可分为潮流沙脊堆积体系、河口水下三角洲堆积体系、岬湾海岸水下岸坡堆积体系和侵蚀残留体系几种类型。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浅滩区的潮流沙脊堆积体系海砂连续分布面积达328 km2,平均厚度超过25 m,资源量83.9亿m3,最具潜力。  相似文献   

17.
辽宁北部秀水地区中侏罗统地层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对分布于辽宁北部秀水河子一带的含煤岩系进行了钻孔岩心资料、岩性组合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含煤岩系地层时代为中侏罗世,可以与辽宁西部地区的海房沟组对比。该套地层的厘定为研究区构造演化、油气地质勘探寻找中侏罗统烃源岩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块体流等沉积体为主,总体上由海盆东南部向海盆中央呈扇形推进,推进距离为150~ 260 km,从老到新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蕴含了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垂向上浊流沉积层层叠置发育,形成厚层的浊积砂体。海底水道十分发育,水道砂体底部呈“V”型展布,由南向北延伸,揭示出物源主要来自礼乐滩及北巴拉望区域。该浊积扇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控制,与中中新世以来礼乐滩—巴拉望岛的隆升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密不可分。浊流发育位置处于南海东南部陆缘和深海平原之间,是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平原的重要机制,构成南海南部“源-汇”沉积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早白垩世流纹岩夹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伟  李才  范建军  吴浩  许伟 《地质通报》2016,35(8):1255-1262
继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之后,新近探明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区——多龙矿集区地处西藏改则县西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不扎地区。早先西藏1∶25万物玛幅区调工作对多龙矿集区做过详细调查,填补了该缝合带北部研究的空白。近来区域地质调查发现,该区原先厘定的下侏罗统曲色组内出露早白垩世流纹岩夹层。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8.8±1.4Ma,表明该套夹火山岩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发现补充了南羌塘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为研究多龙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和班公湖-怒江洋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初步研究认为,在中生代增生杂岩广泛出露的多龙矿集区,该套地层很可能代表一套早白垩世增生杂岩,同时也可能是同时期区域伸展环境下重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蚀变指数法恢复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及沉积物通量是一种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前人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对应物源区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区内岩心测试数据进行化学蚀变指数分析,恢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并进行沉积物通量的估算,在此基础上探讨物源特征对研究区内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晚渐新世研究区对应物源区经历了强烈风化阶段,该阶段产生的丰富的沉积物供给是研究区西北部快速进积、规模壮观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斜坡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早中新世,西北物源区风化减弱,沉积供给减少,但研究区东部沉积物供应较西部要充分得多,表明早中新世,研究区南部除了来自西北部的主要物源外,局部物源对该时期的沉积具有重要影响;推测东部物源(东部古隆起、兴宁古隆起)的突然复活是促进研究区东部早中新世沟槽形成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超深水区进行沉积物源区的研究中,这种半定量的方法对盆内局部物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