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利用1949—2015年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依据热带气旋登陆华南时的强度,对登陆华南台风的频数、初终旋影响日期、影响期以及登陆位置、强度等气候特征分为3个路段(即西路、中路和东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TCs(指登陆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8级的热带气旋)和台风以上(指登陆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2级的热带气旋)频数均有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且登陆华南TYs频数占TCs频数的百分比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年最多登陆TCs频数是最少登陆TCs频数的9倍,TCs和TYs的年代际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登陆地点主要集中在珠江口以西(西路和中路)。登陆华南TCs的平均影响期为78 d,多年平均初旋和终旋影响日期分别为7月8日和9月23日,初旋和终旋影响日期有提早的趋势,其中东路平均10 a的终旋影响日期提前5.8 d。从登陆强度看,整个华南、中路和东路各级热带气旋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而从西路进入华南的热带气旋中,强热带风暴的强度是减弱的,而热带风暴和台风以上的强度是增强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以极端强度登陆华南的台风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气象局39 a的热带气旋资料,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自回归方法,构建了一个考虑登陆华南热带气旋年频数多时间尺度特性的组合预测模型。该组合模型能较好地拟合1980—2012年登陆华南热带气旋年频数实况,拟合相关系数达0.93,平均绝对误差为0.57个,平均相对误差为12.7%。利用该模型对2013—2018年进行后报试验,平均绝对误差为0.61个,平均相对误差为12.4%。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49~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及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近60年来西太生成热带气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一个6~7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以后周期变为4~5年;(2)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有一个1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在一年中呈正态分布,以8月份最多;(3)登陆福建后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与登陆前一致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为路径转向右折,登陆后转向左折出现的频数最少;(4)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有一个4~5年的周期,影响频数在地域上表现为从南往北逐次减少的特征;(5)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初旋日期呈现一个偏晚的趋势,终旋日期的年际变化不明显,而登陆福建的初、终旋日期年际变化不明显,但登陆福建初、终旋日期时间间隔近几年有一个偏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马艳  郭丽娜  郝燕 《海洋科学》2022,46(1):44-55
利用1949—2020年中国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资料,结合青岛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从热带气旋频数、周期、强度以及给青岛地区带来的降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表明:1)1949—2020年影响青岛的热带气旋个数整体呈现为减少的特点,热带气旋个数多呈现出了2a~4a的显著变化周期.2)登陆转向和登陆北上类路...  相似文献   

5.
近五十年登陆海南省的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气旋年鉴》等资料,统计分析1964—2013年登陆海南省的热带气旋(TC)特征,着重分析TC的年、月、强度、路径、登陆点等特征,为做好海南省海洋预报提供更好的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每年登陆海南省的TC有1.7个,登陆频数的年代际呈现增减阶段性转换的变化趋势,登陆频数偏多与偏少年代各约持续25—30 a;TC登陆海南省的频数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和秋季TC登陆频繁,主要集中在7、8、9月,占总登陆频数的62%,其次是10月份,占17.4%,春季TC登陆频数较少,冬季没有TC在海南省登陆;登陆海南省的TC包括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TS)、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及超强台风(Super TY),其中STS与TY登陆频数最多,分别占登陆总数的25.2%和32.1%,STS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STS总数的77.2%,TY主要集中在9、10月份,占TY总数的46.4%;登陆海南省的TC主要路径是西行型及西北型,所占比率分别为33.3%和31%;在海南省登陆的TC概率最高登陆点是文昌,其次是万宁和三亚,概率最小的是陵水。  相似文献   

6.
根据1949-2017年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及1994-2016年广东省重大热带气旋灾害资料,对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变化明显,总体上呈下降趋势。7-9月是广东省热带气旋登陆的高频期,登陆地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汕尾、阳江、江门。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中登陆最多的是强热带风暴,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  相似文献   

7.
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1951~2004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数呈减少趋势,50~60年代登陆热带气旋频数较多,1991~2004年是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最少时期,1951~2004年间登陆强度为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热带气旋频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登陆强度在50~70年代,近几年是偏弱气候阶段.平均登陆强度没有明显变化.登陆热带气旋的破坏潜力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70年代初明显偏强.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的减弱和具有较强强度登陆热带气旋频次的减少引起破坏潜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8.
使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提供的月平均数据,对北上影响山东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及其造成的极端降水进行统计分析,并揭示了有利于 TC北移影响山东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 TC主要出现 于 6—9 月,其中盛夏时节(7、8 月)TC对山东影响最大;TC影响山东时,强度主要为台风及以下等 级,或已发生变性;TC会引发山东极端降水事件,TC极端降水多出现在夏秋季(7—9 月),其中8月的占比最大,9月次之,TC降水在极端降水事件中的占比约为 10%,但年际变化大,有些年份占比达60%以上,特别是1990 年以来 TC对极端降水的贡献显著增强;影响山东的 TC主要生成于西 北太平洋,多为转向型路径;当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场呈太平洋一日本遥相关型的正位相时,TC更易北上影响山东,此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其外围气流会引导TC北上转向,对华东地区造成影响;850 hPa上,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存在异常气旋式环流,对流活跃,夏季风环流和季风槽加强,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华东、华南上空有异常上升运动,涡度增大,垂直风切变减小,水汽充沛,TC登陆后强度能得到较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影响华南沿海的热带气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49-1998年《台风年鉴》和气候与水文资料,对华南沿海的热带气旋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华南沿海的热带气旋是厄尔尼诺年较反厄尔尼诺年少,近期厄尔尼诺过程对 旋活动影响尤为明显。登陆各少区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月际变化是登陆的高峰月份较一致。登陆个数提广东省居多,广西区最少,登陆岸区较集中。影响华南沿海海区的台风,东部海区明显地少于西部海区。50a间,我国台风最大风速和最大增  相似文献   

10.
统计登陆南海沿岸热带气旋的气候概况,分析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特征及其变化,指出登陆热带气旋的区域特点。认为海南岛对热带气旋移动有重要影响,“岛影”现象明显;热带气旋登陆前2—3时次有典型的特征变化,对登陆预报有指示意义,华南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月个数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宜以它们为因子作自相关预报。  相似文献   

11.
影响广西东南部的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及登陆地段预报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武坚 《海洋预报》2005,22(2):15-21
通过对1960年~1999年热带气旋影响广西东南部所产生的降水进行天气气候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热带气旋登陆地段的预报判据。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时空特征及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并总结了近50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时空特征,并基于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部门数据信息初步探讨了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对农业影响的时空特征。近50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登陆区域呈现出更为集中的趋势,年平均登陆强度、强台风数量均呈增加趋势;登陆频次华南呈减少趋势,华东则变化不明显;北上热带气旋略有上升趋势。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大部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热带气旋平均风速最大值在全国呈现降低趋势。热带气旋暴雨和大风对农业的影响主要造成农田洪涝灾害、"雨洗禾花"、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作物倒伏和机械损伤等,其中农田洪涝灾害最重。我国农业生产受热带气旋影响存在较明显时空特征。秋季主要受影响区域为华南、江南东南部,大宗作物中晚稻受影响最大。盛夏受影响区域更为广泛,华南南部和东部、江南东部、江淮东部等地沿海受影响最重,南方受影响较大的大宗作物是早稻,其次为晚稻和一季稻等;盛夏季节热带气旋在带来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的同时,也减少了南方盛夏季节性高温和干旱的发生;盛夏北上热带气旋因其带来的充沛降水对农业影响总体利大于弊。从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角度,在大数据基础上深入研究热带气旋对我国农业影响时空分布规律,积极发展避灾农业相关技术,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影响广东省中部沿海热带气旋大风气候特征和重现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运霞 《海洋与湖沼》2014,45(1):157-166
利用广东省中部沿海台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强度、发生源地、大风风速等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并进行了台站资料的重现期风速计算。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省中部沿海多出现于6—9月,其中尤以8月最多;影响热带气旋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它们多生成于南海北部和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在过去50年间影响热带气旋频数总体上略有下降,在1970和1980年代较多,1960年代和1995—2010年期间较少,影响热带气旋的强度有减弱的趋势。重现期风速极值分布总体上呈从沿岸向内陆迅速减小,以及西部略大、东部略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49~2003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5年来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活动的气候特征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厄尔尼诺年,影响山东的TC频数较常年明显偏少.厄尔尼诺次年TC频数较常年稍有增加;拉尼娜年影响山东的TC频数较常年显著偏多,增加明显的月份主要是8月和9月,拉尼娜次年,影响山东TC频数偏少.厄尔尼诺事件强度越大,影响山东的TC频数越少;(2)影响山东的TC数和菲律宾以东洋面的海温呈正相关,并具有很好的持续性.影响山东的TC多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有较强的负距平区,影响山东的TC少年,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正距平区;(3)厄尔尼诺年,影响山东的TC强度偏强.拉尼娜年,影响山东的TC强度明显偏弱.影响山东的TC强度厄尔尼诺年要比拉尼娜年强很多;(4)影响山东TC偏强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有较强的正距平区,影响山东TC偏弱年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有较强的负距平.综上说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高低对影响山东的TC频数和强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温与登陆及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年频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全国42个测站0.8米地温来研究其与登陆及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简称TC)频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前一年11月份及当年7~9月份的地温均与TC频数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11月份的地温可以做为预测TC频数的一个较好的前期因子;其后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地温场与海温场进行分解,得出11月份及7~9月地温的变化分别对应着海温场的不同分布型,当地温偏高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距平,TC频数偏多,反之则偏少.  相似文献   

16.
采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北印度洋1977年至2008年热带气旋(TC)资料、NOAA提供提供的1977—2008年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逐日的高度场(HGT)资料和NCEP提供1982—2008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月季变化的双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流场上热带辐合带的北进南退和500hPa高度场上南亚高压季节性进退跟双峰结构的季节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外,海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季风的爆发对热带气旋的月季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海温较高的时期,热带气旋发生频数较多,反之依然。当季风爆发时,存在着强的垂直风切变,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正是这些综合因素,才造成了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双峰结构。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2—2013年登陆中国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根据TC的风速和地理位置,采取K-means聚类算法确定其路径分类;统计分析登陆TC总体和各类别的时空演变特征,包括生成位置、路径形状、活动季节及频数和强度。结果表明:登陆TC可分为5类,包括直行路径(A、B和D类)和转向路径(C、E类)。A、D类主要登陆华南;B、E类以登陆台湾岛及华东沿海为主;C类主要登陆华东中部沿海地区。生成位置自西向东越靠近150°E的登陆TC,其平均强度相对越大。总体登陆TC的年均频数呈增加趋势,年均强度呈减弱趋势。登陆强度以STS和TY等级为主,占65.8%;STY和Super TY等级仅占13.1%,主要集中在B、D、E类。  相似文献   

18.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西北太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特征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勇  李崇银  王颖  宋彬 《海洋预报》2008,25(1):80-87
本文根据西北太平洋近106年(1899~2004年)热带气旋系列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年频数多年变化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既存在明显的短周期的年际变化也存在明显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是一种短周期与长周期相互作用的多时间尺度的变化.年际变化与ENSO有明显关系,ENSO事件的当年9月到次年8月冷事件年相对与暖事件年会有更多的台风生成和登陆.在年代际尺度上,106年的台风活动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活跃期和不活跃期,这种年代际的变化可能与海气耦合的经向模态调制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 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 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 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 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 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 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 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