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断层位移测量,是研究地壳运动、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可靠手段。作者利用跨断层流动水准及定点水准资料,研究区域断层位移速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探讨前兆信息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内在联系。本文选用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点44处,定点水准点9处;南北地震带北段流动水准点38处及南段川、滇地区流动水准点22处,定点水准点1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流动水准测点14处,定点水准2处(图1)。并结合七个震例,初步探讨了震前断层垂直位移速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及断层群体速率合成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北纬36.2°,东经90.9°)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继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华北北部部分地温测点观测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本文对这些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地温观测资料的前兆特征,提高地温观测资料预报地震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大灰厂断层位移测点所在的八宝山断裂大灰厂段的断裂特征及地质时期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剖析。认识到在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40年来断层位移测量资料(基线和水准测量)所得到的断层现今活动特征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既能够提供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的信息,也能够反映出不同地震活动时段的受力方式和应力状态。当观测周期适当加密时可以提供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包括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本作者曾采用激光散斑法对首都圈现今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均质平面问题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给出不同区域应力场作用下61条断层上221个测点的水平活动特征,通过与本区63个跨断层观测台,点观测曲线的对比,不仅证明本区唐山7.8级地震前后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至今的区域应力作用方式已由N65°~70°W变为N30°~50°E,而且较好地反映出断层活动量与地震活动的频率及强度相关、断层活动的分区性、分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60余处跨断层位移流动测点的观测资料,结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及震后对青藏块体东北缘构造活动的影响,由区域断层活动特征、形变测点的异常特征和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对2002年12月14 日甘肃玉门Ms5.9级地震做出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自1967年在首都圈(N38°~41°、E113°~120°)建立跨断层测量点(台)监测断层的现今活动以来,对本区所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和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及部分 M_s>4.5级地震均显示出较好的地震前兆异常活动,显然,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的、机制上的联系.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来研究断层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可以认为强震只是断层活动的瞬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年来,首都圈一直被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区,而地温动态观测作为短临预报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首都圈的地温动态观测,自80年代末至今,已有10余年的观测历史。这期间,在首都圈陆续布设了一些测点,使地温观测网逐渐趋于完善。1989年大同—阳高M_S6.1地震、1996年包头M_S6.4地震及1998年张北—尚义M_S6.2地震前都记录到了明显的地震地温短临前兆异常。根据异常曾对张北地震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报。随着地温观测资料和  相似文献   

8.
1996年5月3日在包头市西部(109.6°E,40.8°N)发生Ms6.4地震。呼和浩特市及陕西和山西北部强烈有感。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为百万以上的城市,给包头市及邻区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认真分析研究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对全面认识包头西Ms6.4地震的成因机理有其重要意义。一、包头西Ms6.4地震的主要形变前兆异常内蒙古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共有三处测点,均分布在包头市的东部地区(图1)。这三处测点在包头西Ms6.4级地震前均有异常变化。其变化是:  相似文献   

9.
一、台站及仪器基本情况 RZB-1型分量式应变仪是一种高精度、测量动态范围宽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1990年底在乌鲁木齐基准台(东经87°41′42″,北纬43°49′16″)布设了该应变仪,孔深107.4m,孔径110mm。该仪器安装有NS、N45°E、EW、N45°W4个受力元件以及1个悬空元件,并配有水位和气压等辅助观测。该台1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可靠的连续观测资料,我台曾用这些应变资料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1月后峡M_S4.2地震和1995年3月和硕M_S5.0地震,并荣获中国地震局短临预报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断裂的现今运动,是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测量资料的运用则是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断裂现今运动的主要方法。本文利用大地形变水准路线测量、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流动测量和ME-3000测距等资料,分析了北京及西北地区断裂现今运动的主要特征,讨论了断裂活动的分区以及区域应力场的作用方向和方式,并对本区M>6级地震的活动趋势做了估计。二、资料现状与处理本区水准路线测量覆盖了全区,但能够满足跨断层的距离短(3—5km)、资料连续、时间长、复测在3次以上的也仅有23个跨段;流动测量点有20个,且大部分都在东部;ME-3000测距仪测网有18处,可利用的有15处,也大都在本区东部。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43’,东经123°04’震级(Ms)6.1级,震源深度7km,陆上最大地震烈度为4度。上海虽普遍有感,但无明显损失。在解译长江口外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基础上,发现这次地震发生在东西向崇明—启东断裂与北东向镇海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向断裂右旋滑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地震成因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而构造地震的发震构造主要是活动断层.因此对于活动断层进行跨断层形变测量,是地震预测、预报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常用监视手段之一.目前在地震带、构造活动区的一些活动断层上布设了跨断层测量的点、站,进行水准和基线测量,其中有些点、站设在隐伏断层上.为了提高测量效果,在满足  相似文献   

13.
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L)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8809180734241116°25′25°54′116°24′25°55′长汀铁长3952Ⅴ小震群  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长汀县铁长乡芦地村的石元头一带,在微观震中的西北方向3公里处(见图11-1)。二、地震烈度分布通过对福建长汀,江西瑞金、石城等地的8条路线、37个调查点的考察,勾划出39级主震的烈度分布图(图11-1)。图11-1 1988年9月18日长汀铁长地震等震线图Ⅴ度区:极震区。Ⅴ度等震线东抵长…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1996年11月9日在南黄海发生6.1级地震,震中为N31.7°、E123.1°,距江苏省境内郯庐断裂带及茅山断裂带跨断层形变监测网370~460km,位于上海市北东220km。上海、杭州震感强烈达到Ⅳ~Ⅴ度,南京、合肥有感。该区历史上曾于1505年10月9日发生6(3/4)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发生勿南沙6.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断层形变测点有较好的中期及短临前兆显示。  相似文献   

15.
2002年6月29日在吉林汪清(北纬43.5°,东经130.6°)发生M_b7.2地震,震源深度593km。本文针对性地对东北地区洞体应变伸缩仪和钻孔体应变近几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6月29日发生的7.2级深源震,东北地区的应变台网观测到了“全压缩应变”的曲线形态,中期前兆异常较为明显,短临前兆异常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周瑞琦  姚孝执 《云南地质》1990,9(2):134-146
(一)前言 1988年11月6日,云南省西南部澜沧—耿马一带接连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据昆明遥测网测定,第一主震7.6级,发震时刻为11月6日21时03分14秒,微观震中为北纬22°50′、东经99°43′,震源深度13公里。第二主震7.2级,发震时刻为同日21时15分36秒,微观震中为北纬23°23′、东经99°36′,震源深度8公里。两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均为9度,等震线长轴为北西—南东方向。其中7.6级地震9度区沿黑河河谷分布,长32公里、宽4公里;8度区长51公里,短轴18公里;7.2级地震9度区长轴25公里,短轴13公里;8度区长轴50公里,短轴平均22公里。(图1)  相似文献   

17.
1875年6月8日贵州罗旬地震再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对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前人研究成果、地质构造背景、现今地震活动等的调查研究,得出1875年6月8日发生的波及黔桂湘滇地区的6.5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在贵州罗甸县北西,参考经纬度为北纬25°35′,东经106°28′。地震名称建议采用“1875年6月8日贵州罗句地震”。  相似文献   

18.
和林格尔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4月6日0时54分,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生了6.3级地震。宏观震中位置和仪器震中基本一致(北纬40°14′,东经112°12′)。  相似文献   

19.
芦山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地应力状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后,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后的地应力状态,应用水压致裂法和压磁应力解除法在该区开展了2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结果显示硗碛测点在128~188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10.47~18.47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19.60~25.83 MPa,方向为N63°~85°W;天全测点在114~142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5.20~7.73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8.21~9.31 MPa,方向为N59°W。两个测点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关系均为σ_Hσ_hσ_v,其中硗碛测点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5.27和3.01,天全测点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60和1.76,表明有利于逆断层活动。通过比较该地区芦山地震前后实测地应力状态,发现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北-汶川南一带)和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应力积累量增加。相同深度范围内,北段硗碛测点震后的应力大小要比地震前有明显的提高,这也与硗碛测点地应力监测结果一致。实测应力方向与震前基本一致,都为NW-NWW。基于实测地应力资料,根据库伦破裂准则和Byerlee定律分析,位于北段的硗碛测点震前部分压裂段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处于使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下限之间,而地震后最大水平主应力则均已超过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限。位于南段的飞仙关测点震前最大水平主应力均未达到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下限,而地震后天全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则均处于使断层滑动临界值的上下限之间。采用最大剪应力(σ_1-σ_3)/2与平均应力(σ_1+σ_3)/2的比值μ_m(断层摩擦)参数评估研究区地应力的积累水平和地震危险性。震前硗碛测点μ_m的量值为0.16~0.72,平均为0.50,震后为0.71~0.81,平均为0.77。震前飞仙关测点μ_m的量值为0.31~0.35,平均值为0.32,震后天全测点μ_m的量值为0.53~0.57,平均值为0.55,两个研究区的μ_m的量值均变大。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北段和南段的应力积累量增加,都有发生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尤其是北段。  相似文献   

20.
人工源超低频电磁波技术及在首都圈地区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超低频 (SLF)电磁波技术利用地球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相结合的原理 ,由人工产生大功率电磁波信号。在地面很大范围的许多测点同时测量该信号 ,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 ,研究地震等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 ,探测地壳结构和地下资源。在首都圈地区的观测表明 ,SLF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超过天然场源信号数倍以上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数据精度远高于天然源方法 ,并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在测量期间距测点约 12 0km发生的迁安 4 .2级地震与观测的电磁场异常和视电阻率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性 ,并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推测它们是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局部构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