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吉古裂谷中的双峰式火山岩及岩浆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守义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24(2):143-147
辽吉古裂谷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这些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为主,间夹基性火山岩。它们都属碱性火山岩系列,与都城秋穗在碱性岩成因类型的讨论中划分出的三种成因类型对比,明显类似于跨越型,并与我国康滇古裂谷带碱性火山岩相近。初步认为形成辽吉古裂谷中双峰式火山的岩浆可能是上地幔派生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陆壳物质混染而成的壳幔混合岩浆。 相似文献
2.
论伊犁古裂谷 总被引:52,自引:27,他引:52
伊犁石炭纪裂谷叠加在中天山造山带之上.后者是在加里东旋回中发育的造山隆起带,除发育下古生界优地槽沉积外,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广泛出露,石炭纪沉积以大小不筹的上叠盆地不整合在这样一个基底之上。由于基底性质的差异,西段盆地范围大,沉积厚度大;向东到巴仑台直至托克逊地区,则呈断续延伸的小型断用盆地,厚度薄,而且底砾岩层的厚度大.现有资料说明,石炭纪火山岩主要是玄武岩一玄武安山岩-粗安岩和粗面岩-流纹岩组合.以碱性系列的岩石为主,多为高钾系列,次为钠质;主要为低Al型,也有高Al型;轻稀土和不相容元素从低度富集到中等富集(La/Yb为1.8~6.7和5.3~14.9),Nb、Ta从微亏损到强亏损(Th/Ta≈1.3~15);Nd(t)值偏低(≈+2.3~+4.6),而ISr(~0.7058)和208Pb偏高(208Pb/204Pb≈38.452,206Pb/204Pb≈18.378),反映其岩浆来自弱富集或异常地幔源区.由于裂谷发育程度的不同,岩浆或者直接来出,或者在下地壳环境下受到混染或发生分异,从而导致岩石组合在走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吕梁山古裂谷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和镜下研究,阐述了吕梁群和野鸡山群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对界河口群和吕梁群中的变质花岗岩作了超单元的杂岩划分,厘定了吕梁群为古元古代时期的产物,并探讨了铁矿成矿作用受原始成分和变质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拉鸡山裂谷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鸡山构造带东西长逾 6 50km ,展布于由元古宇组成的结晶地块内部 ,是一条早古生代火山岩极为发育的构造带。通过作者在拉鸡山多年的野外调查工作和研究 ,认为该地区无论在区域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变形学还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 ,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皆具典型的裂谷带特征。晚古生代以来 ,区内经历了陆内多阶段造山过程。新生代早更新世 ,拉鸡山巨型断裂带发生左旋走滑运动 ,导致断裂带弧形转折部位强烈崛起 ,形成雄伟高山。 相似文献
5.
辽吉古裂谷中的双峰式火山岩及岩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Shouvi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4,(2)
辽吉古裂谷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这些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为主,间夹基性火山岩。它们都属碱性火山岩系列,与都城秋穗在碱性岩成因类型的讨论中划分出的三种成因类型对比,明显类似于跨越型,并与我国康滇古裂谷带碱性大山岩相近,初步认为形成辽吉古裂谷中双峰式火山岩的岩浆可能是上地慢派生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受陆壳物质混染而成的壳慢混合岩浆。 相似文献
6.
川西炉霍二叠纪—三叠纪古裂谷的识别及其地质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边界断裂的控相特征、区内代表深成构造活动的层状堆晶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1、二叠纪-三叠纪海底拉斑玄武岩的喷溢活动特征、巨厚的浊积岩建造和混杂式建造的共生以及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松潘-甘孜地块内部存在炉霍海底裂谷。炉霍裂谷二叠纪-三叠纪经历了初始裂陷、沉积-拗陷、高度裂陷至萎缩消亡的4个阶段。裂谷封闭二叠纪-三叠纪经形成以Ⅰ型为主的中酸性侵入体,区域构造应力场经历了燕山早期近WSW-ENE向挤 相似文献
7.
辽吉古裂谷地质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华北太古宙大陆内2.3 Ga开始裂解的辽吉古元古代裂谷,于2.2~1.7 Ga期间完成拉伸裂陷、沉积堆积、底辟侵入、挤压褶皱、隆升拆离、逐渐消亡的全部演化过程.辽吉古裂谷的矿产丰富,其成矿作用与裂谷的地质演化紧密相关.裂谷拉张裂陷堆积阶段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物源,在不同的古构造和古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含矿建造(矿源层);裂谷构造体制转换的挤压造山阶段,在变质、变形、岩浆活动等构造热事件影响下,由不同矿源的物质基础或在不同的成矿就位场所,形成不同成因的矿床类型组合;在非造山岩浆活动阶段,岩浆和热液的作用可使某些矿床进一步富集.在裂谷演化结束稳定之后,由于中生代的濒西太平洋构造带横跨辽吉古裂谷,印支-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对裂谷的成矿作用不可忽视,古元古代的含矿建造或已形成的矿床都有不同程度的印支-燕山构造岩浆活动热事件的叠加改造.此外,印支-燕山构造岩浆活动也在早期成矿物质的基础上新生成一些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8.
在川、滇、黔三省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省的中部,产于攀西古裂谷内的龙帚山火山岩建造自下而上有4个喷发旋回:拉斑玄武岩、碱玄响岩、钾粗面玄武岩以及拉斑玄武岩。上下两个玄武岩旋回的岩性与该裂谷带以外大面积展布的高钛玄武岩岩性相同;而其碱玄响岩旋回主要由响碱玄岩—碱玄响岩—响岩岩系组成,夹粗安岩和安粗岩层,此旋回厚达千米,类似于非洲肯尼亚裂谷带的高原溢流响岩岩系。龙帚山晚二叠世火山岩建造的层序和岩石组合不同于古裂谷带外正常的大陆板内暗色岩喷出相的层序和岩浆演化规律,可能是地幔热柱和裂谷背景下岩石圈拉张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演化中的裂谷带——五大连池火山岩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新生代火山岩带是一条富钾火山岩带。文中重点论述了以下4点内容:(1)火山岩及其包体中存在典型的地幔交代作用;(2)根据火山岩K2O/Na2O比值勾画出富钾火山岩带范围;(3)地幔气体的绝热膨胀导致"冷泉和冻土现象";(4)地震活动的现状。论证了NNW走向的五大连池火山岩带是新生代初始的大陆裂谷,它们切穿了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进一步从岩浆演化的趋势认为五大连池裂谷带将持续演化而不会夭折。 相似文献
13.
龙首山古裂谷带及河西走廊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沉积建造及岩浆岩的研究,确定龙首山是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古裂谷带。裂谷型建造以中-晚元古带的墩子沟群和韩母山群为代表;岩浆岩组合则是富含Bi—Cu矿产的超镁铁岩及镁铁岩。河西走廊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是阿拉善南缘的造山带,由永昌—武威冒地斜和冷龙岭—古浪优地斜2个单元构成;西段是祁连造山带北祁连优地斜的一部分。二者分别属于2个古板块,其间的缝合线位于高台至民乐一带。笔者在该区(包括祁连山)共识别出7个构造—地层地体,其中1个具外来属性,其余均为增生地体。 相似文献
14.
龙首山古裂谷带及河西走廊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沉积建造及岩浆岩的研究,确定龙首山是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古裂谷带。裂谷型建造以中—晚元古带的墩子沟群和韩母山群为代表;岩浆岩组合则是富含Bi-Cu矿产的超镁铁岩及镁铁岩.河西走廊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是阿拉善南缘的造山带,由永昌—武威冒地斜和冷龙岭—古浪优地斜2个单元构成;西段是祁连造山带北祁连优地斜的一部分。二者分别属于2个古板块,其间的缝合线位于高台至民乐一带.笔者在该区〔包括祁连山〕共识别出7个构造—地层地体,其中1个具外来属性,其余均为增生地体。 相似文献
15.
16.
北秦岭—南祁连早古生代裂谷造山带火山岩与小洋盆蛇绿岩套特及纬向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秦岭-南祁连位于我国著名巨型纬向造山带的中段,是以寒武-奥陶纪时期为主形成的裂谷造山带,它经历了板内大陆裂谷→陆间裂谷→火山弧→造山带的开合过程。寒武纪拉张形成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及小洋盆蛇绿岩套,奥陶纪闭合形成钙碱性与钾玄岩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弧岩套,并见高镁安山岩。南祁连为单裂谷,北秦岭为双裂谷,北秦岭裂谷从东到西,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小,闭合速度变大,火山爆发强度及火山岩的酸度,钾量,壳源组分也顺序增大。其拉张距离与红海型相似,而闭合速度近似安第斯型。古地幔以多种类型叠加为特征,曾有过先强烈亏损,后又富集的过程。从大别山-北秦岭-南祁连-柴北缘纬向对比可知.本区的基性与酸性火山岩浆,分别为地幔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性岩主要为基性岩浆AFC作用产物。从东到西,裂谷依次张开,火山喷发时代逐渐变新,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大,闭合速度也变大。从而火山岩的碱度变小.蛇绿岩套从无到有。古地幔由DMM 与EMI混源为主,变为DMM与EMⅡ混源为主。 相似文献
17.
攀枝花—西昌古裂谷晚古生代的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根耀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24(2):48-53
文章分6个阶段重塑了晚古生代攀枝花-西昌古裂谷的演化认为它属地台区不成熟的小规模裂谷,是大陆边缘地区发生张裂及深部物质上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特提斯构造东南带的滇西南地区发育三个系列的晚古生代火山岩:碱性橄榄玄武岩系列,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和类似MORB拉斑玄武岩系列。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可能是保山—掸邦地块东缘昌宁—孟连晚古生代裂谷(局部向初始洋盆转化),而不大可能是宽阔洋底和洋岛的火山作用产物。逐渐增强的前进式裂谷作用伴随陆壳的减薄(局部分离,洋壳诞生)和软流圈顶面的抬升,可能导致不同深度地幔产生不同程度熔融作用,形成本区三个系列岩浆。地幔对流可能引导陆缘裂谷、洋壳扩张、俯冲、微陆块碰撞以及岩石圈深部剪切作用,制约区域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的构造岩浆演化。 相似文献
20.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