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港探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大港探区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本区奥陶系的储层主要为岩溶储层。控制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岩性及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古地形因素、断裂与裂缝发育情况和风化淋滤时间等。白云岩和石膏发育的地层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 ;潮坪环境是有利的储集岩发育相带。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距不整合面 2 0~2 0 0m范围内。加里东期古地形为南西高、北东低,水流方向是自南西向北东的 ;岩溶斜坡和不长期积水的岩溶洼地是有利的岩溶储层发育部位,尤其是岩溶斜坡。裂缝和断层发育的部位是岩溶储层有利的发育部位,裂缝和断层的走向控制岩溶带的走向。风化剥蚀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岩溶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对比及储层剖面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鲁新便  吴铭东  王静 《新疆地质》2002,20(3):196-200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岩溶缝洞型的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层的形成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风化壳期岩溶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储集空间类型受控于不同的岩溶古地貌单元。裂缝性储层主要分布于风化壳型岩溶不发育地区,或褶皱和断裂构造较发育的变化强烈部位;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分布与古岩溶发育带和岩溶斜坡地区密切相关;裂缝-溶洞型储层其分布与裂缝及古岩溶发育带密切相关,常常是在古岩溶高地边缘或部分岩溶斜坡区,多位于多组构造线的交汇处及褶皱的轴部等。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根据暴露区淡水岩溶作用发育特点,依据碳酸盐岩储层的波阻抗响应特征、测井曲线、测试成果及开发动态资料,在恢复古岩溶地貌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6区)的岩溶值得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高产井多位于古岩溶地貌相对较高部位,而产量较少或没有出油气的井,则位于岩溶地貌相对较低部位。表明早期的古地貌形态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孔洞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储层的垂向发育和分布主要受碳酸盐岩古岩溶风化壳垂向分带性的影响,纵向上由风化壳顶面向下储层发育逐渐变差。以奥陶系古风化壳顶面为界,向下每60m为单位,对深度0-60m、60-120m、120-180m、180-240m岩溶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储层剖面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TH12402井区位于志留系覆盖区,发育典型的古岩溶缝洞型储集层,是塔河油田西北部奥陶系主要的产建阵地之一。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测井和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该区下奥陶统岩溶发育条件和储集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岩溶洞穴的控制因素和发育模式。结果表明: TH12402井区处于北西向次级鼻状构造的南翼,该区发育加里东中期Ⅲ幕古岩溶作用,岩溶地形以低幅度的溶丘和洼地为主,地表水系呈南北向汇流且分支水系相对欠发育;岩溶储集空间以大型迷宫状岩溶管道和分散的孤立状洞穴为主,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以下40~100m,且以未充填为主;近东西向的走向断层、次级鼻状构造以及上奥陶统地层尖灭线联合控制了古岩溶洞穴的发育,形成了平缓岩溶地貌区走向断裂汇流型岩溶洞穴模式。上述成果为相似井区的古岩溶储集层预测和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断裂对奥陶系古岩溶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龚福华  刘小平 《中国岩溶》2003,22(4):313-317
轮古西地区发育众多断裂,可分为一、二、三级,性质主要为逆断层,走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断裂对古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轮西断裂和轮古9断裂两条一级断裂主要控制了古岩溶宏观地貌: 轮西断裂以东地区为古岩溶高地,以西为古岩溶斜坡;轮古9断裂以东至轮西断裂地区为峰丛洼地地貌: 以西主要为峰林谷地地貌。二、三级断裂主要控制了古岩溶微地貌的发育,地表古水系和暗河常沿着这些断裂发育,呈近南- 北向、北东- 南西向展布。各级断裂带附近古岩溶储层尤为发育。轮古41北断裂群、轮古9西南断裂群、轮古40东断裂群以及轮古15井区断裂群是古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研究区FMI成像测井和XMAC,DSI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并结合该区的油气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下奥陶统缝洞型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剖面结构及展布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古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奥陶统顶部不整合面之下约250m的范围内,储层垂向发育具有明显分带性,岩溶剖面的纵向分带与该区多期次岩淀旋回作用密切相关。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
黔南大小井岩溶流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耕作适宜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层带岩溶系统是地表以下的浅层岩溶裂隙网络系统,具有发育深度浅,发育规模小,受地形地貌控制的显著特点,表层带岩溶发育深度一般为3~15m,主要发育于岩溶峰丛沟谷和洼地区,受可溶岩岩性及地质构造分布条件,地形起伏变化条件等因素的控制,也受表层带岩溶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的作用,形成小流域单元内的独立浅表岩溶系统。表层带岩特征的研究,为贵州省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瀑河水库侧向倒灌岩溶塌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基本概况河北省瀑河源于狼牙山,属大清河南支水系,自W向E流,注入白洋淀。径流长46km,最大流量300m3 s。1958年修建瀑河水库,其位于徐水县NW约18km,是一座以拦洪为主,灌溉为辅的中型水库。库容9750×104m3,控制流域面积263km2,下游有数千公顷灌溉区4处。水库最高水位标高45 18m(1963年)。岩溶塌陷分布在瀑河乡贾庄村、向阳村、新乡村等。上述3个村的岩溶塌陷始发于1964年7月,至今仍在发展。2 岩溶塌陷特征新乡村是1958年修建水库库区移民村,座落在东、南、西3面环山的簸箕形山间盆地SW缘,北临瀑河水库。地面高程45m。该村岩溶塌陷具有…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 桂林地区以其峰林地形著名于世,近年来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工作提出了桂林岩溶发育的许多新认识。但是,桂林盆地的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因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桂林岩溶发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漓江以一条较窄的带状河谷切过了桂林盆地,与其有关的第四系及全新统阶地沉积物无疑属河流成因。然而,在盆地中还有一些其它的也可能属第四系的沉积物,对其成因问题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沉积物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桂林市区东北约10公里处,漓江东岸的崔家,王克钧等发现了一些丘状堆积物,   相似文献   

9.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 15km处的白水河上 ,距贵阳市 150km ,该地区由于河床断落 ,形成九级瀑布群 ,有地面瀑布 18处、地下瀑布 4处 ,黄果树瀑布居群瀑之首。中厚层状的灰黑色石灰岩地层 ,倾角平缓 (8°~ 10°) ,陡峭的高大断层面近似直立。黄果树瀑布落差 74m ,盈水期时瀑布宽可达 81m ,厚 5.6m。瀑布崖顶上的白水河床水量并不很大 ,但水体从 74m高的崖巅陡然跌落 ,好似万马奔腾直泻 ,发出轰鸣巨响。云垂烟接、万练倒悬 ,细似珠帘 ,粗若冰柱 ,联贯络绎 ,倾入犀牛潭中 ,掀起轩然大波 ,浪花四溅 ,在阳光照…  相似文献   

10.
珠琳地区岩溶水分布规律及找水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珠琳地区岩溶水的分布规律,认为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和持续上升、弱透水层的存在是造成自分水岭至排泄区岩溶水的富水性由弱到强及岩溶发育均匀程度由高到低,地下水埋深呈阶梯状降低的主要因素。总结提出了高原斜坡地带岩溶石山区找水要在古溶蚀台面上接近分水岭的地段、溶蚀洼地的扬起端寻找表层带岩溶水,以及悬托的弱透水层之上寻找滞水型岩溶水;不宜在强迳流区、负地形最低部位布井。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应用"印模与残厚组合法"恢复岩溶古地貌,在4种二级地貌类型(岩溶高地、岩溶陡坡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划分的基础上,将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进一步划分为峰丛洼地、丘峰谷地、溶丘洼地、峰丛垄脊沟谷、峰丘洼地、丘丛垄脊沟谷、岩溶谷地、溶丘平原等8种三级地貌类型。并在垂向岩溶分带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古岩溶地貌条件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机制。研究认为:岩溶高地为区域补给区,发育溶蚀裂缝和溶洞系统;岩溶陡坡地为补给-径流区,以高角度溶蚀裂缝为主;岩溶缓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发育暗河管道系统;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岩溶缝洞充填程度高。  相似文献   

12.
选择漓江流域及其典型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综合分析和地面路线验证调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漓江流域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分析岩溶区内典型小流域——寨底小流域侵蚀影响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水土流失以中度和轻度等级为主,约占流域面积的29.9%;流域内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水土流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岩溶区以中度、极强烈和轻度等级水土流失为主,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岩溶面积的53%;非岩溶区中度和轻度等级水土流失分别占非岩溶区面积的12.4%和10.4%。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因子对岩溶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比例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四种影响因子中的高程(300,500] m,坡度[15°,25°]、植被覆盖度≤20%、土地利用为工矿用地等对岩溶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是寨底岩溶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广西桂林岩溶发育地区"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经地质考察:桂林漓江边的象鼻山是由古生代(距今3.6亿年前)沉积石灰岩层组成。山体海拔高程为220m,高出水面约55m。象鼻山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山的东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大洞,洞高12m、  相似文献   

14.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主流上唯一的大型瀑布。其上游河身宽300米,年均流量每秒1000立方米,在瀑布上方500米内,河身被压缩得只有30米的宽度,冲下深20多米的河槽中,于是升腾起五六十米高的灰黄色水雾,发出震天的吼声。构成河床的三叠系灰红色砂岩,由于节理构造发育,平面上已被砌成棋盘状四方块。加上水平的层理,在这种立方体似的砂岩堆砌地层中,瀑布后退速度每年可达1.4~1.7米。在壶口瀑布主瀑的两侧,还有两个副瀑。旧版人民币50元的壶口瀑布风景区画,即西岸副瀑的写实,  相似文献   

15.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储层特征及古岩溶发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发育,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本次利用岩石化学分析、岩芯钻井、地震测井及成像测井资料,对岩溶储层发育规律及岩溶缝洞发育模式进行研究。认为:鹰一段和鹰二段发育质纯厚层灰岩地层,属强岩溶层组,溶蚀孔,溶蚀裂缝及溶洞均发育,后期古岩溶作用是该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垂向岩溶缝洞系统主要发育在鹰山组顶面以下0~50 m及80~180 m范围。同时,溶洞在该区发育,洞穴型岩溶是该区优质岩溶储层,钻井过程常伴有放空、水漏失现象。结合古地貌特征,建立了ZG18~ZG22井区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模式,为岩溶储层预测及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主要分为侵蚀面岩溶和深部岩溶。侵蚀面岩溶在垂向上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5个带:风化壳(地表岩溶)、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化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在地质历史上主要发育了3期。深部岩溶对本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发育了3期。塔中16-24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岩性、沉积相、构造、温度和古水系对古岩溶的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古岩溶特征和岩溶旋回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近百口全取芯钻井岩芯的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渝东及相邻川东地区的上石炭统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古岩溶作用产物。文中简要介绍了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的主要识别标志和岩溶角砾岩的结构-成分分类方案,重点对岩溶相、岩溶地貌分区和微地貌单元、岩溶液田和溶蚀段划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渝东黄龙组岩溶相、古岩溶地貌和岩溶旋田与古岩溶储层特征和分布关系的综合模式,指出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分区中的坡地与残丘微地貌单元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部位,发育于C2h2白云岩段中的上部溶蚀段和下部溶蚀段为最有利古岩溶储层发育的层位。  相似文献   

18.
油气田古岩溶与深岩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项目来源: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专题 起止时间: 1996年—2000年 项目负责人:夏日元 主要完成人:夏日元唐健生罗伟权邓自强关碧珠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古岩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而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深岩溶则为不受地表侵蚀基准面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深埋藏岩溶作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等深埋藏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埋藏深度大于2000~3000m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产古岩溶储集层。由于储集空间主要为岩溶孔洞、裂缝等,非均质性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加之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古岩溶作用,又经历了长期逐渐被埋藏过程中深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从1996年起,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96—110)”特设立了油气田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深岩溶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采用古水文地质综合方法、溶蚀作用地球化学物理和数学模拟、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岩溶储层介质结构定量评价和预测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和深岩溶的形成条件、影响控制因素和发育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岩溶作用的机制、发育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识别出多种多样的古岩溶成因类型: (1)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包括早期“层状岩溶”、中期“膏溶”和晚期“断裂系统岩溶”三个发育演化阶段。“膏溶”作用起关键作用,古岩溶地貌形态对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深岩溶包括压释水岩溶和热水岩溶两种类型。压释水岩溶是指在压力差驱动下,上覆煤系地层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酸性水,通过渗流窗口侵入古风化壳产生对流循环而形成的岩溶。具有“水平渗流”、“侧向渗流—对流循环”、“纵向对流循环”三种发育模式,与烃类运移、聚集的关系为:早期为烃类改善运移通道,中期改造贮存空间,晚期对储集体形成封闭; (3)热水岩溶为奥陶系古风化壳深埋藏后,受燕山运动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增高,呈承压状态向上运移的具有溶蚀能力的深循环热水对可溶岩所产生的溶蚀作用。热水岩溶主要经历了深循环对流热水形成、溶蚀与白云岩化作用两大阶段,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 (4)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①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裸露古岩溶;②印支—燕山早期裸露和浅埋藏古岩溶:③燕山晚期—喜山期埋藏深岩溶。通过研究,建立了向斜翼部侵蚀洼地排泄型、向斜轴部山间洼地排泄型、山前浅埋藏断陷盆地型等三种古岩溶发育模式,以及倾斜垒式断块压释水作用、深埋褶断凸起构造压释水作用、深大断裂带高位掀斜断块热水作用等三种深岩溶发育模式。 (5)建立了各类古岩溶和深岩溶发育演化模式,提出了岩溶型油气储层定量评价和预测的模拟勘探技术,预测了三处有利勘探块区,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张瑞成  田级生 《中国岩溶》1989,8(3):213-221
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过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气候环境对河北古岩溶发育起到控制作用。喜山期早第三纪河北南部显示了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根据古地磁测得的磁矢量值推算河北邢台内邱一带古纬度值为20.6°,要比现今纬度靠南16°左右。早第三纪是河北古岩溶发育形成的主要时期,该期形成的数层溶洞分布于太行山,燕山区和河北平原几千米深的古潜山。河北存在古岩溶而且发育的还很强烈,因此,不能用现代气候去否认北方曾有过古岩溶的事实,也不能把古岩溶与现代岩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综合物探技术探测平果铝厂赤泥堆场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预测和评价赤泥堆场建成后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利用等偏移地震反射法、高密度电法为主,自然电场法为辅的综合物探技术来探查堆场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管道的分布状况。经上述3种物探技术综合探测,确定出堆场各处覆盖层的厚度,确认了5个断层破碎带及其走向,圈定了14个物探异常区,并初步探明了岩溶管道的分布和地下水的流向。同时综合物探技术与钻探成果揭示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的特点是以浅部垂直型为主,浅层岩溶的发育深度大约在地表下0~10 m,深部岩溶也有少量发育,其发育深度约在地面下40~50 m,超过此深度后岩溶发育变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