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时,我国前兆台网在网运行的七十多套钻孔体应变仪中,除个别仪器雷击或探头损坏外,其余运转基本正常,几乎全部记录到了此次地震。其中位于震中方圆1000km范围内的共有12套仪器,均为“十五”新上的TJ系列应变仪,包括了四川、甘肃、陕西3个受灾最严重省份的全部体应变仪,以及宁夏、云南、山西的部分仪器,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自1983年陆续安装钻孔体应变仪以来,尤其是“十五”计划以来,已开始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可信的观测资料。本文仅就部分钻孔体应变资料的地震短临异常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河北涉县台钻孔体应变仪于2013年9月被雷击坏,2014年重新钻孔,2015年1月新装钻孔体应变仪,同年4月正式运行。本文对涉县地震台新装体应变仪在安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讨论。同时对仪器运行后的资料质量进行分析,表明涉县台体应变运行较好,安装较为成功,其方法可为其他新装台站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处于同一地点的体积式应变仪与弦频式钻孔应变仪测值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徐州台安装在同一个山洞、不同钻孔内的体积式应变仪和弦频式钻孔应变仪的实测值进行了相关分折。结果表明,二者相关性很好,与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对造成两者比例因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前15分钟,设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贝尼奥夫式应变仪曾记录到周期长达300—600秒钟的波动性前兆信息。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又用倾斜仪、地下水位计、应变仪、应力仪、长周期地震仪等记录到不少短临前兆。它们往往具有波动性质:记录曲线不完全是单向变化,而是有往返变化。各观测点收到信息的时间有一先后顺序,即有一传播过程,传播速度似乎比通常的地震波速度为慢。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洞室形变测量仪器网络化的发展及中国地震局“十五”前兆仪器总体设计的要求,高精度、智能化、网络化的应变仪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洞室定点高精度地应变仪网络化的实现过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利用不同倾斜仪和应变仪检测地球自由振荡的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方杰  张燕 《中国地震》2018,34(1):133-140
中国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布设有垂直摆倾斜仪、钻孔倾斜仪、洞体应变仪、分量式钻孔应变仪与体应变仪等地形变观测仪器。这些观测仪器均记录到了2011年日本M_W9.0大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本文分别利用单台数据和多台数据叠积,检测到_0S_3~_0S_(30)全部的球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和_0T_3~_0T_(20)全部的环型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及部分谐频振型。此外,通过对这些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了它们对不同自由振荡类型、不同频段的振型检测能力。分析发现垂直摆倾斜仪对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结果最佳,且由于在低频段有较高的噪声干扰,钻孔倾斜仪无法检测到低阶的球型自由振荡。对于环型自由振荡的检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检测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熟地震台同场地观测的洞体应变仪、体应变仪、水管倾斜仪、垂直摆倾斜仪记录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检测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其中检测到47个球型基频振型(0S30S49)、15个环型基频振型(0T5—0T25)以及部分球型谐频振型,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理论频率值基本符合,表明检测结果较好。对比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检测球型振荡振型能力最强,垂直摆倾斜仪检测环型振荡振型能力最强;体应变仪可检测到清晰的环型基频振型,且信噪比较高;倾斜仪对自由振荡信号的检测能力优于应变仪。  相似文献   

9.
利用湖州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水管倾斜仪、伸缩仪和体应变仪等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获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_0S_5~_0S_(5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数据;比对PREM模型的理论计算周期,其相对偏差均小于1.2‰,且体应变观测的相对偏差最小;伸缩仪和体应变仪能清晰地检测到与地壳深部结构密切关系的_0S_2、_0S_3和_0S_4低阶振型。  相似文献   

10.
赵楠  江沛春  李罡风 《华南地震》2010,30(3):105-110
介绍了六安地震台TJ-Ⅱ体应变仪安装井的地质构造特点与井孔岩芯物理特性,以及TJ-Ⅱ体应变仪在六安地震台的运行情况。通过对六安台TJ-Ⅱ一年多来观测资料映震效应与区域前兆异常分析,初步分析了区域地下形变对大别山区未来中强地震预测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池顺良 《地震学报》1993,15(2):224-231
对在华北地区的8个 YRY-2型钻孔应变仪试验点观测结果的分析指出:浅孔(21-25m)安装的钻孔应变仪能真实反映地壳应变活动.在地震和潮汐频段,仪器提供的记录可供定量分析提取有关信息.对日波以上长周期频段信息的使用,要考虑仪器零漂的影响.仪器要在更大范围推广使用,须提高安装成功率并加强雷击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月以来,在日本神户地区六甲-高雄台用一台激光应变仪进行地壳应变连续观测。该台位于六甲山区,其地质特征是具有许多破碎的花岗岩。激光应变仪安装在离地面240m的一条连通穿过六甲山区的两个主要汽车隧道的支隧道内。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弹性理论模型,四个分量的观测值 S1、S2、S3、S4之间存在“自洽方程”:S1+S3=S2+S4。“十五”期间新建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中已有一批台站,无论是几天的短期数据,还是6年以上的长期数据,两组面应变相关系数 k 值都超过了0.99。k 值不受降雨、河湖水位、机井抽水等外界干扰影响,具有稳定性。但姑咱台和昭通台,分别在汶川8.0级、鲁甸6.5级和康定6.3级地震前,观测到了 k 值发生明显变化即数据自洽性遭到破坏的现象。导出自洽方程的条件是安装应变仪钻孔附近岩石完整及应力源与观测点间介质的连续性要求,由此,作者认为,姑咱台和昭通台面应变相关系数发生变化可能由于台站附近发生的大地震的地震成核过程中震源区地层介质连续性逐渐受到破坏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最新研制的FZY-1型多分量式钻孔应变仪的探头的设计,所采用的电路,仪器参数的检测方法及该仪器的安装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承担的“电容式钻孔应变仪”系局重点仪器研制项目,已于1985年12月29日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经鉴定认为,独立自行研制的“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已达到同类型仪器的国际先进水平。该仪器具有下述特点: 1.由于采用先进的比率测量技术,故动态范围大,可由10~(-10)至10~(03)量级,非线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河南省地震局地震科研室研制的弦频式钻孔应变仪已成功地记录到地球日固体潮变化。该仪器型号为 ZX-79型弦频钻孔应变仪。该仪器核心采用弦—频传感器,将带有该种传感器的一套探头即4个传感器用遥测控制的办法安装在直径130mm 的钻孔中。为了克服大气压力和水位变化对探头的直接影响,该  相似文献   

17.
大地震造成的地面运动可能在远场触发微震。通过对比检视胶东半岛地区应变仪和强震仪记录,估算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S 6.0地震在该区造成的动态应力变化,从而认为其后在乳山海域发生的ML2.9地震可能是受到此次泸县MS 6.0地震触发的一次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三种体积式应变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恺之  刘瑞民 《内陆地震》1993,7(2):151-157
第一次对外报导了中国的三种体积式应变仪的进展情况。第一种为Sacks——Evertson型钻孔应变仪,文中介绍了中国制造的这种仪器的参数和工作特性,举出了几个震前异常的例子;第二种为“液压型”体积式应变仪。它由一只小型液压差传感器取代了原Sachs仪器中的核心元件:位移传感器、波纹管和小孔滤波装置改装而成。这种改进一方面使仪器的长度缩短,便于制作、运输和下井安装,另一方面提高了仪器的高频特性和抗震、抗过载的能力;第三种为刚研制成功的全固体化动态应变计,利用大型PZT压电陶瓷嵌入不锈钢筒中,能获得足够高的动态应变灵敏度和较宽的频带,能在较深的钻孔中工作,使用灵活,对短临前兆的观测及同震应变阶跃、应变地震波、地脉动等现象的观测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期研究发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时间偏移”现象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频率偏移”现象,并对“震前扰动”与“台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不同意《地震前兆还是其它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将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台风并完全排除其与地...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地震地形变观测系统的组成及地形变观测技术的发展,指出不同观测技术的时空特点,光纤和长基线应变仪等新技术的优点以及不同地形变观测技术进行联合观测的可行性和方法优势。通过对日本岐阜县安装的1500 m臂长应变仪与GNSS地球观测网(GEONET)中的连续观测站获取的应变进行比对的实例分析,得出从连续观测站获取的水平应变去趋势后与应变仪得到的连续应变结果基本一致,地震会引起应变异常,应变仪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敏感。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发展优势观测技术,进行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融合、提高监测密度,增强时空分辨率,提升地震前兆特征识别能力,更好地为科学防震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