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省际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群组前沿的角度出发,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三大群组,在不同的技术前沿面下利用SBM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将水资源绿色效率“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区域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的特征。② 没有一个地区独立于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之外,网络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个体特征表明,东部地区以溢出效应为主,处于“引领者”地位,而西部地区以接收其他地区的溢出关系为主,在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③ 块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天津等10个地区为“净溢出”板块;青海、新疆等8个地区为“净受益”板块;河北、重庆等6个地区为“双向溢出”板块;河南、陕西等7个地区为“经纪人”板块。研究结果为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及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均衡性及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地理学报》2018,73(11):2198-2209
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分布状态及格局演变特征,有利于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差异机理,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基于“自然—经济—社会”(Nature-Economy-Society, N-E-S)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目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2003-2015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均衡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在研究期内(2003-2015年)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逐渐缩小后又逐渐扩大的动态演变特征;由三大区域的Theil指数均值可知,西部地区空间非均衡程度最大(0.1174),东部次之(0.0365),中部最小(0.0223)。② 从重心移动轨迹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重心位于河南境内,历经了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移动的过程,重心移动的方向表明位于该方向上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有所提升。③ 从标准差椭圆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分布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GWR模型的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驱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才志  马奇飞  赵良仕 《地理学报》2020,75(5):1022-1035
遵循“以人文本”的绿色发展理念,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综合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科技四大因素共19个指标,测度2000—2016年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并对其驱动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各因素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存在着空间差异,且随着时间而变化;总体来看,产业结构、工农业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和科技转化率等因素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人均水资源量、人口规模和污染物排放等因素的增加则限制了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就其空间差异而言,水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因素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而产业结构、用水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程度东部大于西部。研究结果对于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各地区发展的水资源政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英启  程钰  王晶晶 《地理研究》2023,42(3):878-894
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2003—2018年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分解法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与演变过程,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呈先加速上升后缓慢波动上升的增长态势,从2003年的0.164上升至2018年的0.394,年均增长率为6.02%,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四大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内部差异是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碳排放效率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各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再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的差异特征。(3)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四大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呈现异质性。研究从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快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地级市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①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研究期限内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由“高效率小差距”向“低效率大差距”演进,说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不断凸显。②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贡献,科学技术尚未发挥重要驱动作用。③ 研究期限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相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显著。④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性显著,高效率地区的东西分布、南北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突出,集中表现在以城市群为载体呈集群式发展。最后采用Tobit回归模型具体分析了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调控与市场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及上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强度与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绿色发展旨在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改善,是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包容性绿色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综合测度了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刻画了时空格局特征,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了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00—2017年包容性绿色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演变,综合效率的提升由规模效应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② 包容性绿色效率空间格局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不均衡演进,高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向东一侧,低值区以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为主,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形成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高水平集聚区,规模效率的高水平区呈“H”型分布特征。③ 包容性绿色效率的同类型地区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热点区呈向东北移动的趋势且逐渐稳定于长三角地区,次热点以京津、珠三角地区为主,西北、西南和东北基本为冷点区。④ 包容性绿色综合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政府行政能力、财政分权、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及市场化对包容性绿色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行政能力、财政分权、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具有一定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2005—2020年黄河流域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绿色专利数据表征绿色创新水平,利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揭示绿色创新的时空演化格局,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分解各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绿色创新均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2)绿色创新的标准差椭圆呈现“东北—西南”向分布格局,各参数基本稳定,重心呈现“先东后西”的移动特征。(3)绿色创新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4)科技投入对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科技投入对黄河上游绿色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强,产业结构高级化可以显著促进黄河中游绿色创新的发展,社会文化对黄河下游绿色创新存在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周亮  车磊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19,74(10):2027-2044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耦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定量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由0.475增加到0.523,总体提高了10%,时序上呈现“W”型波动增加的阶段性演变特征。②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规律,不同类型城市群具有“国家级>区域性>地方性”倒金字塔式集群增长特征,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稳定等级规模结构。③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效率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则负向溢出影响,“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较为凸显,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时空惯性。④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人文社会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本底要素,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城市气温呈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任梅  王小敏  刘雷  孙方  张文新 《地理科学》2019,39(7):1119-1128
基于2003~2016年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结合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空间演变特征,识别环境规制低效运行城市,探究环境规制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规制效率上升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注重末端治理,环境规制效率下降趋势明显;珠三角城市群注重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环境规制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内部差异明显,珠三角城市群最为突出,长三角城市群环境规制下降型城市占比高达38.64%,集中分布在安徽、江苏交界处。珠三角城市群是高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是低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SBM-DEA模型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辽中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113个城市效率的空间差异,然后用Malmquist 指数揭示了城市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动态变化,并对其做了绝对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7大城市密集区的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只有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和东莞市5个。各城市密集区中珠三角城市密集区效率最高,其次为京津冀城市密集区,其它依次为海峡西岸、北部湾、长三角、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区。(2)7大城市密集区都存在投入要素冗余与产出不足。其中,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产出率较低,使用方式比较粗放;相对而言,人力和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使用方式比较集约。各城市密集区投入冗余状况比较相近,而产出不足方面则差异较大。各城市密集区在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公众收益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2003-2014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的TFP整体上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城市效率TFP提高的贡献更大。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尤其应重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4)辽中南、长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城市密集区同时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除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密集区外,其他城市密集区城市效率TFP差异会逐步自动消失。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了1997-2011 年中国31 个省市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基于经济—空间距离函数的空间权重矩阵,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利用绝对β趋同模型验证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趋势存在绝对β趋同,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达到1/2 趋同程度的时间分别约为52.6 和5.6 年;运用空间Durbin 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 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分别为0.278 和0.507,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 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中国各省市的教育经费、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用水比重因素正向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外商直接投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用水量、降水总量因素负向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4)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情况下中国各省市的劳均GDP因素较大正向显著影响,而交通基础设施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因素变为不显著影响;(5)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对中国水资源真实利用情况出现偏差估计及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考虑环境因素到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water footprint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and with the help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considering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unde- sirable output,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11. The spatial weighting matrix based on economy-spatial distance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to discus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ith the help of absolute/3-convergence model,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re exists/%convergence in 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nsidering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undesirable output, it takes about 52.6 and 5.6 years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the extent of half of convergence. By mean of the spatial Durbin econometric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the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With considering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undesir- able output, there is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 in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 efficiency in China. 2) Under the two cases, th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coefficients (p) are 0.278 and 0.507 respectively, at 1% significance level. There exis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provin- ci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3) With considering the undesirable output, these factors of the education funds,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and agri- 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proportion have positive impacts. These facto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industry value-added water consumption per ten thousand yuan, per capita water consumption, and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have negative impacts. 4)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undesirable output, the factor of GDP per laborer has a greater positive significant influ- ence on the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However the facts of industry value-added water consumption in ten thousand yua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ave no sig- nificant influence. 5) Regardless of undesirable output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esent real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will be distorted and policy-making will be misled. The water efficiency measure consider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gray water footprint) is more reasonable.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评价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地区差异,对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水足迹作为投入指标纳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并依据2009—2018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间,我国水足迹总量及其年增长率均有较大的波动,我国各省份的水足迹总量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2)东部、中部、西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区域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水资源禀赋、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均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探寻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To resolve conflicts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nabl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and achieve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green development(GD)is gradually becoming a major strate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ideal of building a"beautiful China",alongsid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of GD,we first used the Slacks Based Model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SBM-Undesirable),the Theil index,and the spatial Markov chain to measure the spatial patterns,regional differences,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UGDE)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5.Second,by coupling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the mechanism influencing UGDE was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1)from 2005 to 2015,the UGDE increased from 0.475 to 0.523,i.e.,an overall increase of 10%.In terms of temporal variation,there was a staged increase,with its evolution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W-shaped"pattern.(2)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UGDE followed a pattern of eastern>central>western.For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e UGDE had inverted pyramid cluste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that followed a pattern of"national level>regional level>local level",forming a stable hierarchical scale structure of"super cities>mega cities>big cities>medium cities>small cities".(3)UGDE in China has developed with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High-efficiency type cities have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while low-efficiency cities have negative effects.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evolution processes have a path dependence,and a spatial club convergence phenomenon exists,in which areas with high UGDE are concentrated and drive low UGDE elsewhere.(4)Under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the degree of human and social influence on UGD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atural background.The economic strength,industrial structure,openness,and climate conditions of China have positively promoted UGDE.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俱乐部趋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新常态下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中国大陆1997-2015年省际旅游发展相关数据,综合修正的DEA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脉冲响应模型,以及俱乐部趋同理论,在对省际旅游效率进行定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及机理。主要结论为:1997-2015年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演化具有显著的地带特征: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程度较高;各项旅游效率水平转移在地理空间上往往受到邻域地区旅游效率的影响。考虑空间因素后,各项旅游效率的空间转移更加活跃,但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各项效率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尤其是规模效率;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俱乐部趋同效应,中国大陆省际旅游发展效率存在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象。省际旅游效率的俱乐部趋同客观上使得旅游发展维持着一种“稳定”状态,不利于旅游效率的提升,未来的旅游合作必须进一步突破地理区位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绿色生产效率评价是评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可行性的重要途径。基于“人地协调”理念和“过程+格局”思维,建立了衡量绿色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近10年的绿色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结合ArcGIS、Geoda软件,对中国2005-2014绿色生产效率差异以及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14年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呈现从“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②2005-2014年中国四大地区绿色生产效率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③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率三级阶梯空间格局特征;④中国各省(市、区)绿色生产效率值与相邻地区存在相似性,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⑤经济发展基础和差别化的资源环境区域政策是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