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7,(2)
<正>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她被称作"亚洲第一湿地",据说这个湿地是中国最美的河谷湿地,清澈的根河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岸边矮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湿地上花草摇曳,山间白桦林连绵成片。这里便是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额尔古纳湿地原名根河湿地,2009年之后更名为额尔古纳湿地。湿地位于额尔古纳市郊,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被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10)
<正>华北第三大洼淀——永年洼,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型湿地,被誉为"冀南明珠"。这里长年积水,碧荷连天,百鸟飞翔,芦苇丛生,有"北国小江南"和"第二白洋淀"之城。近日,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组成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考察组,对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进行了验收考察。最终,该公园通过了验收考核,待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后,将正式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3.
正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有着"亚洲水塔"的美誉,这里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目前,西藏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0处,国家级、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共有各类湿地650万余公顷,居中国各省(区)第二位,其中玛旁雍错、麦地卡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近日,西藏自治区又新增了一处国家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7,(2)
<正>千古绝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初是形容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美景,但是在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也有这样壮观的景色。这里有一万多亩的湖泊,有茫茫的原始森林,有宽阔的滩涂湿地,还有大片的亚热带丛林,再加上嬉戏的各种鸟儿,美景之外更给深冬添了一份热闹。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南方湿地珍稀水禽人工繁殖的国家级基地,更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8,(4)
正2018年4月,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消息公布,海南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凭借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定位——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海南已经成为发展活力十足的一方热土。对于1988年建省的海南,在"三十而立"之年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在摩拳擦掌进军海南之前,你需要先做点功课,了解一下这里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海南的大好机遇。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2)
<正>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各种宣传活动,来推广湿地保护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到2017年的2月2日,已经是第21个世界湿地日了。这一天,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妨重温一下关于湿地的知识,一起呼喊一声"爱护湿地"的口号,一起聊聊关于湿地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5,(2):77
<正>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1999年12月,有106个缔约国。中国于199年1月3日批准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31日递交加入书,1992年7月31日对中国生效。为纪念这一重要国际公约的签署,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8,(1)
正国土资源部近期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资格名单。其中,海南石碌铁矿矿山公园位列其中。石碌铁矿位于海南昌江石碌镇南约3公里的金牛岭山麓,矿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铁矿储量约3亿吨。这里是我国铁矿石的重要基地之一,被称为"海南矿业界的老大"。海南石碌铁矿矿体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起石碌岭,东至红山头,呈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条形。主体矿分布在石碌镇正南一公里一带,以北一主矿体  相似文献   

9.
《地球》2020,(7)
正在我国江苏中部沿海,有一片美丽的滨海湿地——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盐城珍禽保护区。盐城珍禽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1月,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4月,被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1999年11月,被纳入"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2002年1月,成为"国际重要湿地";2019年7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臧敬  焦翠兰 《地球》2012,(4):132-13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在2012年"世界湿地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30年来,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虽然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湿地大幅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有面积占  相似文献   

11.
袁立明 《地球》2011,(1):80-83
“扎龙湿地这么有名,完全是因为2000年的那场大火。”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的李永晨老者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他说,那场大火烧了好几天,10万倾湿地化为碳十,丹顶鹤等飞禽也失去了栖息的场所。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成片的湿地,比现在还火,经常能看到成群的丹顶鹤飞舞。”  相似文献   

12.
正草长莺飞,春意渐浓,而"地球之肾"——湿地,也换上了绿意盎然的春装。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上,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为吉林通化哈泥湿地等8处湿地代表颁发国际重要湿地证书,至此,中国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达57处。在这个最适合踏青的时节,不妨去看看这些湿地,开启一场清新的自然之旅吧!  相似文献   

13.
段雯娟 《地球》2013,(4):44-47
正提到"湿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对它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常常与"绿色的世界"、"鸟的天堂"联系在一起。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为无数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很多珍稀物种在这儿生活和繁殖;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赋予湿地"地球之肾"或"自然之肾"这一美称,并不是因为以上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2)
<正>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采取各种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相似文献   

15.
正"格萨拉",在彝语中是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意思,人们把它诠释为"神仙的居所""人类心灵的家园"。这里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天然园林、高山草甸、湿地、天坑地漏、天然石林、地下溶洞等组合成了一幅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有着"小香格里拉"之称。不久前,经"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专家评审组"评审通过,四川盐边格萨拉地质公园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相似文献   

16.
正盛开的宫粉紫荆花带香飘阵阵、万亩果林湿地风光旖旎、纵横交错的河网鱼跃鸟鸣……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最美的湿地公园,是名副其实的广州城"绿心",保留了珠江三角洲自然河涌生态系统和万亩果园果基鱼塘生态农业,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不久前,2018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活动就在美丽的海珠湿地举办,以城央湿地典范诠释可持续发展城镇未来,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湿地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乌梁素海是我国半荒漠地区具有很高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大型多功能湖泊湿地[1],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内蒙古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途径.乌梁素海的补给水源主要包括含高N,P的农田退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这些退水及废污水的排入使得湿地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本文在收集1986-2004年19年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乌梁素海历史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芦苇面积不断扩大,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增高,水生资源迅速减少等方面,尽管2003年以来"引黄入海"工程的实施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湿地环境恶化的进程,但湿地环境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湖泊科学》2022,34(4)
麦地卡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源头地区,面积435km2 ,平均海拔4900m,属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 是黑颈鹤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栖息地.2005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相似文献   

19.
正"奇石虞姬钟馗画,一奇一美一神,灵璧三宝甲天下。"千年古县灵璧有很多神奇,这里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被誉为汉兴之地;这里是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灵璧石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这里是神话人物钟馗的故里,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近日,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安徽灵璧磬云山正式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年际水文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自然水文节律的改变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为探究湿地水文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鄱阳湖洲滩湿地3种典型植被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苔草(Carex cinerascens)下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等土壤活性特征进行连续3年的实验监测,分析年际水位变化对不同植被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水年显著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可利用性(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水解酶活性,表明丰水年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水文条件也能通过影响湿地植被生长改变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对植被下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诸多土壤理化因子中,可溶性有机碳是驱动微生物活性变化最关键的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由植被类型所代表的长期水文累积效应对湿地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活性的调节作用大于单纯的年际水文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