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5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发布会, 相似文献
2.
正湿地是"地球之肾""淡水之源"和"天然物种库",它是迁徙水鸟的优良停歇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地,它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的美称,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固碳减排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近期,向“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活动正在全国火热进行,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是各界建言献策的热点之一。财政政策是政府掌握的一大重要政策工具,若能充分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导作用,将成为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一大助力。 相似文献
7.
8.
9.
正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的效力是二氧化碳的23至25倍。科学家们担心,随着北极冰架逐渐缩减,甲烷气体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释放,这将大幅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甲烷是大气中的重要微量气体,它既能产生温室效应,又能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它是仅次于二氧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土资源部门如何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同时保护资源?我国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就此,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接受了媒体记者的专访。十年成绩记者:10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上取得了哪些成就?徐绍史: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着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难度增大、用地粗放浪费等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 相似文献
11.
地球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地球。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家安全的概念已由传统的国防安全扩大到经济安全,包括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而气候变化则是影响这些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气候与气候变化一直是大气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做的贡献,分析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前瞻性的科学问题,本文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对以上的内容进行梳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总结:(1)气候研究,(2)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4)大气活动中心与西风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5)气候动力学与气候模式的发展,(6)气候变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更新世网纹红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分子化石记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利用GC/MS对江西修水更新世网纹红土的分子化石进行了系统分析, 检测出微量的分子化石包括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一元正脂肪醇、α-正构脂肪酮等. 易遭受后期改造的含氧分子化石(酸、醇)参数在红土剖面中波动的规律性不明显; 相反, 相对较为稳定的正构烷烃具有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变化, 其中, 代表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相对变化的正构烷烃比值C27 /C31以及反映低等菌藻生物与高等植物相对变化的正构烷烃比值C15~21/C22~33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曲线的第4~20阶段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正构烷烃分子化石记录证实了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被认为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更新世网纹红土, 受制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 是我国又一大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15.
气候变化对中国内陆干旱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山区积雪具有极强的影响, 同时雪盖时空变化和融雪径流的波动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本研究选择祁连山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山区积雪流域的典型区域, 分析了自1956~2001年近40余年以来气温、降水、累计降雪变化的状况和特点以及春季融雪径流的波动趋势. 结果表明: 黑河上游山区积雪流域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年平均气温的缓慢上升而年降水基本平稳, 累积降雪量也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年内气温的上升幅度以1~2月份比较强烈而其他月份气温上升幅度较小. 利用基于度-日因子算法的融雪径流模型SRM(Snowmelt Runoff Model)模拟气温上升框架下的融雪径流变化情势结果表明山区积雪流域融雪期在时间上的前移, 同时春季融雪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受径流周期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对西峰和西安红粘土剖面作了磁性地层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风成堆积和东亚古季风的发育至少自6.SMaBP前开始,青藏高原在此时也许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初步重建了磁化率变化反映的晚第三纪东亚夏季风气候的时间序列,6.5~2.5Ma红粘土磁化率值的逐步升高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黄土高原的风尘堆积速率在距今3.2Ma以后显著增大,反映了冰量对东亚冬季风和风尘堆积的影响.中国黄土高原风成红粘土序列记录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变迁可视为青藏高原隆升、太阳辐射与全球尤其是北半球冰量变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和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用分位数回归拟合法分析了过去50年热带气旋对我国及四个区域(华南、华东、东北和内陆地区)的风雨影响趋势.分析表明,在过去50年间,影响我国及各区域的热带气旋频数基本不变,但对全国及东北地区而言高频年份有显著减少.影响的热带气旋在南海西北部及广东和山东半岛一带的活动有显著减少.过去50年热带气旋影响季节特征最主要的变化是内陆地区的影响日数在分布的主峰区有明显变化,影响日数少的年份显著减少.过去50年间,热带气旋所致的大风在全国及各区的平均风速的大值一致减少,但阵风风速的趋势出现分化,且各区也不相同.而热带气旋的降水影响,最大过程降水量和最大1小时降水量虽有变化但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亦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要、科学家、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现行的中国气候区划均是以不同气候要素指标的多年均值为基础的,旨在表征气候状态的区域差异.然而在气候变化速率不断加快的今天,已有的气候区划并不能表达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也不能反映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与环境风险.本文利用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值、波动特征值定量识别气候变化,结合中国地形特点,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完成了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一级区划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将中国气候变化(1961-2010年)划分为5个变化趋势带,即东北-华北暖干趋势带、华东-华中湿暖趋势带、西南-华南干暖趋势带、藏东南-西南湿暖趋势带以及西北-青藏高原暖湿趋势带;二级区划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特征,在一级区划基础上划分为14个波动特征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