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物元模型的城市生态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针对传统评价方法中量化指标丢失信息的情况,提出应用物元模型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利用所建立的模型,以大连城市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用指数超标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建立了评价物元、节域和经典域矩阵,通过计算关联函数确定了评定等级.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3年大连城市生态系统一直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但健康程度并不高,部分指标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分享经济迅速扩展,成为发展热点,而农村电商是分享经济渗透到农村的体现。在分享经济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本文以广东省五华县为案例地,立足于电子商务进驻农村的机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诠释农村电商权力关系网络构建的过程,并探究在农村电商进驻乡村过程中乡村的地方意义是如何被重构,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省域创业生态系统动态协同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项国鹏  高挺 《地理科学》2021,41(7):1178-1186
以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创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单位,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定量评价2010—2017年省域创业生态系统动态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泰尔系数和差异系数法分析了省域间创业生态系统协同水平差异,并划分各省协同类型,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考察了省域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研究期内中国省域创业生态系统协同水平先后经历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再缓慢下降、上升过程,呈现出明显的“W”型演变趋势;② 中国各省域间创业生态系统协同水平差异明显,但差异程度呈下降趋势;③ 省域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三级阶梯递减的时空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高协同水平区域会从东部向中西部演变;④ 省域创业生态系统协同能促进经济增长,且在市场化水平越高的省份中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足迹流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间由供给与消费不均衡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动,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供给服务、淡水供给服务和固碳服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足迹算法和多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中国省区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足迹和省域间的动态流动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人均食物供给服务足迹为1.16 hm2/人,人均淡水供给服务足迹为0.06 hm2/人,人均固碳服务足迹为2.92 hm2/人,但由于人口数量、地区发展和单位能耗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导致了服务足迹在空间上的流动。同时,生态系统服务足迹与各影响因子呈正相关,表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转好的拐点还未出现。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任海  邬建国  彭少麟 《热带地理》2000,20(4):310-316
生态系统健康(学)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生态学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社会组织、自然系统及人类健康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进程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结构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的有活力、恢复力、组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管理选择、外部输入减少、对邻近系统的影响及人类健康影响等8个方面。文中提出了在时间和空间格局上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研究或评价的等级概述,即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包括结构、功能、动态与服务,而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基因、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4个层次,两者通过巢式等级整合。此外,还讨论了生态系统健康与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及生态恢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发展潜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们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农(牧)林结合的人工生态系统。自1978年K.King博士第一次提出“Agroforestry”这一术语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是在对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大量实地考察和观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的发展潜力,总结了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的特点,提出了在发展和推广农林业复  相似文献   

7.
当前分享经济迅速扩展,成为发展热点,而农村电商是分享经济渗透到乡村的体现。在分享经济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广东省五华县为案例地,立足其电子商务进驻乡村的机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诠释农村电商关系网络的构建及其地方意义的重构。研究发现,农村电商进驻农村引发了当地经济形态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在以农村电商为主体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多元主体重塑了对乡村的地方想象,非人类主体"互联网"亦颠覆了乡村的传统地方意义。农村电商活动带来了流动人口"回乡创业"的热情,亦重塑了地方土地使用的意义。"互联网+农村电商"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地方的生产销售方式,重塑地方关系网络,在此基础上亦有利于贫困乡村精准扶贫的实现,重构乡村地方意义。  相似文献   

8.
崔向慧  卢琦  郭浩 《中国沙漠》2017,37(6):1121-1126
标准化是开展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野外观测站网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分析国内外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研究构建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标准体系框架,初步规划出标准体系表;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标准体系的实施建议和发展方向,为指导中国荒漠生态系统长期观测领域的标准制修订计划编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仇方道  佟连军  姜萌 《地理研究》2011,30(2):243-255
在对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易损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弹性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呈正态分布;从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系统适应性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特征;从空间格局看,呈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变化趋势;从发展阶段看,呈现老年期>中年期>幼年期的递变规律;从城市规模看,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递变规律。据此,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高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低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产业生态系统内涵的理解,在分析了区域煤化工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后,认识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产业系统因素和资源、环境及技术、信息等支持系统因素;强调构建产业生态系统的必要性,认为煤化工产业在发展中只有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获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新疆进行实例分析,结合该区域特点,从系统要素、构建层次和系统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煤化工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三峡库区是集农村、山区、移民区为一体的典型生态脆弱区,研究其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库区的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趋势预测”的研究框架,以草堂溪流域为例,利用2012-2017年的Quick Bird高分遥感影像结合自然资源要素与农户行为从空间尺度上人地关系变化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转型及趋势进行解析。研究发现:① 利用100 m间隔范围的缓冲环将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分为高低低、高低高、低高低与低低高4种类型,不同模式分别代表三峡库区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揭示了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趋势。② 库区的农业生态系统正逐步由传统的耕作区域内粗放利用的纯农生计方式,通过坡耕地撂荒、经果林种植等生态恢复方式,向聚落周边300 m范围内种植结构合理化、物种多样化的集约利用方式转型。③ 以农户与坡耕地等系统要素为代表的三峡库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转型。其中坡耕地多由生产功能主导向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转变,农户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聚落系统生态活力逐渐增强,且农业生态系统转型的变化范围基本由高海拔山地区域向河谷平坝区迁移。此外,尽管在数据时限方面存在不足,但研究结果对于库区乡村土地利用、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邬畏  何兴东  周启星 《中国沙漠》2010,30(2):296-302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献的大量阅读,总结了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意义。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氮磷比与固氮共生体及非共生体的生物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土壤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会影响植被动态;土壤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产生影响,尤其是磷限制濒危物种的生产力及丰富度;植物体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可以体现氮和磷两种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及相对有效性,对植被恢复和濒危物种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氮磷比与水生生物的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并且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及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的长江上游植被图为基础数据源,以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特殊生境等5项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借助GIS分析工具,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特点,提出了长江上游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重点分布区.结果表明,长江上游301类生态系统中有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类型83类,其中森林生态系统40类,灌丛生态系统16类,草原生态系统7类,草甸生态系统6类,湿地生态系统10类,荒漠生态系统4类.根据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筛选了秦巴山区、横断山北端-岷山地区、横断山南端地区、川黔渝鄂交界处山地、长江源区、三峡库区6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集中分布区域,这些地区可作为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重点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布局长江上游自然保护区,提高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山西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基于PSR理论模型,从生态系统结构、状态、功能和协调度4方面选取了26项指标,构建了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二级综合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湿地生态系统在健康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095;在亚健康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368;在一般疾病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398;在疾病级别的隶属度综合得分是0.139。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滹沱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属于一般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傅伯杰 《地理研究》2010,29(3):383-396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管理、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与效应等,表现出向着机理深化、多尺度系统监测与模拟、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评价与管理对策等多维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为应对挑战,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生态保护、生态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生态工程,从而对生态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综合分析中国国情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领域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未来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的技术方法与实证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逐渐转型,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相关发展决策与规划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农村家庭联产、乡村企业生产、农民日常生活、农村社区发展等生产、生活行为。本文以“背景分析-机理剖析-水平评价-病症诊断-病因分析-路径谋划”为主线,构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等方法的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技术方法体系,并以黄淮海传统农区一个典型村域为例开展实证应用。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技术方法体系有助于实现村域发展水平评价、问题诊断、成因分析和路径谋划,可为村域发展战略决策及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社会生态系统中社会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山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主要取决于自然植被的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土地利用/覆被的斑块调查数据和农户社会经济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村域尺度上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覆被的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分析方法,分析村域社会生态系统各斑块在从祼地(或人工建筑)到顶级群落演替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揭示两类子系统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梯度上旱龙、芒岗、芒晃三个自然村的动态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平衡指数DEI依次为旱龙(-0.50)芒岗(-0.71)芒晃(-0.75);其中人口压力较小、土地生产力较高的旱龙村,处于最佳的V-SES动态平衡之中;芒岗村的土地生产力较高但人口压力最大,芒晃村的人口压力小但土地生产力最低,均处于V-SES动态平衡的较差状态。研究结果为村域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且对开展更大尺度上的SES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全球变暖深刻地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而森林生态系统的改变必然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明确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情况,并科学合理地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研究人员与政策制定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分别从森林土壤碳循环、植物物候、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基于以上论述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环境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来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趋势,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自然、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构建了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呼和浩特市2000—2008年城市生态系统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呼和浩特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亦在增大,其系统综合评分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中间有较大起伏,呼和浩特城市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构建呼和浩特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研究对象视角梳理轻小型无人机遥感手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无人机在不同生态对象应用的优势和局限:优势主要在于其能够高灵活性、高分辨率地获取各生态对象的数据,为较大规模的生态研究提供了便利。在农田生态系统应用中主要关注农田信息检测、自动化农作等方面,但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单一,缺乏更深层更全面的系统化应用;在森林草地中主要关注植被结构参数提取、生物量反演等,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设备的稳定性避免对数据准确性造成影响;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监测和测绘方面,同时城市方面飞控政策尚待完善;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关注水生动植物监测和潮间带观测等,大规模监测也对设备续航和数据标准化处理提出了要求;动物研究应用中主要关注动物迁徙规律、物种分布等方面,在监测过程中需注意不要对动物栖息造成干扰。总的来说,无人机应用局限主要在于其获取的数据处理尚未标准化,飞控政策尚未成熟和硬件续航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无人机遥感在生态学研究的应用趋势:随着无人机智能化的软硬件发展和云端生态大数据的建立,无人机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将更加智慧化,多源的无人机遥感数据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