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6,(12)
正新型智慧城市是什么样?是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还是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是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或者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10月20日~21日上午,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的以"信息惠民"为核心的"2016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深入探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我们揭开了新型智慧城市的神秘面纱。《地球》记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2.
正2018首届中国智慧社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年初在京召开。大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的支持下,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界杂志社承办,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中城特色小镇规划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信用联合体、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六家单位协办。来自国家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5)
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6年会暨低碳城市与新能源发展论坛5月1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5月18日至19日,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新能源发展委员会联合山东地矿新能源有限公司将在山东济南举办一场智慧盛宴——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6年会暨低碳城市与新能源发展论坛。以"新能源、新城市、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不久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7版)》(以下简称2017版《技术大纲》)。为使各方更好地了解《通知》和2017版《技术大纲》出台背景和重点内容,加快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近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11)
正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发起设立的国际日,也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今年世界城市日"共建城市、共享发展"的主题集中体现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化进程、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愿景和理念。共建为了共享,共享需要共建。推进城市的共建共享,必须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法,以共享引领共建、以共建推动共享,健全完善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人人参与城市建设的权利,提供人人尽力的机会,让人人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城市的共建,必须大力弘扬多元化、合作性的城市建设理念。积极发挥政府、公民、企  相似文献   

6.
段雯娟 《地球》2015,(4):31-35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要解决"城中看海"的问题,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1月15日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6,(3)
正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中国城市实现未来发展蓝图的具体"路线图",很多专家和媒体认为,治愈"城市病"顽疾指日可待。此次出台的《意见》源于去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  相似文献   

8.
蓝颖春 《地球》2016,(4):22-24
正"从前,我们的住房建筑仅仅要求满足‘住’的需求。今天,我们的住房不光要满足‘住’更要满足绿色、节能的需求。"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费和讲排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由香港地质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东南亚城市地质会议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会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地质学家协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资助和香港有关单位的支持。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其中大陆地区代表17人,会议共收到论文70多篇,近50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城市地质问题作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本文概述了这次会议,内容包括会议概况;本届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东南亚是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地震工作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滁州市震灾防御基础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数字赋能防震减灾智慧化管理,滁州市地震局启动智慧防震减灾服务平台建设。本文简要介绍滁州市智慧防震减灾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总体框架、相关创新点及系统功能等内容,阐述通过融合集成地震行业数据,借助各行业数据信息,应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进行可视化表达和辅助决策分析,科学、系统、合理地构建一个集专业数据检索、辅助决策、公众服务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智慧化防震减灾服务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地震地上地下全空间数字化管理,实现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数字化赋能,提高地震数据的综合治理和场景创新应用,显著增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10)
<正>2015年9月底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我从联合国的层面强调一下,城市的话题确实已经是整个国际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话题。联合国环境署也全面介入到城市的研究,无论是从气候变化,还是从资源、能源方面,每一个议题里都有关于城市的话题。在联合国机构中,负责城市的机构其实是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环境署和人居署在整个政策层面做了合作,在城市层面希望让政府能够更多的融入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3)
正"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这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的一句话。在世界各地,城市建设思路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旧城的改造还是新城的规划,很多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巴黎固守千百年的文化传承的同时,把古城和新兴卫星城巧妙的联系起来;伦敦浴火重生,向智能城市飞奔而去;东京则全力建设公共交通,实现"多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成为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存亡的关键。数字城市目前是以电子政务作为主流发展方向,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优化和实用化并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为新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的有力结合,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种结合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数据标准化、数据的可用度、合适的支撑系统和与电子政务的结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3)
正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作为自然生态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在当今的城市建设当中日益得到重视。从最早"依水傍山,逐水而居"孕育出人类文明开始,到工业化"唯物是从"观念下的水环境平衡破坏,再到当下转型发展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以往城市在处理"水—城"关系上走过了一段弯路,而这段弯路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成为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强地震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是我国城市安全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内外城市地震灾害惨痛经验表明,震灾预防能力建设不足的城市往往在强震中毁于一旦。实现我国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城市震灾预防能力建设,切实防控和消除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在深入分析城市地震灾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震灾预防能力建设、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工作、法规及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震灾预防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7,(7)
<正>2017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将于11月7~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其新闻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忠敏、中国智慧能源专家刘建平、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计量科学院副院长房庆、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司徒昊、启迪清洁能源集团常务副总裁李旭光、智慧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秘书杨健等嘉宾出席并讲话,中国智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5)
正近年来,由于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全国各地纷纷加快了城市转型的步伐。"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8.
薄景山    王玉婷    薄涛  陈亚男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3):090-100
城市的安全稳定、美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的美好追求。韧性城市理念的孕育和产生是城市在漫长发展的历史中,逐步产生和形成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全新理念,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当前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成果;追溯了韧性城市理念的起源;全面地总结了不同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关于韧性城市定义和内涵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韧性城市新的定义;总结并归纳了韧性城市的主要特征、评价指标及方法;评述了韧性城市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开展韧性城乡建设的建议。本文的工作对从事韧性城市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具有参考价值,对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及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2)
正矿业城市是一个古今中外都有的概念,我国古代的矿业城镇。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后来中小型矿业城镇遍及全国各地。但这些曾经"因矿而兴"的中国矿业城市,因资源枯竭一度陷入困境,通过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这些资源型城市避免"矿尽城衰"的发展共识。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分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城市工作委  相似文献   

20.
蓝颖春 《地球》2012,(8):52-55
入夏以来,我国频频遭遇城市内涝的窘境。强降雨过后,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城市瞬间变成"水城"。7月21日一场特大暴雨把北京城浇得一个狼狈不堪,人们纷纷谴责城市薄弱的下水道,然而仅仅只是下水道的问题吗?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考虑到?在北京暴雨过后,《地球》记者采访了园林、水利专家杨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