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玲珑金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玲珑金矿位于胶东半岛招-掖成矿带东部,是我国典型的超大型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金主要在中阶段沉淀。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为纯 CO_2型(L_(CO_2) V_(CO_2)>90%)和富 CO_2型(10%≤L_(CO_2) V_(CO_2)≤90%),中阶段为纯 CO_2型、富 CO_2型、富 H_2O 型,晚阶段为水溶液包裹体。从早到晚,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40℃~360℃、220℃~360℃、180℃~260℃和80℃~180℃,盐度分别集中在3.4%~10.4%、3.0%~10.2%、4.0%~14.6%和2.4%~5.0%NaCl eqv;早、中阶段流体盐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中阶段第一世代石英中大量水溶液包裹体和富 CO_2包裹体共生,指示流体强烈沸腾。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的变化记录了成矿流体性质和构造环境的演化。早阶段石英中沿 X 型节理发育面型包裹体群,既记录了石英脉遭受的剪切变形事件,又记录了同构造流体作用。而充填于张性裂隙的黄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组合则表明主成矿期构造环境由压性向张性转化,成矿流体系统减压沸腾、逐步开放,并导致金等成矿物质大量沉淀。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时间,认为玲珑金矿成矿系统发育在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流体压力变化滞后于构造应力场变化,流体成分以低盐度、富 CO_2为特征,应属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系统。  相似文献   

2.
陈衍景  李诺 《岩石学报》2009,25(10):2477-2508
本文总结了中国大陆内部不同构造单元60个浆控高温热液型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矿床包括了常称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爆破角砾岩型、脉型和IOCG型,它们形成并分布于碰撞造山带、断裂一岩浆岩带和活化陆内造山带或克拉通边缘等3类构造环境,围岩蚀变普遍以钾长石化、绿帘石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相对贫水蚀变为主,而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等富水蚀变较弱;成矿流体以高盐度、富CO_2区别于岩浆弧区同类矿床的贫CO_2的NaCl-H_2O型流体,并且富F、富K.分析表明,陆内与岩浆弧背景浆控高温热液矿床围岩蚀变及成矿流体性质的差异缘于其源区物质成分的差别,大陆壳具有较高的K/Na、F/Cl、CO_2/H_2O等比值,而大洋壳则具有极低的K/Na、F/Cl、CO_2/H_2O等比值.  相似文献   

3.
胶东金矿集区因储量和产量巨大,一直是国内外矿床地质学者研究的热点。区内金矿床自西向东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断裂带、栖霞断裂带和牟(平)—乳(山)断裂带内。焦家金矿是位于招(远)—莱(州)断裂带内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焦家主干断裂的破碎蚀变带内。主成矿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表明,焦家金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为H_2O—CO_2±CH_4包裹体、H_2O溶液包裹体和富CO_2单相或两相包裹体。空间紧密的不同包裹体内含碳相体积差异较大,但均一温度近似。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320℃,属高中温热液流体,流体具中低盐度(4%~10%NaCl_(eq))、低密度(0.64~1.10 g/cm~3)的特点。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常见CO_2特征的费米共振双峰,少量可见CH_4特征峰。通过对比焦家及区内不同金矿成矿流体性质,并结合氢氧、碳及锶钕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认为胶东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和石英脉型金矿为古太平洋西向俯冲体制下在壳幔边界处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产物,矿区构造应力场方向转变、含矿流体的沸腾及广泛的水—岩蚀变反应是胶东金矿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4.
阿尔金北缘地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构造控矿解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成矿机制与控矿因素都与韧性剪切带及其演化密切相关的金矿床类型。阿尔金北缘地区不同层次剪切带发育,金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明显,在区域上,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点)的分布;在矿床范围内,韧性剪切带及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韧脆性剪切带既是唯一的赋(含)矿构造,也对矿化带、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压扭性韧性剪切变形特点决定了金矿化类型以蚀变糜棱岩型为主,交代蚀变作用发育。含矿构造裂隙以P型为主,少量D型和R型,个别为R~1型和T型;构造变形所引发的动力分异作用及其形成的动力变质热液是金矿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与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的大平沟金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成矿流体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变质水的特征相吻合。结合糜棱岩磁组构研究,发现磁各向异性度P值与金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构造变形早于金矿化蚀变作用,这种时序关系进一步佐证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即大面积的韧性变形构造动力分异作用形成的含金热液不是就地原位矿化,而是向上迁移并集中到范围比较窄小的韧-脆性或脆性裂隙中才发生金元素富集,最终形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构造带老湾金矿区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淮阳构造带内老湾金矿区构造变形过程中的物质迁移、流体变化及其与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提出老湾金矿是一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在龟山—梅山断裂带的韧性推覆、右行走滑、脆性变形3阶段过程中,金元素随差应力和流体变化存在不同的变化。在韧性变形阶段,水/岩比值相对较低的变质热液作用使金元素发生初步富集;在脆性变形阶段,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水 岩相互作用使金元素富集成矿。因此老湾金矿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一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低水/岩比值)和晚期脆性变形(伴随岩浆活动、高水/岩比值)两阶段金元素富集的成矿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是产于甘孜-理塘金矿带南端的大型金矿床。矿体产于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的构造蚀变带内,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蚀变玄武岩矿石、凝灰岩矿石。由深部至浅部,依次发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蚀变。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他形黄铁矿组合、石英-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毒砂组合和石英-碳酸盐±少量立方体黄铁矿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早阶段热液石英中发育CO_2-H_2O型包裹体(C型)和水溶液包裹体(W型),中、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51~371℃,盐度w(NaCleq)为3.3%~13.7%;中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87~294℃,盐度w(NaCleq)为1.6%~13.9%;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44~224℃,盐度w(NaCleq)介于0.2%~10.6%之间。估算的早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102~343 MPa,推测最大成矿深度为10~11 km。上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中高温、富CO_2的变质热液演化至晚阶段的低温、贫CO_2的大气降水热液;流体温度降低、CO_2逃逸是控制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矿床地质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梭罗沟金矿床可能为断控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造山型金矿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造山型金矿包含三种类型:产于绿岩带的含金石英碳酸盐脉、产于浊积岩中的含金石英脉和产于条带状铁矿(BIF)中的含金石英脉。造山型金矿的形成受板块构造控制,处于压缩或者转换挤压的造山构造环境。造山型金矿中的绿岩带金矿主要受剪切带、转换断层控制,浊积岩型金矿受褶皱和层间走滑断层控制,而赋存于BIF中的金矿则受剪切带和断层所控制。在这些金矿床中发现了4类流体包裹体:H_2O-CO_2型、富CO_2型、气液包裹体和含Na Cl子矿物的包裹体。所有年代的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的成分均为低盐度的水溶液和富CO_2的流体,温度在200~400℃范围内。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流体源自变质流体和岩浆流体。金在成矿流体中的络合物应为Au HS~-或Au H_2S。虽然成矿流体中有丰富的CO_2,但Au在CO_2流体中的溶解度很低,有丰富的CO_2时Au在H_2S中的溶解度增大。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Au的成矿流体是Na Cl-H_2O-CO_2体系的流体,并在成矿过程中发生了相分离,即Na Cl-H_2O-CO_2流体分成两个流体:H_2O-Na Cl和CO_2-H_2O,Au的沉淀是在这种相分离过程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新疆金坝金矿成矿作用的地质和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坝金矿作为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的典型金矿,人们对其构造蚀变特征、成矿流体演化以及成矿热液来源还缺乏深入研究,区内岩浆活动与金坝金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详细分析矿化蚀变特征,使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SEM-CL)分析石英显微结构,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D-O同位素分析对成矿流体和矿质来源进行探讨.区内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普遍发育,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区斜长花岗岩和闪长岩的钻孔样品由矿化中心向外蚀变及矿化逐渐减弱,变化明显.SEM-CL显示石英微结构具有热液石英特征的穿插结构和重结晶结构,表明变形变质作用强烈.热液成矿分为4个阶段:磁铁矿-石英阶段、金-黄铁矿-石英阶段、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金坝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多以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并有CO2-H2O包裹体及碳质流体包裹体.成矿温度主峰为260~280 ℃和380~400 ℃,盐度范围在0.88%~13.72% Nacleqv,流体密度为0.90~0.95 g/cm3.表明成矿流体体系为中高温热液、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流体有从中高温富CO2向低温盐水溶液演化的特点.矿床硫质来源具有深源硫特征.流体包裹体中δDH2O值为-78.0‰~-80.5‰,成矿溶液的δ18OH2O值为1.49‰~5.31‰,表明成矿热液流体由成矿早期的岩浆水向晚期成矿流体的大气降水演化.   相似文献   

9.
胶东邓格庄金矿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床,其空间产出受断裂构造、荆山群变质地层和岩浆活动联合制约。对不同类型蚀变岩和不同阶段金脉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可划分为液相包裹体(Ⅰ)、气相包裹体(Ⅱ)、含液体CO_2包裹体(Ⅲ)和含子矿物包裹体(Ⅳ)四类。从热液蚀变期到主成矿期,包裹体的种类增多,数量增多,主成矿期可见Ⅲ和Ⅳ型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类型包括CO_2-CH_4-H_2O、CO_2-H_2O、CO_2-CO_2和CO_2-CH_4四种,以CO_2为主,H_2O次之,主成矿期出现了少量的CH_4,成矿流体总体属CO_2-H_2O-NaCl体系。成矿流体完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77~361℃,峰值240~280℃;盐度为1.7%~16.3%NaCleqv,密度变化范围为0.65~0.97g/cm~3;表明该矿床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为酸性、弱酸性,且富含CO_2、CH_4等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从热液蚀变期到成矿期各个阶段成矿温度、盐度、密度总体显示降低趋势。邓格庄金矿石英的δD值为-87.6‰~-80.7‰,δ18O_(H_2 O)值为5.87‰~7.49‰;δ13C_(V-PDB)值为-3.6‰~0.7‰,δ18O_(V-SMOW)值为1.3‰~9.1‰;δ34S值的变化范围在8.4‰~10.8‰之间;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少量的大气降水参与了成矿过程。流体包裹体及C-H-O-S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地质特征,表明邓格庄金矿是与白垩系岩浆岩有关的,受断裂构造控制,并以大面积钾长石化为特征标志的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充填作用和混合作用可能是金矿成矿物质大规模沉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剪切带断层泥是中低温热液蚀变的产物。研究表明,断层泥的形成演化与剪切带水-力行为间存在强烈的作用与反馈。断层泥的粒度分布、矿物组成以及孔渗结构受断裂带构造变形和流体作用的控制。同时,由于具有组成和结构上的特性,断层泥可以通过增强岩石各向异性和储存或释放流体而改变断裂带剪切强度和流体压力。以胶东金矿集中区为例,讨论了剪切带构造变形、流体输运-反应与断层泥形成演化的耦合作用,及其对剪切带流变学行为及金矿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夹皮沟成矿带金成矿作用与太古宇变质岩系、幔源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地幔活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及其伴生的次一级断裂构造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而且是矿体就位的有利空间.论述了新立屯-马家店、大朝阳沟地区具有金矿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太古宇变质岩系广泛分布,幔源岩浆、韧性-脆性构造活动强烈;金矿化体(石英脉)受韧性剪切带两侧的次一级断裂控制,伴随金矿化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及闪锌矿化等,金品位与金属硫化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是硅化(-钾长石化).金矿化、围岩蚀变特征与矿带内已知金矿床相似.找矿研究表明,新立屯矿化点深部具有较强烈的主成矿期热液活动,且围岩条件、构造条件适宜金矿成矿作用;马家店矿点、大朝阳沟地区的矿化点同样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因此,夹皮沟成矿带南东部外围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2.
陕川丁家林-太阳坪-董家院金矿带的矿田构造-岩相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丁家林-四川太阳坪-四川董家院北东向金矿带位于后龙门山陆内造山带,构造动力学背景为陆-陆板块碰撞而形成的逆冲推覆造山带,金矿带内发育一系列与陆内造山作用密切有关的北东向递进脆-韧性剪切带。本文以构造-岩相学新方法为指导,在矿田构造-岩相学层次上,通过实测构造-岩相学剖面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该金矿带物质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赋矿地层志留系黄坪组(S1-2hn)区域性岩相学特征整体为陆棚相。黄坪组中部层间流体活动强烈,地壳浅部富Fe-Mg-CO32–型构造流体活动形成了斑点状铁碳酸盐千枚岩相;随构造变形层次加深,强应变带发育构造片岩相和初糜棱岩相,富Si O2型流体排泄的构造分异成岩作用形成了流变状糜棱岩相。强烈的构造成岩作用及造山带流体的大规模排泄形成了糜棱岩相,同位发育密集的流变状糜棱岩相和蚀变菱铁矿铁白云石网脉相。构造流体成岩成矿作用集中于强应变带形成蚀变糜棱岩相,后期脆性蚀变碎裂岩相叠加时,金矿化(体)发育。早期韧性剪切和脆韧性剪切变形并叠加有后期脆性变形构造,富集Au-Cu-Sb-W-Bi等元素组合。本区缺少或未见早三叠世以后形成的岩浆活动。大规模富Fe-Mg碳酸盐型流体及同构造期造山带流体活动与龙门山陆内造山带密切相关,表明丁家林-太阳坪-董家院金矿为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3.
刘晓东  徐海江 《矿物学报》1991,11(4):413-421
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表明茅排金矿形成于中高温、中低压环境。从成矿早期至成矿晚期,成矿温度和压力、成矿流体的盐度、密度、Eh、pH、fo_2以及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等具一定的演化规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属H_2O-NaCl-CO_2(+CH_4)体系,富含CO_2、CH_4等挥发分。成矿晚期成矿流体出现不混溶性,有利于金的富集沉淀。流体包裹体中某些特征参数K~+/Na~+、CO_2/H_2O和含CO_2包裹体的丰度可作为金矿化贫富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
胶东牟平邓格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腑/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邓格庄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_2O-CO_2包裹体、CO_2-H_2O±CH_4包裹体和 H_2O 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 H_2O-CO_2包裹体和次生的 CO_2-H_2O±CH_4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 CO_2-H_3O±CH_4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有时出现不同相比例的包裹体共存现象,而 H_2O 溶液包裹体明显沿愈合裂隙分布;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 H_2O 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_2O-CO_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_(h,TOT),至液相)为254℃至365℃,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CO_2-H_2O±CH_4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_(h,TOT),至液相)为195~317℃,成矿后(第Ⅳ阶段)H_2O 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_(h,TOT);至液相)为156~219℃。成矿的初始流体富 CO_2,主成矿期有 CH_4流体加入,成矿晚期则演化为低温的水溶液流体。水/岩反应及流体不混溶可能是邓格庄金矿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阿尔泰山南缘赛都金矿床的构造-成矿流体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赛都金矿床位于新疆额尔齐斯构造带北西段,矿体受韧性剪切构造带的控制,赋存于玛尔卡库里巨型剪切带内的蚀变糜棱岩带内.构造-成矿流体早期以中高温、富CO2-N2等挥发分为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252.0~408.0℃;中期以CO2-H2O流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203.0~325.8℃,反映了中温热液特征;中晚期演化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盐水溶液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120.0~221.0℃.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变化范围在3.53‰~5.88‰之间;铅同位素组成的206Pb/204Pb变化于18.099 7~18.358 5,207Pb/204Pb变化于15.487 7~15.579 0,208Pb/204Pb变化于38.111 6~38.355 1.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是从深部富集的,在造山作用过程中从深部岩石通过热液萃取获得.主要的金矿化与后碰撞造山的伸展构造环境有关,构造-成矿流体的演化特征与剪切带演化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南天山中段萨恨托亥大山口成矿带内的金矿赋存在浅变质浊积岩系碎屑岩内。本文以该带内2个典型金矿———大山口金矿和萨恨托亥金矿为例,对其成矿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金矿体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产状稳定,矿石类型简单,硫化物种类单一且含量较低。成矿可分为糜棱岩阶段和石英脉阶段,与控矿的韧脆性剪切带的发展演化各阶段相对应。成矿发生于中低温条件下弱酸性向中性环境过渡阶段,成矿流体是以深源流体(含岩浆热液)为主的多源混合热液(构造热液)。成矿作用为构造成岩成矿(韧性剪切带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7.
胶东乳山脉状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中部的乳山金矿(原称金青顶金矿)是目前我国单脉金储量最大的矿床,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乳山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有两种类型:CO_2~H_2O 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钾长石化蚀变岩、黄铁绢英岩和弱蚀变花岗岩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 CO_2-H_2O 包裹体,而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 CO_2-H_2O 包裹体数量逐渐减少,以富水的 CO_2-H_2O 两相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弱蚀变花岗岩、钾长石化岩石和黄铁绢英岩石英中的 CO_2-H_2O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36~377℃;而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324℃。成矿早期流体为富含挥发份(X_(CO_2)高达0.53)、中低盐度(3.33~10.48 wt% NaCl)的流体,到主成矿期逐渐演化为以含较低的 CO_2的富水流体(X_(CO_2)为0.01~0.05) 和水溶液流体,盐度为1.23~12.55Wt% NaCl。金和硫化物(尤其是黄铁矿)紧密共生,说明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形式被搬运,CO_2包裹体的广泛存在则表明其对成矿流体的 pH 变化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水/岩反应、温度下降和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不混溶可能是乳山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丫他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和矿床成因,对热液成矿阶段中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分析以及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丫他金矿床中存在H_2O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CO_2包裹体三类流体包裹体;其中同一阶段同一视域中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在加热中完全均一到H_2O相,以及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到CO_2相,它们的均一温度和形成压力基本一致,说明同时捕获了富CO_2和富H_2O两种流体;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或与大气降水有关的盆地流体;热液成矿阶段流体发生相分离,CO_2-H_2O不混溶作用导致热液中Au的溶解度迅速降低并沉淀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19.
高庄金矿床形成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造山后的板内伸展环境,矿体是二郎坪群中充填于平行造山带走向的脆韧性剪切带中的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矿脉。本次运用"流体包裹体组合"(FIA)方法进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研究表明,高庄金矿含矿石英中包裹体主要有CO_2-H_2O型三相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3种类型,其中,CO_2-H_2O型三相包裹体为主体类型,完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86~349℃,w(Na Cleq)为0.41%~4.14%,估算流体密度为0.788~0.874 g/cm3,成矿压力为130~160 MPa,成矿深度为4.8~5.9 km,成矿流体具有中温,富CO_2、低盐度的特征。在同一视域内可见CO2-H2O型三相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共存,均一方式各异,且均有相近的均一温度,指示存在流体不混溶作用。成矿流体中水的δDH_2O=-83.4‰~-76.3‰,δ18OH_2O=5.8‰~7.1‰,显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热液。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高庄金矿床为形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后,板块内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20.
琼西戈枕剪切带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省醅土外山、抱板、二甲、不磨等金矿床是产于变质碎屑岩中受戈枕剪切带控制的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对这些典型金矿床中的石英和方解石所含流体包裹体的镜下观察,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以及H2O同位素的测试,并结合对成矿地质、构造背景的研究得出:成矿流体具有混合热液特点,δ^18O和δD值分别为-10.4‰--4.7‰和-50‰--87‰;热液成分为Na^ (K^ )-Ca^2 -Cl-(F^-)型;Au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0-250℃;成矿流体的盐度为2.0%-9.2%(NaCl);成矿压力为27-50MPa.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成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受构造演化和构造不同部位的控制,并与其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