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61-2012年山东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山东省35个气象站汛期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法分析了山东省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均生函数建立山东省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试报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961-2012年山东省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均呈减小趋势,但减小趋势不明显,未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1961-2012年山东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为2.2 d,存在3.4 a与准8.0 a周期振荡|暴雨平均强度为67.8 mm·d-1,有2.3 a、3.3 a、6.9 a与准12.0 a的变化周期。1961-2012年山东省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未出现气候突变|山东省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至80年代末期出现年代际减小的变化。山东省汛期多年暴雨平均日数和暴雨强度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鲁南、山东半岛南部和东部地区是山东省汛期暴雨(连续性暴雨)的多发地带及暴雨强度大值区域。对2003-2012年山东汛期暴雨预测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可较好拟合山东省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变化趋势,对山东汛期暴雨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反;汛期开始月份及汛期降水强弱的年际变化明显,汛期结束月份年际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多异常,各月差别不大,偏少异常,各月差别很大;4—8月最易发生降水异常。(2)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暴雨气候事件初发时间有提前趋势,但近51 a暴雨日数总体上无明显增加。(3)年降水量存在3.5 a、18.4 a的主要时间尺度;暴雨日数存在4.6 a、12.1 a主要时间尺度。(4)整个时间域上,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尺度和时期这种对应特征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普宁市近51a后汛期暴雨气候统计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宁1959~2009年后汛期(7~9月)暴雨日数、暴雨过程及影响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1 a普宁后汛期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3 d、暴雨过程为3.9次,最长连续暴雨5d;普宁后汛期暴雨日数资料序列有较弱的递增趋势,并存在19 a左右的较长周期和6 a左右的局部周期振荡;造成普宁后汛期暴雨主要是热带天气系统,占后汛期暴雨影响系统的83.6%,其中热带气旋影响占62.7%,西风带天气系统仅占16.4%;影响普宁后汛期热带气旋出现暴雨的机率为87.0%,每年副高第二次季节性北跳后,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机率增大。造成后汛期日雨量≥150 mm的热带气旋,其登陆地点集中在海丰至电白之间;普宁后汛期暴雨前的单站要素变化主要有3种类型:持续降压型、高温猛降型和低压回升型。  相似文献   

4.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伍红雨  杜尧东  秦鹏 《气象》2011,37(10):1262-1269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和前、后汛期的暴雨日数、强度、贡献率等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近48年来,华南年平均暴雨日数的地理分布总体上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最多中心在广西东兴(14.9d),最少中心在广西隆林(3.2 d)。华南的暴雨72%发生在汛期,其中前汛期占45%,后汛期占27%。华南平均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呈微弱上升趋势,但不明显。年和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平均年和前汛期的暴雨强度有微弱增加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升幅明显,而后汛期暴雨强度有不明显减少趋势。华南年暴雨贡献率增加明显,而前、后汛期暴雨贡献率增加并不明显。小波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华南年、前、后汛期暴雨日数具有2~3 a和3~4 a准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21年广西东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东兴近61a不同等级的暴雨日数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兴暴雨总日数及不同等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近61a东兴暴雨总日数存在2~4a、6~9a的准周期振荡。暴雨总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为最多,20世纪60年代为最少;全年各个季节和月份均有暴雨发生,主要发生在5—9月,暴雨总日数年内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后汛期暴雨明显多于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夏季,最长过程持续时间为8 d。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7.
《贵州气象》2012,36(3)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汉中市1951~1998 年逐日降水资料, 计算汛期(6~9 月)暴雨日数、相当暴雨日数及旱涝级别与汛期总降水量的关系, 得出: 汛期暴雨量对汛期降水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讲, 汛期旱涝预测主要是汛期暴雨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海丰县暴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海丰县1961~2007年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海丰县年平均暴雨日为13.5d,属于暴雨多发区,暴雨日平均强度为92.4mm/d,暴雨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9%,全年各月都可能有暴雨出现。年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的年份达到23d(1997、2003年),最少的只有6d(1983年)。年暴雨日数以约0.06d/年的速度增多,其中1993~2007年的暴雨日数的趋势变化率达0.1714d/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年平均暴雨日数达16.3d/年,但突变并不显著。年、汛期、前汛期、后汛期和非汛期的暴雨日数与同期降水量有着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都〉0.85。暴雨、大暴雨和连续性暴雨都以5月下旬~6月中旬最为集中,因此“龙舟水”期间海丰县降水最激烈,是最应警惕的时段;近10年来不仅暴雨日数增多明显,极端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10.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7,(辽宁省汛)
利用1960—2014年辽宁省54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近55 a辽宁省汛期(6—9月)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省暴雨集中出现在汛期(6—9月),其中尤以7—8月暴雨出现最多,7—8月暴雨总量占年暴雨总量的72%。近55 a辽宁省汛期暴雨日数呈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减少的分布,暴雨强度则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减小;辽宁省汛期持续性暴雨主要为连续2 d的暴雨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不同区域差异较大。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平均暴雨日数、暴雨强度和暴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序列主要变化周期均为12 a,在20世纪90年代二者还存在显著的2 a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1.
对1959—2000年广西汛期(4~9月)暴雨的年、月分布和广西汛期暴雨天气过程的季节分布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得到了广西汛期暴雨的若干重要特征,对广西汛期划分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谢小敏  王明洁  胡娟 《广东气象》2010,32(3):9-11,16
对1978~2008年深圳市前汛期西风带大暴雨期间的500、850 hPa和地面环流形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深圳市前汛期大暴雨过程多由西风带系统引起,占总数的77%。4~6月均可出现大暴雨,6月份最多,4月份次多,5月份最少。深圳前汛期西风带系统大暴雨过程按天气形势特征分为锋面低槽和暖区两类,其中锋面低槽类又分东北低涡(低槽)型和西南低涡型。  相似文献   

13.
广西锋面、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非常规气象资料,及高时空分辨率T639、mm5、NCEP资料,深入分析了两次华南前汛期暴雨天气过程(2010年"4.29"暴雨和2011年"5.12"暴雨)。基于这两次过程,对锋面、锋前暖区及高压后部暴雨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三者在天气形势、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以提高对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 196 3- 1999年间广西非汛期 (10月至次年 3月 )暴雨天气过程这一异常天气事件的时间分布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得出 :广西非汛期异常暴雨天气事件的发生是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在广西地区的反映。关注这一特征 ,对提高广西非汛期异常暴雨天气的预报水平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2016年站点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广西秋冬季暴雨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各类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广西秋冬季暴雨可分为台风类、切变类和副高边缘类三类。其中,前两类暴雨发生次数最多,主要发生在9-10月份。高低空系统配置显示,秋冬季暴雨发生时对流层上层都伴有较强的高空急流,而对流层中低层的影响系统不尽相同;在暴雨期间,前两类暴雨副高减弱东退,第三类暴雨副高则加强西伸;广西秋冬季三种类型暴雨在水汽、热力、动力及形成机制方面也各有异同,但与汛期暴雨相比,各类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位置稍有差异,无论是水汽条件,还是动力条件,秋冬季暴雨比汛期暴雨要求都高,其中副高边缘类暴雨在不同季节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历年汛期各类暴雨过程的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资料,统计出桂林历年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数值产品要素特征,并检验了日本短期预报产品对各类暴雨的预报能力。然后通过对预报桂林暴雨的各种日本数值产品临界值的分析,挑选出一些相关性较好的要素产品预报因子,统计出桂林局部暴雨过程和致洪暴雨过程预报指标,最后对大暴雨过程预报指标及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数值产品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梅雨期低涡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98—2005年长江下游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该时段发生在长江下游的局地生成中尺度低涡活动进行统计,并对低涡生成大尺度环境场及物理量参数进行合成诊断分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暴雨预报提供实际参考。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中尺度低涡主要形成于大别山山脉及山脉两侧的高能高湿的环境条件中,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输送是低涡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江下游地区中尺度低涡一般存在于700 hPa以下的对流层低层,水平尺度普遍在400 km之内,形成后沿东北方向移动,在山东北部沿海入海,或沿东南方向移动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入海,在陆地上的生命期一般小于48 h,但70%以上的低涡都在长江下游地区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而产生暴雨。暴雨区主要发生在低涡的南侧或东南侧,高低层急流配置、低层水汽输送和地形条件对低涡暴雨的触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了郑州市7站自建站始至2005年的全部暴雨天气过程,结果显示:暴雨天气发生在夏半年(4~10月);单站暴雨年平均1.3~2.8次,区域性暴雨年平均1.5次;郑州地区暴雨出现次数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其中登封是郑州市出现暴雨次数最多的测站;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呈明显波动形势;造成郑州市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低槽型、切变线型、副高西伸型、台风或台风倒槽型等。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冬季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福建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08年2月的暴雨资料,分析了福建冬季暴雨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季暴雨主要发生在闽西;福建冬季暴雨主要是南支槽东移、切变线维持和冷空气南下影响所致;冬季暴雨的产生与充沛的水汽、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但大气层结比汛期暴雨要稳定得多;冬季暴雨异常与500 hPa大气环流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它们可能主要通过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福建冬季暴雨异常。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岳阳市2015~2017年232个区域气象站、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和EC细网格风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总结了近三年暴雨日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暴雨产生的中低层影响系统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岳阳市暴雨过程日变化规律有集中型暴雨、持续型暴雨和波动型暴雨3个类型,集中型暴雨主要出现在华容站、平江站白天和汨罗站晚上;持续型暴雨主要出现在岳阳站全天和临湘站晚上;波动型暴雨出现在临湘、湘阴、汨罗站白天和华容、湘阴、平江站晚上。岳阳市暴雨过程的空间分布频次为东部高于西部,药姑山区暴雨次数最多,强度最大,是岳阳市暴雨中心,连云山区为次暴雨频次中心和局地暴雨强度中心,幕阜山区仅有局地暴雨频次中心,地形是岳阳市暴雨出现频率高和暴雨强度大的重要因素;全市性大范围暴雨受天气系统影响更明显,地形影响也是全市性大范围暴雨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强暴雨区范围在药姑山区及其新墙河流域。区域性暴雨在连云山区有暴雨重叠区域,连云山区也是区域性暴雨中心。影响岳阳市暴雨的中低层天气系统以急流和冷切变居多,低涡次之、暖切变(横切变)和低槽较少,大多数暴雨过程有多个天气系统配合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