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香山群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布于宁夏中部的香山群划分为1~4个未命名的亚群,第一亚群中的薄层灰岩所含的三叶虫Holocephalites punctatus Zhou,Olenoides ningxiacus Zhou,Peronopsis ovalis Zhou组合时代为中寒武世,牙形石Furnishina asymmetrica Müller,F.furnishi Müller为晚寒武世,指示第一亚群的时代为中—晚寒武世。牙形石Cordylodus proavus Müller和Oistodiform分子在第二亚群的发现表明这个亚群的时代最可能属于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然而,整个香山群的精确时代仍不能完全确定,因为它的第三亚群和第四亚群不是化石稀缺就是不含化石。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古元古代巨型叠层石的结构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危言  李江海  白翔  毛翔 《岩石学报》2009,25(3):667-674
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的古元古代滹沱群地层中发育大量各种形态和大小的叠层石,最近在东冶亚群地层中发现体量巨大的叠层石。本文在对其进行形态学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地质剖面实测以及生长环境特征分析研究后认为,这一宏观上的穹窿形叠层石是由柱状叠层石组成的生物岩礁,柱体在底质基础上放射状生长,其表面圆形、长条形的凸起为叠层石柱体顶部横断面及斜切面形态。通过标本切片,镜下观察到组成柱体并充填柱间的均为泥晶方解石,并发现纤细的丝状微生物遗迹,这些丝状体相互交织构成暗层的重要组分。叠层石体量巨大,需要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深水环境;泥晶方解石结晶较好,指示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速率较快的温暖浅海环境,可能形成于潮下带。  相似文献   

3.
在北祁连西段柳沟峡铁(铜)矿田发现牙形刺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北祁连西段进行铁(铜)矿研究过程中,在柳沟峡铁(铜)矿田原定长城系朱龙关群含铁(铜)矿火山沉积岩系和青白口系大柳沟群中相继发现了早古生代牙形刺化石。经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问玉梅工程师和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志浩研究员鉴定为:Phakeloduscf.fenuis(M  相似文献   

4.
周小平 《地质论评》1991,37(5):456-459
北京十三陵雾迷山组微体植物群由球状、椭球状和丝状体组成,个体数量丰富,保存完好。其中带刺疑源类Micrhystridium sp.和螺旋状弯曲丝体Obruchevella sp.的发现,大大提前了各自出现的地质时代,表明它们并不局限于震旦纪—早寒武世。而Archaeoellipsoides属,迄今在世界不同地区相近时代地层中的发现,似乎表明这类形状特殊的微化石具有潜在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贾园组-赵圩组发育陆棚-缓坡-台地边缘的碳酸盐沉积,记录有广泛的风暴事件,并在其中发现 大量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依据野外剖面系统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将臼齿碳酸盐岩划分为原地型:条带状M1(平直 条带状M1-a、分叉条带状M1-b)、蠕虫状M2(短小蠕虫状M2-a及长条蠕虫状M2-b)、丝状M3、悬针状M4;异地型:碎屑 状M5等五种形态类型,主要发育于缓斜坡下部到潮坪环境。以水体深度及水动力条件下的七种代表性风暴序列为背景,将 臼齿碳酸盐岩的形态及分布与瞬时高能事件沉积做关联分析。研究发现,臼齿构造与风暴事件有密切联系,表征晴好天气 下的块状层中以M3为主,风暴期动荡水体序列层段以M1,M2为主,而在表征风暴高潮期序列层段以异地型的M4, M5为 主。风暴的强弱及水深变化控制了风暴序列的分布,进一步控制了臼齿构造的形态与规模。由此推断,臼齿构造形成是在 中-新元古代特殊的古大气古海洋背景下,在风暴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历具有裂缝形成与微亮晶充填的紧密联系的过程。 风暴前期和风暴高潮期,风暴浪对臼齿构造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造缝阶段,而风暴后期则主要为微亮晶的填充阶段。最终形 成广泛分布的具臼齿构造碳酸盐岩这一地质历史内特殊的事件型碳酸盐岩类型。  相似文献   

6.
引言随着西澳大利亚瓦拉沃纳群硅质岩中小球状和丝状微化石及选层石的发现,可以确信生命的历史可追溯到35亿年以前。真核生物的出现可能早于15亿年,但是直到大约13亿年以前尚未找到确切的标本。后生动物大约在6.8至5.7亿年期间出现,宣告进入了显生宙时代。在最早期的生命历史中伴随着由前生物有机化合物所洪给的、可能是异养的最早生物的发展导致生物演化上的转折点。自养生物[造甲基(Methanogens)和光合自养厌  相似文献   

7.
吉林南部地区老岭群变质矿物较为发育,本文通过对其中发育的变质矿物进行详细鉴定和大量探针分析,将老岭群下亚群主要变质矿物划分为两个世代,分别代表两期变质作用M1和M2.结合研究区老岭群变质矿物组合、分布特征以及变质相带的研究,认为M1为中-低温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可以划分为低绿片岩相和高绿片岩相,而M2为局部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早元古代高压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对原五台群北金刚库组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三期变质作用,即经历了弧陆碰撞导致的初始的构造埋藏变质作用(M1)以及随后深埋到42km深度的峰期高压变质作用(M2),压力可达0.8-1.4GPa,随后经历了快速抬升所导致的近等温的降压过程(M3)到0.5-0.7GPa,整个过程为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与造山带型P-T-t轨迹型式相同。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研究是认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带和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对六盘山盆地中北部火石寨剖面厚730m的沉积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的古地磁采样测量,发现了11个长的正极性柱和11个短的负极性柱,可与标准极性柱M3n至M—"3r"段进行很好的对比,并与已有的生物化石资料显示的年代对应,从而获得六盘山群的年代约为127—100Ma。  相似文献   

10.
最近,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在广东省揭西县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冰臼群.冰臼群是古冰川融化后的冰融水,携带石块对下伏基岩或一些巨大的岩块(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研磨形成的.它是古冰川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见证.揭西冰臼群发现于揭西县城之东南的石肚溪内,位于北纬23°23′,东经115°52′,海拔约36~300m.石肚溪是当地一条名不经传的小河,溪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全长20多km,.目前已发现的冰臼群较集中的最少有11处,且均分布于河谷之中,…  相似文献   

11.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2.
横断山区花岗岩类中角闪石的标型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研究了横断山区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中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晶胞参数和物理性质等特征。按化学成分对角闪石作了晶体化学成因分类。在三种不同成因类型角闪石中,其M值[M=Mg/(Mg Fe^2 )]各不相同;幔型M>0.7,壳幔型M=0.7-0.5,壳型M<0.5。  相似文献   

13.
孙剑  朱祥坤 《地质学报》2015,89(10):1873-1883
内蒙古腮林忽洞群地层中发育含铁燧石团块和微晶丘。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及铁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及构造环境指示意义。燧石一般呈团块状、脉状发育于腮林忽洞群碳酸盐地层中。燧石中发育铁质丝状体,由非晶质的铁(氢)氧化物(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具有丝状、网状形态特征,类似于现代海底热液Fe-Si产物。燧石的铁同位素组成δ56 Fe为-0.71‰~-0.25‰,与海底热液铁同位素组成(δ56Fe为-0.7‰~-0.1‰)一致。燧石的页岩(PAAS)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La、Y正异常,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含铁燧石为海底热液活动产物。腮林忽洞微晶丘成分主要为白云岩,铁同位素组成比该区域正常沉积碳酸盐岩要轻,与含铁燧石及海底热液的铁同位素组成相似;稀土配分模式与燧石一致,显示海水和热液混合的稀土配分特点。表明该微晶丘的形成可能与海底热液活动有关。腮林忽洞群含铁燧石团块、微晶丘的发育以及前人报道的震积岩、滑塌岩的发育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过程中可能处于拉张的构造背景,海底热液活动活跃。由于腮林忽洞群的沉积时代很可能为中元古代,腮林忽洞群的海底热液活动有可能是整个华北地区中元古代(1.3~14Ga)拉张构造背景的一个响应。  相似文献   

14.
边坡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蒋刚  林鲁生  刘祖德  王钊 《岩土力学》2000,21(3):244-246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边坡变形观测资料的 G M( 1 , 1) 模型群, 在建模中考虑了观测资料的非等间隔性, 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边坡变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寒武纪微生物岩中的Girvanella化石在地层中广泛分布,这为微生物参与微生物岩的形成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碳酸盐岩中发育了数量丰富的微生物岩类型——核形石,其核心、纹层及围岩中保存的Girvanella丝状体化石具有密度大、完整度高的特点.对核形石的微观分析表明,其核心、包壳等各个部位均大量保存有Girvanella丝状体.这些丝状体为任意弯曲、不分节、不分枝的管状集合体,单管直径约为20 μm,最大延伸长度约为400 μm.核形石核心以丝状体包绕的灰泥团块或砾屑为特征,局部可见丝状体包绕生物碎屑成核;包壳内的丝状体多出现在暗色纹层中,其分布表现为缠绕叠覆、穿层、凸起和匍匐(或水平状)这4种方式.在核形石的任意部位,Girvanella丝状体均具有相似的分布形式,表明它们的生长条件是相似的.核形石中Girvanella丝状体的大量出现与其形成于低能的滨岸鲕粒滩滩间或滩后低洼地带有关,这种低能条件对Girvanella的生长及保存十分有利.对研究区核形石中的Girvanella化石在微生物岩中的分布特征、微组构等的进一步研究将为寒武纪其他微生物岩的成因及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6.
浑江末前寒武纪丝状藻类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林志  乔秀夫 《地质论评》1992,38(2):140-148
本文初步探讨了吉林浑江晚前寒武纪丝状藻类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这些丝状藻类产自晚前寒武纪不同层位,大多属蓝绿藻类。通过对丝状藻类整体面貌和个体丰度的分析,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类即:藻席型、孤立生存型和其间的过渡类型。根据对现代丝状藻类生态及环境的研究,采取比较古生物学的方法,具体讨论了浑江地区晚前寒武纪丝状藻类的指相意义。根据沉积学与事件地层记录分析的沉积环境模式与对丝状藻类环境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相地层中,在黄土中极少发现,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龙担哺乳动物群产于黄土底部约30m的地层中,最低的层位距“底板”(积石组砾岩)仅约3m。化石相当丰富,其中有不少新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共21种,大体可以分为3类:1)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的;2)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比,在进化水平上稍低,因而可能代表较早地质时代的;3)在泥河湾哺乳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龙担哺乳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可能比泥河湾者稍早,可能约2MaB.P.。其组成倾向于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18.
新建9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4个非正式地层单位;将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解体为6个岩石地层单元;解体中上侏罗统雁石坪群;将色哇组分为三段;将班公湖-怒江带木嘎岗日群解体为4个岩石地层单元;在西藏首次发现(上三叠统姜钟组)纳拉菁耳羽叶;在羌塘盆地首次发现(下-中侏罗统色哇组)辐鳍鱼类化石;新建8个侵入岩填图单位.时代为晚侏罗世一新近纪末期;在班-怒结合带塔仁本一带首次发现了洋岛型玄武岩;新发现了一系列新生代岩浆岩;在班-怒带及南羌塘盆地中发现一些呈串珠状分布的小型斑岩体;发现班-怒带上时代最新的枕状玄武岩。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矿物微形貌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该区结核状碳酸盐岩具有微孔结构,这些微孔可能是甲烷渗漏的通道,并且结核状碳酸盐岩矿物堆积较为紧密;碳酸盐矿物的微形态呈近菱形、菱形、球状、丝状、短柱状、卵状等形态或集合体,其中球状碳酸盐具有微生物结构,由蠕虫状或丝状矿物组成,其他几种微形貌的碳酸盐矿物由纳米级的微晶颗粒组成.碳酸盐集合体微形貌和微晶颗粒在形态和大小上与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差别较大,由此推测在其沉淀过程中这两种细菌可能只是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其沉淀作用则与纳米细菌密切相关.在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中还发现了结晶程度不同的碳酸盐矿物连续生长的现象,以及一些未知的蘑菇状和管状矿物.  相似文献   

20.
在马更些(Mackenzie)山脉北部小达尔(Little Dal)群盆地以灰岩为主的韵律层的不同层位和地点找到了保存完好的藻类微古化石和大化石。微体古生物群包括Archaeobrichion,Jaeniatum和Siphonophycus等丝状体及Kildirelka,Trachysphaeridium,Nucellosphaeridium和Chuaria circularis等球状疑源类。很可能全部是藻类亲缘体,含巨大碳质带状物的大化石被确定为Veudotaenid新种Jawuia dalensisn.g.n.sp和不规则的压型化石Moriana?amiqua和Beltina danai。在同一层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