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陕西82个站点1962~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气候平均态下陕西降水季节及季节内振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年循环)为主,降水准双周振荡在全省范围都比较显著,降水30~60 d季节内振荡的显著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南,这种地域分布与副热带高压随东亚夏季风南北移动有很大关系;气候平均态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幅度于4月中旬开始逐渐加强,7~9月振幅最强,10~11月开始逐渐减弱;降水准双周振荡显著时期主要在夏季,而30~60 d季节内振荡在全省全年都存在,夏季比冬季振幅大,陕南和关中地区最大振幅出现在7月初。  相似文献   

2.
降水酸度与降水物理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83—1985年长春等地的酸雨监测资料,分析了降水酸度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类型、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雨滴大小分布之间的关系,还初步分析了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冲洗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开玉 《气象科学》1995,15(1):65-71
为合理利用我国降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全国分布较均匀的162个测站1960-1991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降水是琢其稳定性特征,得出:我国降水量较丰富的东部和南就地区降水较稳定;台湾,海南和东南沿海降水稳定性比内地小;降水量较少的西北和华北地区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多的季节比少的季节降水稳定。  相似文献   

4.
胡亮  杨松  李耀东 《大气科学》2010,34(2):387-398
利用10年的TRMM卫星降水雷达观测资料, 首次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降水厚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水平分布及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1) 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都要比下游平原地区更为浅薄, 东部海洋地区对流降水厚度比平原地区小, 而层云降水厚度与平原地区相当。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平原地区对流降水厚度的日变化特征非常明显, 海洋地区对流降水厚度日夜差异则不大。层云降水厚度在各地区的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青藏高原、下游平原及海洋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的季节变化都非常明显, 从冬至夏, 对流和层云降水逐渐变得深厚, 而从夏入冬, 对流和层云降水则逐渐变得浅薄。(2)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和层云平均降水厚度的分布形式和降水量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降水量大的地区其降水厚度一般较为深厚, 降水少的地区则降水厚度比较浅薄。对流和层云降水厚度存在明显差异, 对流降水一般要比层云降水深厚。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降水厚度水平分布的日夜差距不大, 但季节变化非常明显, 且与气候系统的季节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华南区域季节性降水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OF方法研究华南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的时间变化上有区域一致性,但有季节性差异,其中春季和秋季在20世纪80年代后降水明显减少,旱年增多;而夏季90年代后降水明显增加,涝年增多;冬季变化则不明显。(2)华南地区各季节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其中春季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及西南沿海。夏季和秋季降水相似,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广西沿海和广东西南沿海。冬季降水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粤北。  相似文献   

6.
不同季节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季降水异常的典型集合相关降水模式,分析了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的海温场与我国夏季(6~8月)降水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大洋区海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相联系的印度洋海温的分布特征与季节有关,存在明显的偶极和单极分布形式,这种海温的异常变化对我国夏季纬向或经向雨带有一定的影响,全球特定的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夏季旱涝预报的信号因子。不同季节海温和中国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末都经历了一次突变,说明海温的季节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明显地受到海洋年代际基本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抚顺市区酸雨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水酸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和大气的污染程度。以煤烟型城市抚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抚顺市区降水污染的现状及降水pH值的频率、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以此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抚顺的酸雨主要出现在10月和12月,降水污染主要受局地影响。降水月平均pH值与同期降水量有关,酸雨频率的季节分布与空气中的SO2和NOX浓度的季节分布状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中国西部(110°E以西)132个测站、1958—1989年历年各月总降水量资料,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分析了月总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分析表明,月降水量在东南多、西北少(新疆北多南少),降水量多的地区和季节,降水稳定,干旱区及干季降水少而不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运城市1964年~2003年自然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特征,发现年降水量以14m m/10a速率快速递减,春、夏、秋季的降水处于减少的趋势中,冬季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降水的不断减少及其在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对该市冬小麦生产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0.
近5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50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异常在6—8月最大,尤其是7—8月,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近50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3.1a的显著年际周期和12.5a的显著年代际周期,同时还存在26—28a、4—6a的多尺度振荡周期;东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表现出了东北与华北东部同位相,与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的特征。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与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既有一致的时候(50、70、90年代),也存在地域差异(60、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日照沿海海陆风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使用近海海温资料和莒县站、日照站气象资料,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日照地区沿海海陆风的气候特征及对当地天气的影响。发现海陆风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对当地气温、降水、湿度及天空状况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影响显著。海风强盛季节的午后和陆风强盛季节的早上,沿海的温度梯度常具有海风锋和海岸锋的特征,使沿海地区低云和雷暴天气明显增多,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海陆风和地形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华北四季降水特征及与我国其他地区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在对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介重研究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在四季中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特征,以及华北地区不同季节降水偏多(少)时全国同期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各季的降水趋势作了初步的估测。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10年探测结果,就季尺度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和强度及降水垂直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东亚季平均降水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雨强一般不超过10 mm/d;夏季,沿孟加拉湾、中国西南、中国东部至日本的大片雨区中出现了大于12 mm/d强降水;亚洲陆面对流和层云降水强度均弱于洋面.亚洲山地强迫不但可引起迎风坡上千公里长度的高降水频次和强降水带,而且导致其下风方向降水频次减少.季尺度降水频次分析表明,亚洲大部分地区对流降水频次小于3%;而层云降水频次一般大于3%,最高可超过10%;副热带高压南侧及西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频次均高于副热带高压北侧及西北侧的中纬度地区;降水频次的区域分布还表明,春季中南半岛至中国华南及南海南部对流活动多于同期的印度次大陆.季平均对流和层云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雨顶"高度的季节变化,即降水云的厚度变化;两类降水平均廓线季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表明,热带外地区较热带地区显著、陆面较同纬度洋面显著、孟加拉湾比南海显著,而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降水结构的剖面分析还表明对流降水存在4层结构、层云降水存在3层结构.  相似文献   

14.
徐明 《应用气象学报》1997,8(A00):110-115
利用IAP-2层AGCM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状况对华东地区梅汛期降水分布的影响,发现高原隆冬季节积雪多时,华东南部梅汛期降水减少,积雪少时,华东大部梅汛期降水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素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之称,降水量是影响当地工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根据鄂尔多斯多年的降水资料,找出其降水的季节分布规律,尽可能作准降水预报,为工农牧业生产及党政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黎伟标  杜尧东  王国栋 《大气科学》2009,33(6):1259-1266
利用卫星观测TRMM降水以及QuikSCAT风场资料,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临近区域降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1) 同一纬度相比,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所处的区域降水明显多于其周边地区, 表明了城市化可能会使所处区域的降水增加;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所处区域降水的增加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在前汛期城市所处区域的降水增多较其它季节明显; (3)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与风场的分布密切关联, 降水增多的区域通常位于城市群所在之处及其下风方向的邻近地区; (4)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使城市群所处区域的降水时次减少, 而降水强度则加强; (5)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天气、 气候效应只对对流性降水产生影响, 而层状降水的分布则与城市群的位置没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贵州省黔南州12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989-2019年的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Kriging法、反距离权重法、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黔南州近31年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突变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黔南州年平均降水呈东西部偏多、北部和中南部偏少的“川”字型分布,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季节降水高值区围绕都匀为中心南北摆动,其中春、夏、秋三个季节降水呈增多趋势,冬季呈减少趋势;(3)月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11-4月降水为东多西少的东西向分布,5-9月为南多北少的南北向分布,10月为北多南少的南北向分布;(4)降水突变总体表现为2000年左右由减少趋势向增多趋势突变、21世纪10年代初由增多趋势向减少趋势突变。  相似文献   

18.
北非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非高压的5个指数为基础,分析了北非高压的气候特征:北非高压强度越强,范围越广,东伸越明显且脊线偏南,反之偏西偏北;北非高压的强弱趋势、南北位置和东西位置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5月下旬和6月下旬有两次明显的跳跃,在时间上比西太平洋副高两次北跳提前2-3候。北非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以长江为界的南北降水具有反相分布特点,西藏高原上东、西部降水存在相反分布。最后,讨论了北非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环流的关系,发现:两个高压的强度、范围和南北及东西位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西亚到太平洋呈现正、负、正的波列分布特征。这种特征组成了亚洲地区纬向型的遥相关分布,这可能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季内变化的季节锁相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954-1983年5-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它同东亚季风季节内变化的联系。结果发现,江淮梅雨同华南夏季风降水都具有季节锁相特征,前者呈单峰分布,后者呈双峰分布。同时,降水量的季内变化均具有20-25天的周期振荡特征。江淮流域降水的峰值和华南地区的第一个峰值主要受副热带季风影响,同夏季风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有关,华南地区第二个降水峰值受南海热带季风影响,与同期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5年华南降水季节演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华南地区降水季节分布型在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中,华南西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为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为峰值的单峰型分布;华南东部降水在1990年之前是以5月、8月为峰值的弱双峰型分布,1990年之后变为以6月、8月为峰值的显著双峰型分布。华南东、西部降水季节分布的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华南全区6月降水量的年代际增加以及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密切相关。1990年之后,大雨及以上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强是导致上述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华南6月降水年代际的增强与南海区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置的年代际异常偏南密切相关。7月华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增加与西太副高年代际东撤及影响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增多有关。8月华南东、西部降水显著反相的年代际变化(东多西少),一方面受印度洋及南海上空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影响,使得输送到华南西部的水汽减少,另一方面西太副高的年代际增强并西伸,使得源自副高西南侧的水汽更直接输送至华南东部地区有关;同时也与登陆和影响华南东、西部的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增多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