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指出,气候工程是气候学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它将丰富现代气候学的内容,并促进气候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微观气候工程会使农业等生产部门迅速提高效益;宏观气候工程对协调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将是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则与管理不可缺少的参考,也能促进科学思想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气候学中从“气候”的概念发展为“全球气候系统”标志着科学的发展.从现代气候学的观点看,气候是全球气候系统的特征,而不是局地的温、湿、压.科学技术进步是全球气候系统概念建立的基础,这主要指: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制造,全球观测系统的建立,及气候模式的发展.气候科学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3.
几个方兴未艾的气候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候学是大气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文中重点总结了几个有关气候诊断与气候预测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大气环流基本模态、夏季风与ENSO、ENSO预测、季度预测及年代际气候变率  相似文献   

4.
气候学是古老的学科之一,它对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一直起着促进作用。由于气候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了应用气候学。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世界气候会议,对应用气候学的意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关于应用气候的一系列国际会议、讨论会、讲习班,按需要对应用气候学做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利用年轮与气候资料,依据森林气候学、数理统计学等原理,通过干基年轮和解析木测定因子与气候要素的相关统计和模拟分析,研究了树木气候分析的方法、模型、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了树干基部年轮、解析木的高、径和材积生长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规律以及气候影响树木生长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与当前全球增暖有关的古气候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从古气候学角度展望未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可能性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总结。过去温室气体含量、温度、降水、海平面和突然气候变化等古资料记录及其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气候系统物理过程的理解,古气候类比方法以及古资料在气候模式校准中的应用也显示了古气候学对于未来气候预测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同地区暴雨的天气分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同市所辖8个县气象站点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暴雨资料,应用天气学及气候学等原理,对大同地区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评估气候预报在电力和天然气行业的应用及应用潜力的目的是:1)明确改进气候预报的需求以指导未来研究。2)帮助用户合理利用气候预报。为了评估气候预报已有的应用及其应用潜力,对6个公司的56名决策者进行了全面有组织的调查,其中仅3人使用气候预报。80%的被调查者打算使用气候预报,但要做些改动并附加一些信息。气候预报最初用于能源贸易、负荷预报、燃料采购和电网计划,只是用户间的兴趣不尽相同。公司职员懂得概率预报,但还需要与预报结果有关的气候学知识,包括相似预报的类推和预报解释。所需预报时效从一周到3个月不等,最长为一年。从1995年开始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新的预报提供了所要求的预报时效及更长时间的预报。使用中的主要困难是预报格式难以理解,没有公司决策人的认可以及缺少专业知识。最近,政府管理法规的变化使公共产业有所改变,形成了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社会,从而使未来天气状态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政府天气预报部门扩大服务的努力似乎有助于公共产业恰如其分地、越来越多地使用气候预报。私立气象部门也有服务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丁裕国  江志红 《气象科学》1989,9(4):369-377
本文将Barnett关于大尺度气候场的“气候状态向量”和“气候质点”概念,引入到单站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在此基础上,采用方差最大准则下的正交旋转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气候状态向量在单站短期气候振动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 文中对上海、北京两地气候状态向量的气候学意义及其时间变化规律作了详细对比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尤其是两站“气候质点”运动轨迹图所显示的类似于相空间轨线的准循环振荡特性,可作为进一步理论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气候学和统计学原理,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该机场的航空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气候学和人类生物医学的观点,选择了舒适指标,根据甘肃三个旅游热点:敦煌、兰州、天水的气候状况,用修正后的舒适指标分析确定了三地的最佳旅游季节。并研究了气候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年轮与气候资料,依据树木气候学、树木生理生态学、森林气象学等原理,通过解析木及干基年轮与各种气候要素的相关统计和模拟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树木年轮类型特征及其气候反应和形成规律;研究了年轮序列以及树木的高、径、材积等生长量序列的年际差异和主要的气候影响因素,给出两个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当努力用统计学理论,使统计气候学发展为气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因为统计气候学在气候数值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为重要。气候学和天气学的数值化理论与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异。短期的天气变化可主要依据确定性动力方程对高层天气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而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应主要依据随机动力模式为宜,因为气候变量是随机变量。在气候应用方面只有地面气候变化规律最为重要,而且长期(逐年、逐月、甚或逐日)气候时空各种变化特征、分型分类以及分区长期预报,也正是统计气候学研究的任务,所以气候学数值化的任务应以统计气候学为主…  相似文献   

14.
毛政旦 《气象》1982,8(2):18-19
(一) 气候与地理的关系是气象工作者与地理工作者都颇感兴趣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认真的讨论。气象工作者多年来较多地注意到气候的物理方面,认为气候学属于大气科学。然而,气候现象是有严格地域性的,若不注意气候的地理方面,气候学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另方面,地理学家在研究气候的时候,由于着重于气候事实的描述,不注意气候构成的物理机制,因而说明气候事实的联系就发生困难。从学科的观点出发,气候学应是大气科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例如,E.T.斯特林格(Striger,1972)认为:“气候的物理问题涉及到气象学与地理学两者的研究”。从方法论和所研究的内容考虑,气候学现在主要有四个分支,即统计气候学,天气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 不过应该特别说明,地理气候学与现在的气候地理学并不相同。气候地理学认为气候是一种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师E.T.斯特林格(Stringer)所著气候学教科书中的一部,1972年美国旧金山出版。此书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气候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limatology)有着密切联系,内容包括三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为基本方法,有天气观测、观测结果的表达,气候学模型等三章;第二部分为基本方法的一些应用,有辐射气候学、温度、云与气候、目视气候与光学气候学四章;第三部分仅一章属地理气候学。作为气象学和自然地理学中间学科的气候学,已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气象学各部分内容如天气动力学、物理气象学、数值预报等的迅速发展,气象雷达、卫星等新探测技术的引进,自然地理环境考察以及环境保护学科的形成,为气候学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和异常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非洲及其它大陆上的持续性干旱.中国江淮洪涝乃至新疆“96·7”大暴雨等均为其例证。对气候变化和异常的预测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研究天气变化不同,研究气候变化涉及到更长的时间尺度。在这样的时间尺度内,仅考虑大气是不够的,要考虑包括大气、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对气候系统进行定量观园和综合分析,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是当代气候学研究的特点。而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使气候预测的可…  相似文献   

17.
从气候学角度,利用屯昌县气象局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对屯昌县雷暴天气的一些气候规律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屯昌县是雷暴天气的多发区,其雷暴初终日与年降水量趋势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浅论大气电过程与天气气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言穆弘  张义军 《高原气象》1996,15(2):234-242
该文论述了大气电学在天气气候学研究中的渗透,并根据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晴天大气电过程、雷暴和闪电与天气气候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区域和全球性雷暴活动是耦合机制的一个关键参量,闪电是直观量,能以参数化形式引入大气环流模式定量地讨论耦合机制;发展的全球电路概念有可能把太阳、大气和地层联结在一起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寅  邹晓蕾 《气象学报》2016,74(1):1-17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进步、天气学和气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卫星臭氧资料的种类得到极大丰富并被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文中介绍了主要星载臭氧探测仪的发展概况,回顾了卫星臭氧资料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卫星臭氧资料在气旋或低压过程中、全球或区域臭氧的气候分布及变化特征、高原臭氧分布及变化特点、数值应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卫星臭氧资料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统计分析了2000年春季影响渭南各地风沙灾害天气的强度和时空分布及造成的灾害,利用气候学天气学等气象理论,研究了其气候特及基因,分析了冷空气移动路径和天气形势的演变,以及造成大风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