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章概念很多,许多概念,教材中没有作详细解释,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概念作补充说明。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下面例举本章的一些概念作一辨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课本、地图册和读图作业图册(均为1995年版)中的世界小麦输出方向.有些已过时。如:课本和读图作业图册中,埃及小麦输入量过小,地图册中,小麦辖往西亚而不是埃及。近年为,埃及粮食生产虽有显著发展,但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城市人口,以小麦为主食,需大量进口小麦,1994/1995年度,小麦进口量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3.
4.
5.
试论持续农业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持续发展,持续性等基本概念出发进而讨论了持续农业与农业持续性的概念和持续农业的基本内容(土壤保护、多样化的耕作制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持续农业的基本任务;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降低农业资源的消耗速度,提高其利用率;保护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化;防治农业污染,最后就持续农业的发展与粮食保障体系的建立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路国春 《地理教学》2000,(12):25-25
日本是学生世界地理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国家。教师以什么态度教、教什么,学生以什么态度学、学什么,都对以后国家地理的教学产生影响。为教好本节内容,我注意联系世界和中国最新形势。注重教知识而不是教课本。培养学生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意识.现就几个问题的处理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化繁为简,提炼知识。在教学中可将冗长的文字叙述和繁杂的地理事象,用知识结构、信息块、纲要图表、数字浓缩等予以简化概括。如高中地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长达8页约8000多字,我在讲完这节课后简化为:一个基础(战略重点的首位)、两个转化(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措施)、三个途径(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四个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五个条件(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六个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志刚 《地理教学》2013,(17):32-34
正"农业"模块作为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模块是历年高考的"高频区",一方面是其内容在高中地理和考纲中的  相似文献   

9.
对于持续农业的定义,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这里仅对河南省持续发展农业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卫 《地理教学》2007,(1):22-24
新学期我拿到了教科书。第一章是《中国的产业》,介绍了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等产业部门。翻开课本,看到一个新名词——“新型农业”:包括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课本上的解释只有言简意赅的几句话。怎么能跟学生讲明白呢?当然还是举例最有说服力,可我搜肠刮肚竟然想不出几个有关新型农业的例子来,主要是自己本身对“新型农业”这个名词就有些困惑。猛然间,我想起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对啊,我何不让学生搜集有关新型农业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呢?平度市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市,学生也大都来自农村,搜集身边有关农业方面的资料,对他们来说应该算不上什么难题,而且这也是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绝佳机会,既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是一举数得!我为自己这突如其来的“灵感”感到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一章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13.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7,(9):26-28,25
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概念 “中国的农业”在人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湘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人教版课本(2001年第1版)98页提到“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业生产部门,叫做种植业。”这是狭义的种植业。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对蔬菜、牧草、瓜果、花卉、药材等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陕西省关中区域1978—2017年的农业生产数据,在分析关中40 a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关中农业生产中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投入等主要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呈现周期为3~7 a的循环增长方式,平均每周期峰值增长率为4.5%。(2)主成分分析研究后得出,第一主成分全是地理因素指标,方差贡献率达到0.554,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起着非常显著的决定影响作用,包括受灾农田面积(不含病虫害)、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成灾农田面积(不含病虫害)、有效灌溉耕地面积、耕地面积;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0.25,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生命补给。包括农业用电量、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投入和主要粮食作物稳产面积、劳动力投入因素指标;第三主成分为农药应用量,方差贡献率为0.068,影响较小。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为0.872。通过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提出数据支撑和相关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一、广集信息资料。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受时空环境的限制较大。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安排学生在网上当堂搜集所需的补充材料,也几乎没有整理和查阅资料的时间。因此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素材,必须是师生预先准备齐全的。否则将难以解决时间的有限性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这一对矛盾。本节课通过学生市场调研、网上查询、教师准备素材,形成经过一定程度整理的资料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课文写道:“人们把喜马拉雅山以南直至印度洋这一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这里讲的喜马拉雅山,应是西段和中段。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在我国境内,中国和印度的传统习惯边界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相似文献   

20.
吴月英 《地理教学》2001,(3):21-21,20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中的最后一个专题,具有“总结”的性质。它所涉及的内容既有前面所学的再现,又有对前面所学原理的运用。怎样避免雷同,使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认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掌握六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达到会判断的目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