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牛志仁  苏刚 《地球物理学报》1976,19(03):177-195
本文提出了一种一维震源孕育模型。用数学物理方法分析了该模型在地震前的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追赶模式。追赶模式对纵波速度、地壳运动的前兆异常可作出解释,说明该模式是研究地震前兆的一种可能的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地震发生时的模式,人们在震源机制研究中,已讨论很多了,而地震孕育模式则讨论很少。地震孕育模式直接关系着地震预报工作,所以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由于问题比较复杂,讨论仅限于单一断层带。构造交会区,有待以后探讨。  相似文献   

3.
震源孕育模式的初步讨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地震发生时的模式,人们在震源机制研究中,已讨论很多了,而地震孕育模式则讨论很少。地震孕育模式直接关系着地震预报工作,所以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由于问题比较复杂,讨论仅限于单一断层带。构造交会区,有待以后探讨。  相似文献   

4.
地震孕育模式与前兆异常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分析了近30年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孕震模式和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概述了每一种模型或模式的基本思想;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类研究。该文认为前兆机理的研究与孕震模型(或模式)的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为探索地震孕育发展规律,研究新的地震预报指标和方法寻找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6.
一、前言 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是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由于它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所以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但是地下水变化的原因却很复杂,所以有必要搞清地下水变化的特征与地震的关系,即哪些有关,哪些无关。对这个问题,除了对水文地质条件、旱涝、气压变化、涨河、灌溉、人工用水以及潮汐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外,还必须将地下水的变化与震源孕育的模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3]中所介绍的一种震源孕育模式,结合具体的地震实例来探讨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震源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是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由于它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所以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但是地下水变化的原因却很复杂,所以有必要搞清地下水变化的特征与地震的关系,即哪些有关,哪些无关。对这个问题,除了对水文地质条件、旱涝、气压变化、涨河、灌溉、人工用水以及潮汐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外,还必须将地下水的变化与震源孕育的模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3]中所介绍的一种震源孕育模式,结合具体的地震实例来探讨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走滑型地震为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三维组合模式.在以往的组合模式基础上增加了震源下部的应力调整单元.这一应力调整单元由流变介质组成,孕震时不积累应力,而是将应力转移至上部的应力积累单元;在发震时该单元以其特有的粘滞性可以止裂;震后以其变形的时间依赖性可以控制余震发生.该调整单元的作用可以由地震后断层的蠕动曲线得到部分验证.  相似文献   

9.
震源物理的研究是岩石力学、位错理论,断裂力学、电磁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学科的渗透与结合。地震的孕育、发生重复的动力学过程是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牛志仁 《地球物理学报》1978,21(03):199-212
较详细地讨论了构造地震的震源孕育情况;在考虑了动摩擦效应后,进一步对震源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膨张一蠕动模式.该模式将孕震过程划分为: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膨胀)、前兆蠕动(断层面局部破裂)、加速蠕动(短期和临震)、整体错动(断层面全部破裂)——发震、震后调整等六个阶段.最后讨论了两类不同前兆、蠕裂和崩裂、非弹性变形(膨胀)速度的变化、各种前兆异常的基本形态、短临前兆的物理基础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膨胀—蠕动模式可能是认识地震前兆现象本质和发展预报技术的一个物理和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e article has made a simple exposition of the dilation-creep modelof earthquake source development(abbreviated DC).Inelastic volumetricdilation of rock masses and fault creep are considered as two basic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DC model.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precursors ofthe M=7.8 Tangshan earthquake has also been analysed and discussed in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ursors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were not caused by only one factor and the precursors observed in-and around the epicentral area prior to this earthquake can be grouped into three types.TypeⅠprecursors may be causally related to rock dilata-ncy.TypeⅡprecursors result from fault creep.TypeⅢprecursors maybe associated with some sort of upward migration of mass in the crust orthe upper mantle,and/or may be attributed to large scale stressing processaccommodated by some combination of stable slippage and discontinuousbrittle rupture(namely small earthquake)along the faults.It was sug-gested that repeated dilation and discontinuous creep occurred during theprocess of sourc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phases:elastic stress accumulation(from 1954 to 1967);earlyinelastic dilation(from 1968 to 1969);early fault creep(from 1970 to1973);the second dilation(from the end of 1973 to the first half of 1975);the second evident fault creep(from the second half of 1975 to the end ofApr.1976);and fault creep just before the main shock(from the end ofApr.1976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It is regardedhat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as one of the intraplate events,may be controlled jointly by the upward migration ofdeep mass and large scale intraplate stress field.This characteristic prob-abl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earthquake along plate boundary.  相似文献   

12.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其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4.
海城7.3级地震震源环境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良玉  李平 《地震地质》1997,19(2):46-147
根据地学断面资料建立地壳结构模型,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为检验标准,在水平力和垂直力为边界力学条件下,对海城地震区震前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场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设计了3种受力方案,分析了模拟计算结果,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实际资料,选出最佳方案模型,讨论了海城7.3级地震前震源的力学和构造环境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沈新普  Zenon Mroz 《地震学报》2000,22(5):553-558
首先简要介绍了层间界面在侧压力及反平面剪切载荷共同作用下,剪切破坏的剪切梁模型及其主要力学行为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层间界面失稳阶段结构对外界的能量释放量,以及由于层间界面上应力锁死现象而产生的后续再加载过程中的载荷突变;最后讨论了上述力学现象的地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大致时空图象,同时计算了包括终止事件的合成图。结果表明,考虑破裂过程的终止事件可以较好地拟合P波观测图,从而进一步确认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包括两次终止事件的可能性。此外本文还对唐山地震的震源环境以及调整单元的让位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