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辉 《气象》2005,31(4):88-88
《地面观测规范》规定:直管地温表应安装在带有铜底帽的保护框内,保护框顶端连接在一根木棒上,木棒顶端有一个金属盖,恰好盖住硬橡胶套管,木棒上几处缠有绒圈,金属盖内装有毡垫,温度表的感应部分周围填满铜屑。这样安装的目的就是阻滞管内外空气对流交换,防止降水等物落人,温度表具有必要的滞后性。只有这样才能真实测定地中温度。有的观测员在平时观测工作中,并未完全按上述规定执行,容易造成记录失真。  相似文献   

2.
直管地温表及冻土器的检查张荣俊在每年入冬前安装冻土器时,我什们按照规范“应注意检查内管、外管的0线与地面是否齐平”的要求进行检查,发现外套管位移数达5—6厘米。基于此,我们又对40、80、160、320厘米直管地温表分别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都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3.
一种安装曲管地温表的方法安装曲管地温表时,由于对表的深度、角度、距离的严格要求,安装时既费时也不易安装标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制作了一个简易装置来辅助安装白管地温表。装置的制作。用一块长40cm、宽和高为15cm(或20cm)的方木,沿对角线锯开,取...  相似文献   

4.
近来许多台站的直管地中温度表,连续发生损坏事故。究其原因,除观测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外,一方面是缺乏对仪器的了解和正确使用等知识;另一方面是仪器长期使用,未及时进行检查和维护。为帮助台站同志了解直管地温表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减少和避免仪器损坏事故,现谈几点有关问题,供台站参考。  相似文献   

5.
观测仪器是整个地面观测工作的基础,而潜在于仪器安置的每个环节的内在质量往往为大家所忽视,它直接影响着内在质量的提高。就以地温表的安置为例,谈一谈地温表安置对于记录的影响。按规范的精神,地温场为2m×4m,要求地面三支温度表感应部分及表身,一半埋入土中...  相似文献   

6.
曲管地湿表雨后重新理置之我见t河南气象》1994年第2期刊登了《由省地温表用后应重新埋且》一文.对文中的“重新埋置坡些不同看法.首先,用后重新埋五曲管地温表,《规范》对此没有规定.对地记场的维护,t规范》强调了“而后造成地表板结时,应及时将表土粑松”...  相似文献   

7.
直管地温表安置在观测场内南侧,面积3×4m2,自东向西,由浅而深,表间相距约50cm,在地中央排成一行。40cm温度表于每日2、8、14、20时观测,80、160、320cm地温表于每日14时观测。土壤温度变化先从表面开始,逐渐影响土壤深层的温度变化。热量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土壤表面热量累积达到最大值而出现一天中的最高温度时,土壤各深度的温度尚未达到一天中的极大值。因此,土壤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滞后。一般情况下40cm地温从每年1月初开始逐渐回升,到8月初达一年中的最高值,以后又逐渐下降,在次年的1月初达全年的最小值。80cm…  相似文献   

8.
陈仕兴 《贵州气象》2004,28(3):44-45
作为气象观测仪器的维护和安装,特别是地温场的维护及地温表的安装,如稍有疏忽,将会导致整个地温表安装不规范,甚至反复重新安装的现象发生。而且安装不合格的地温表所测得的地温数字又有许多矛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采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廖丽光 《气象》1996,22(1):55-55
怎样减少地面最高温度表的测量失真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地面最高温度表于每日20时观测一次,并随即进行调整。在调整时我认为必须认真做好比较工作:使最高地温表的示度接近当时0cm地温,否则最高地温就会失真。在预审气表时会遇到这样的记录:当天地lg...  相似文献   

10.
王克强 《气象》1990,16(3):2-2
地温表的安装和维护要用多种工具,如铲子、尺子等,而且还要不断地用手去平整土面等,很不方便。由于很多因素致使地温表往往不能置身于标准状态之中。《气象》杂志曾提出的探讨问题“地面最高示数下滑  相似文献   

11.
在安装曲管地温表时 ,挖出的土须按层次有序堆放 ;培土时 ,依顺序把底层的土放在底层 ,把表层的土放在表层。特别是在冬季 ,由于不同层次的土壤温度不同 ,有的土层冻结了 ,有的土层没有冻结 ,因而按次序培土 ,有利于准确地测量土壤中不同深度的温度。若不是特殊情况 (温度表损坏或丢失 ) ,最好不在冬季更换曲管地温表。此外 ,培土时 ,土层须和地温表贴紧 ,土壤和表身间不能留空隙 ,因空隙大时 ,大量空气存在使温度表感应部分和土壤接触不良 ,温度表测得的不是土壤的温度 ,而是空隙中的空气温度。曲管地温表安置时的挖土与培土@胡彩菊$长葛市…  相似文献   

12.
袁银庚 《气象》1984,10(8):24-24
气象台站在安装曲管地温表时,因没有辅助工具,既费事又不易使曲管地温表的安置符合《规范》要求,以致使观测到的资料失真。为了便于按《规范》的安置要求进行安装,我们设计并试用了以下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一、标温度表深度记号 一般在曲管地温表表身上有一个凹陷记号和一个红漆记号,或者只有一个凹陷记号。此记号和安置深度部位相差不多,所以不少台站就以它替代深度记号。但这样做有时会有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冬季雨雪期,地面0cm温度表和地面最高(低)温度表,常容易被雨淞和雨雪降水结冰冻结在土壤的地表层上,或与潮湿的地表层冻结在一起。这种地温表与地表层冻结住的情况,可以事先用等量的凡士林和机油的混合物,涂抹地温表表身贴地的一面,来防止出现或减轻冻结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为防止地温表被土壤冻结,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可事先用等量的凡士林和机油混合物涂抹在表身贴地的一面.然而天气变化并无固定的模式规律.如遇冬季提前结冻或天气骤变,20时观测时常发现地面温度表被结冻的潮湿土壤冻住,无法直接拿起调整。  相似文献   

15.
冻土是不少台站在冬季的观测项目。它是利用灌注在橡皮内管中水的冻结深度 (长度 )作为记录的 ,《规范》规定每天0 8时观测 1次。在检查台站的记录时发现 ,有时地面温度较低 ,甚至 5cm地温降到了 0℃以下 ,也没有冻土记录。从表面看没有冻土记录有疑误 ,但仔细分析应属正常情况。①地面温度表及浅层地温表安装在没有自然覆盖的裸地处 ,而冻土器是安装在有自然覆盖的地段。根据气象学理论 ,两地段的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有较大的差异 ,在夜间有自然覆盖的地方地温偏高。②冻土器安装的允许误差是± 3cm ,因此台站冻土器的起点 (即零点 )位…  相似文献   

16.
1引言佳木斯基准站自动站担负每天24h气象数据采集,其中包括深层地温40~320cm温度的采集。自动站深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人工观测的直管地温表南侧50cm处,并一一对应,排列成行,每只地温传感器间距50cm。人工站40cm温度在4次定点观测时读数,80~320cm温度每日仅在14时观测,自动站每个小时都采集数据。原理上讲,没有外因的影响,深层地温日变化很小,变化幅度<0.5℃,即使因为降水较多,或者连续高温,影响温度变化,也都是有规律性变化的。通过两年对比观测,自动站和人工站两套仪器观测的40~320cm温度相差很小,一般<1.0℃,尤其是160~320cm温度相差仅0.4~0.5℃。  相似文献   

17.
上海医用仪表厂整顿气象温度表的质量,重点抓了以下四个质量问题:一、曲管地温表及地面温度表的水银氧化;二、最高温度表的最高性不良;三、最低温度表的最低性不良;四、温度表套管内凝结水汽。经多年的努力,这些质量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现介绍如下。一、水银氧化问题:引起曲管地温表及地面温度表水银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毛细管内的清洁程度、水银中的微量杂质、灌充气体的纯净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野猫等小动物夜间进入观测场损坏地温表,本台观测组用对地温表夜间加罩的方法加以防护。为了估计加罩后对地温的影响,我们在地温罩外另安装了一支地面最低温度表,用以对比观测罩内外最低温度的差异。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观测,我们发现,夜间加罩对地面最低温度的影响是显著的,罩内最低温度(用T_g表示)与罩外最低温度(用T′_g表示)之差(用△T_g=T_g-T′_g表示)经常在1.0℃以上,最大达1.5℃。  相似文献   

19.
冬季白霜较多,观测员在夜间巡视或观测时均需刮去地温表表面霜层,稍不注意就会损坏温度表,尤其是曲管表。为此,在不违背《规范》的前提下,将一简便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冬季雪量较大,积雪消融后,地温场土壤水分含量猛增,湿润的土壤到了傍晚很快冻结成坚硬的土层,与之紧密接触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也与土壤冻结到一起,调整时稍不小心,就会将地温表折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