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北地区土地资源数据层面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华北地区土地资源在TM图像上的特征和判读标志,经人机判读获得华北地区四省二市的土地资源数据,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对判读标志进行了修正,进一步完华北地区四省二市的土地资源数据层面,使判读结果的正确度由平均92.9%提高到96.7%。  相似文献   

2.
在本区(102°35′—109°15′E,28°50′—33°10′N,土地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用影像判读标志和地理景观综合分析判读,确定地理要素(纬度、地貌、海拔、坡度、坡向)和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掌握各种地类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特征。据此,对 9个一级地类和 18个二级地类编制成1:2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经野外验证,判读准确率91%。  相似文献   

3.
回顾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的方法,报道 R S, G I S 一体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的技术路线,结合广西自治区人机交互式数字影像判读实际建立的屏幕影像地物判读标志,阐述 R S, G I S 一体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的优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回顾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的方法,报道RS,GIS一体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的技术路线,结合广西自治区人机互式数字影像判读实际建立的屏幕影像地物判读标志,阐述RS,GIS一体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的优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省土地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中使用了90年代TM图象,其最终目标是进行动态监测.为此判读成图后,将土地资源环境判读图的专题图形数字化,分层录入计算机,进行属性编码输入等作业.成果为分幅数字化图形记录软盘或磁带.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是制约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土地资源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山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山区土地资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以建设用地安全指数和粮食安全指数为基础的山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该模型使用城镇化率作为建设用地安全指数的权重,以反映建设用地安全在区域土地资源安全中的重要性;使用非城镇化率作为粮食安全指数的权重,以反映农村土地安全状态在土地资源安全中的重要性。在GIS 软件支持下,利用该模型对四川省凉山州各县市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凉山州土地资源安全情况总体不容乐观,土地资源安全等级为安全和较安全的县市仅有3 个,占全州县市总数的县市总数的17.65%,国土面积的17.23%;而土地资源不安全与临界安全的县就有10 个,占全州县市总数的58.82%,国土面积的55.03%。土地资源安全主要受地形条件约束,地形起伏度每下降0.09,土地资源安全指数约上升0.97。同时,土地资源不安全区与贫困区具有高度叠加的特点,这表明土地资源是主导山区发展和山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关键因素,提高山区土地生产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保障山区土地资源安全及资源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冯毓荪 《中国沙漠》1985,5(2):15-21
沙漠化专题图必须包括沙漠化土地现状、成因类型、沙漠化土地区划及沙漠化演变趋势的预测等内容。为此必须收集不同时期的航空相片、地形图、文字资料和统计资料作为编图的基础。在航片判读过程中,必须先为各项主要内容建立判读标志。沙漠化专题图的表示方法可以采用质底法、区域法和分区统计图表法等配合使用,使各类专题内容多层次地表示在地图上。根据内容的主次,可以分别采用不同色相、不同饱和度的颜色;不同形状的符号;不同粗细的线条互相组合叠置,使沙漠化地图的内容丰富而清晰,分布规律明显;图面色彩鲜艳而柔和,层次分明。在资料丰富,沙漠化专题内容研究较深入的情况下,采用系列图的形式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海南岛的应用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本文在对海南岛1986年、1996年、2000年3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数据,采用转移矩阵、地理网格、数学模型和影像判读等方法,对海南岛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定位、定量研究。研究成果有利于人们全面理解海南岛土地利用变化原因、过程和驱动力,并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学院承办、中山大学协办的“2006年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21-23日在广西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正值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73篇。研究内容涉及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LUCC及其驱动力、土地可持续利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人们对以土地资源为重点的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土地数据,影响到宏观农业战略部署与决策,给农业结构和布局的合理调整造成困难。近几年来国内有些部门已经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成数抽样方法进行土地资源和面积量算,获得一定成果。1981—1983年省区划力、和省综考所在永济、运城、临猗三县用成数抽样调查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resource constraint-region typ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us, utilizing a series of key indexes including the per-capita potential of available land resources, the per-capita potential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the degree of ecological restriction, a step-by-step, integrated measuring method is presented here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ained carrying elements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pati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and area types classified at the county level across China. Results reveal that: (1) Almost 90% of China is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both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nearly 50% of national territory is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two elements, especially in areas of intensiv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2)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as well 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a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while North China, the northwest, northeast, the Sichuan basin, and some southern cities are experiencing strong constraints because of water shortages. In contrast,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northern Jiangsu,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municipality,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northeast plain, and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are constrained by high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reas of China that are strongly ecologically constrained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Tianshan-Dabie Mountain line, as well as in the northeas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Alashan of Inner Mongolia,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al area; (3) Constraints on nat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diverse and cross-cut China, meanwhile, multi-e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does reveal a degree of relative centraliz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resources-ecological constraint , other areas subject to cross constrain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类型TM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1:10万TM影像和地理情况的对比研究,采用两级分类系统建立了土地资源6类29个类型的解译标志,为在微机平台上全数字化解译全区土地资源类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伟  沈镭  钟帅 《地理研究》2022,41(3):917-930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解决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要提高西部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计算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贡献情况,对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策略支撑西部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从水土资源承载压力和水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贡献两个方面构建西部水土资源评估体系,选取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水土资源匹配度评价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评价方法,评估西部13个省份的水土资源承载压力、水土资源匹配度、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状态和潜力。结果显示西部水土资源压力指数在0.44~0.98之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土资源匹配度指数为1.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全国,西部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指数为0.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趋势向好,整体存在很大潜力,但不同省市内部差异较大,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水平。西部整体评估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西部各省份水土资源状况评估结果可对西部水土资源利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少剑  王婕妤 《地理学报》2022,77(5):1072-1085
随着区域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土地资源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间接使用在土地资源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贸易的视角核算了中国2012年30个省份和8大区域的隐含土地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所占据的隐含土地量占全国土地总量的21.39%,各省平均38.54%的土地需求是通过其他省份土地满足的,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80%以上的土地资源消耗来自外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净流出省份(流出量占全省相应土地类型面积的42.26%、27.53%、38.66%和35.28%),而广东、山东和浙江是主要的土地净流入省份。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此外,中国8.43%的耕地、7.47%的林地、6.41%的牧业用地、6.88%的渔业用地和18.35%的建设用地都通过国际贸易供给国外使用。本文的分析为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connectivity, the indirect use of land resources through the pathways of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Despite this, releva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and few papers have addressed this issue. This paper uses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mbodied land in the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eight regions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trade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embodied land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embodied land occupied by China’s inter-regional trade accounts for 21.39% of the country’s total land, and an average of 38.54% of China’s provincial land demand is met by land exports from other provinces. More than 80% of land consumed by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is from other provinces. The provinces of Heilongjiang,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and Hebei are the largest net exporters of cultivated land, forest and grazing and aquatic land, fishery land, and built-up land, respectively (the outflows account for 42.26%, 27.53%, 38.66%, and 35.28% of the corresponding land types in the province); and Guangdong, Shandong, and Zhejiang are the main net importers. The flow of agricultural land (cultivated land, forest land, grazing land, and aquatic land) generally shows a shift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regions in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have the largest scale of agricultural land outflows, mainly into East and South China. In addition, 8.43% of cultivated land, 7.47% of forest land, 6.41% of grazing land, 6.88% of aquatic land, and 18.35% of built-up land in China are provided for foreign use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paper provides feasible ideas a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help to achieve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设用地的坡谱演化规律与爬坡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亮  党雪薇  周成虎  王波  魏伟 《地理学报》2021,76(7):1747-1762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变化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基础。以往相关研究更关注建设用地水平空间扩张格局特征与模式,极少关注建设用地三维梯度上的“爬坡”特征规律与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并结合高精度地形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在建设用地坡谱概念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ABCI),系统地分析了1990—2018年中国建设用地坡谱在国家、区域、省级和城市4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并深入剖析建设用地爬坡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① 1990—2018年中国坡度5°以上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43倍,比例由10.25%上升至14.81%。其中2010—2015年是建设用地爬坡发展最迅速与规模最大的时期,且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爬坡最为显著。② 依据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与上限坡度变化,可将中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高爬坡型、低爬坡型和水平扩展型3类,其中高爬坡型省份占50%以上,水平扩展型省份仅有7个,在空间上呈现“东南—西北”的两极分布特征。③ 1990—2010年爬坡型城市以山地与丘陵地貌城市为主,2010年后少数民族聚居区及低丘缓坡开发试点城市成为建设用地爬坡的主力。④ 建设用地爬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设用地扩张对平原优质耕地与生态用地的胁迫和侵占,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但是无规划约束的开发和房地产驱动的“削山造地”则会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内涵,之后概括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的评价原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结果分析后发现,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以哈大线为中线呈“凸”字型空间格局和由沿海向内陆圈层递减等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9.
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楚雄  赵浩  谢炳庚  李忠武  李科 《地理学报》2021,76(8):1865-1881
基于价格扭曲效应拓展资源错配模型,使用中国285个城市2004—2017年的工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损失,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 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年均贡献率为10.05%,已与能源错配并列成为继资本错配之后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重要贡献者。② 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呈现“先小幅下降,再大幅上升,后较大幅度下降”的时序变化特征,但总体趋于上升,损失值介于1.10%~2.48%之间,纠正土地资源错配,中国现有城市的工业GTFP有望实现年均2%左右的再增加;东、中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呈现出与全国层面类似的变化特征,西部地区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整体保持高位,总体稍有下降,东部地区是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其土地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主导着全国层面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变化。③ 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空间格局呈连片集聚化的发展特征,城市工业GTFP损失较高和高等级省份的数量有所增加,逐渐集中到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损失低和中等等级省份的数量相应减少,逐渐集中到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总差异呈缩小态势,三大地区内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不均衡是土地资源错配导致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中西部地区内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不均衡是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三大地区间城市工业用地配置效率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规模、空间扩张模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当前不缺乏大运河重要河段以及沿线典型城市的研究,但对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扩张的研究较为少见。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 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