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对《陕西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有关陕西几次历史地震震中位置作了匡定。认为公元前32年(汉成帝建始元年九月)发生的地震,原定震中在绥德东南25千米不确,应在榆林市东南30千米的王沙坬村。对公元477年6月(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五月)发生在统万镇的地震,指出参考震中既不在横山北,也非内蒙古乌审旗南,而是在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的红墩界乡。对公元1650年9月(清世祖顺治七年八月)和公元1813年7月(清仁宗嘉庆十八年六月)两次地震的参考震中,指出安定现属子长县。  相似文献   

3.
对1918年南澳地震的记录史料及有关文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现场地震地质考察中发现的山体滑塌和地表破坏现象及其它宏观资料,重新圈定了这次地震的X度极震区,其形状为一北西向的长椭圆形,其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应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4.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5.
《地震学报》2003,25(6):674-674
~~2002年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似文献   

6.
根据1791年2月11日地震的震害特征及余震分布,将震中位置修订到获鹿以北,同时讨论了它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史地震文献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将1855年5坯地震和1856年5场级地震的震中定在金州城区不太合理,应该定在金州城西北海域的金州湾一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清代历史文献资料考证和现场人物访问、地貌及震害地质调查,将原定于金州镇的1861年金州6级地震震中迁至新金县普兰店以东的惠屯附近,两地相距约42公里  相似文献   

9.
1505年10月9日63/4级地震震中的再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瑞树  傅昌宏 《中国地震》1997,13(2):172-178
1505年发生在南黄海的地震至今已有12次震中定位。由于该震中位置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一些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因此,本文通过收集大量影响场的历史资料,参考了国内IX度地震等震线资料,采用与地球物理场和构造条件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考证了该震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0.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6):875-875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11.
A query regarding the now commonly accepted epicentral location of the 1216 Mahu earthquake in Leibo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is proposed after examination of local historical records of earthquakes,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Mahu barrier lake, study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available data then a re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is sugges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汶川 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破坏,尤其村镇房屋的破坏最为严重.本文基于对四川省青川县部分乡镇村镇房屋震害的实地调查,对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从地形、地基基础和结构三方面进行了震害总结,分析了典型震害的成因,指出了目前村镇房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村镇民房的地震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汶川县8.0级地震前给出的趋势异常,即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和苏门答腊—中蒙交界地区M≥7.7级地震震中南北往返迁移等。文中根据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特点,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志着自2001年至今形成的M≥7.7级地震活动组结束。但是,中国大陆未来3年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鉴于特定区内的地震活动特点,文中指出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可能是华北地区未来发生大震的震兆。  相似文献   

14.
对2001年5月24日发生在四川盐源之5.8级地震灾情作了概述,这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四川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一带,震中区烈度为Ⅶ度,个别点可达Ⅷ度,其中四川地区受灾面积达1130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9632户,48249人,地震造成1人死亡,39人受伤,5930人无家可归,其直接经济损失在9000万元左右,同时,位于震区外围的木里县城所在地-乔瓦镇因位于老滑坡地带,成为灾害异常区,从而使建筑物遭受较大的损坏。  相似文献   

15.
汉源大树剖面厚11.2m,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中期.频率曲线有两峰a型、三峰b型和带粗尾巴的三峰c型三种类型,具有1-2Φ、3-4Φ、4-5Φ、5-6.5Φ、6.5-8Φ、10-11Φ等6个众数,各众数在地层纵向各层段上变化趋势明显;具有a型频率曲线特征的沉积物反映湖水较深,而其余的则可能指示了水体较浅的滨浅湖相.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分选性较好,中值粒径平均为18.12μm.粘土与细粉砂、粉砂含量曲线呈正相关关系;中值粒径与砂、粗粉砂含量曲线也呈正相关关系,并与粘土含量曲线呈负相关关系.大树剖面粒度组成可分为八个沉积阶段,构成从细到粗的三个沉积旋回,各沉积阶段分别指示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之后,笔者亲赴灾区,对此次地震受灾较重的宕昌县进行震害评估。经过数天的现场考察,笔者认为,宕昌县县、乡、村三级组织的协调合作、震害评估小组科学的表格设计以及主观抽样调查方法,是此次震害评估快速取得较为准确成果的关键因素;宕昌县的房屋结构以及房屋建筑地点的不合理,是造成宕昌县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景观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考虑地震灾害对景观格局的破坏影响,模拟景观格局在地震作用后的变化情况,对于找到景观设计脆弱点意义重大。提出地震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图像、ArcGIS软件和Fragstats景观计算软件,以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景观格局指数作为指标,分析该地区在2007—2008年地震发生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为该地区的震后重建以及未来的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HVSR(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是地震背景噪声水平分量与垂直分量的频谱比, 常被用来探测起伏地形较小的浅地表速度结构.然而, 高起伏地形下该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要仔细研究.本文探讨利用HVSR方法探测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的速度结构.我们首先将ENZ坐标系下三分量地震数据旋转到垂直于地形自由面的LQT坐标系, 分别计算了两个坐标系下2 h地震背景噪声数据的HVSR曲线, 对比结果发现, LQT坐标系下三分量数据的HVSR峰值频率更能反映地下结构信息.然后, 本文反演了29个台站LQT坐标系的HVSR曲线, 获得了滑坡体堆积物及基岩的一维S波速度结构.西山村滑坡体堆积物的S波速度范围为50~1000 m·s-1, 滑坡厚度23~130 m.滑坡体西侧边缘地下40 ~120 m处存在10~20 m的低速层, 表明该位置抗剪强度相对较弱, 是潜在的滑动危险区域.对数据进行坐标系转换后, HVSR方法能够利用较短的观测数据获取可靠的滑坡体速度结构, 为滑坡体积估算、脆弱位置识别、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对143年甘谷西7级地震史料的新见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仍称为甘谷西地震,震级达714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Ⅸ~Ⅹ度,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北区的143年地震震中位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震级达712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Ⅹ度,推测其发震构造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东端的主干活动断裂之一。  相似文献   

20.
The Jiaochang arcuate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numerous arcuate structural belts in Sichuan.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 further argument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arcuate structure and the new activity of the Songpinggou fault and affirms that the Songpinggou fault is an active fault in the Holocene epoch. The Diexi M7.5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1933 on the west wing of that arcuate structure, near the apex of the arc. Many authors have given quit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at earthquake. The authors have mad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ime and again over recent years. Besides this, the authors have also further studied the shape of intensity contour lin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ismic hazards, the left-lateral dislocation of buildings along the Songpinggou fault, the NWtrending ground fissures that develop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after earthquake,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it is still conside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33 Diexi M7.5 earthquake was the Songpinggou fault on the west wing of the Jiaochang arcuat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