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本文总结了1979年6月—11月和1981年—1983年在云南丽江和楚雄两地架设电磁波接收装置记录到的异常电磁波情况。结果表明,用CG—IA型磁场传感器于震前几天到数小时能记录到异常电磁波。这些异常电磁波的波形各异、频率很宽,方向特性明显,并且有地震近、震级大,则异常出现次较多,辐度大的特点。本文还就电磁波异常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电磁波实验观测点为例,介绍了震前电磁波实验研究的观测装置和记录资料。通过对记录信息出现的时间及波形特征的初步分析讨论,认为震前电磁波信息的出现,同距震中100公里左右、M_s≥3.5级地震发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震前电磁波前兆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电磁波观测的原理与方法,归纳出震前电磁波的几种异常特征,对近年来几次典型的震前电磁波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异常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都江堰地震台2类电磁波仪的震前记录进行分析,震前仪器记录到了电磁波异常现象:2006年6月21日甘肃文县5.0级、2006年7月22日和2006年8月25日云南盐津2次5.1级地震,这些说明电磁波监测在地震短临预报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震前的电磁波信息,我们在嘉祥地震台用GC1-1A型磁感应传感器接收超低频电磁波信号,频率选在0.001Hz—10Hz。传感器分南北、东西两个方向,平放于嘉祥地震台地面基岩中。采用DJ-1作记录器,直接笔绘波形,从而达到连续记录的目的。放大器取自地震仪,为了更好地把地震仪的放大器用于电磁波的接收,我们作了两处小改  相似文献   

8.
震前电磁波异常观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张掖地区电磁波观测点观测到的几次地震前的电磁波异常。这些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小时、几天至十几天,信号一般呈低频扰动或频率稍高的连续双向强脉冲型。观测结果表明,电磁波异常可以作为一种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毛浦森 《地震学报》1986,8(1):105-111
近二十年来,在震中或其邻近地区出现的异常电磁现象,早已引起国内外地震前兆研究者的关注.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级大震前,5月16日在北半球几个相隔很远的射电望远镜收到了异常信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地壳波导,电磁波在地壳波导中的传播特性以及我们采用的接收装置,然后分析研究了几年内观测结果。表明,大多数楚雄附近M_L≥3-4级地震,云南省内M_L≥5.0级地震以及远距离的大震前都记录到电磁波异常。这就显示了,利用电磁波异常预报中,强地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1970年1月5日0点59分,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及继后某些有感余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实地考察结果,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结果有可能为判断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现象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微机控制采集处理震前电磁波观测实验系统,通过对1985年1月26日20时55分发生的隆尧M_L4.4级地震前所采集到的电磁波异常信息,分析、处理结果说明,应用微机控制观测实验系统有可能从众多的信息群中,找出与地震有关的优势频率,从而为研究震前电磁波异常参数与地震三要素关系提供科学数据,并比其它记录方式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震前电磁波异常研究概况的综述,介绍了我国一些单位的地震工作者采用多种手段,对近十余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大震前电磁波异常现象,开展了观测研究;在国家地震局主持下召开过二次专业讨论会,交流了学术动态和有关震例,对此项研究课题起了推动作用;文章最后指出,震前电磁波异常的观测研究作为临震预报的一个新手段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地震局于6月20日~25日举办“震前电磁观测”专业学习班,组织大同市各群测点的电磁波观测人员21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大同市地震局自78年接受“地震电磁波观测”科研任务以来,不断改进观测系统,积累了一定的观测经验和数据分析方法。为了平行对比观测,相继在一些群测点设置了  相似文献   

15.
唐山地震后发现的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现象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为此已进行了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收集了近百个残差异常震例(短期30例,中期70例左右),寻求了地学证据,设计了在地震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方案,研究了它的产生机理。1985年,我们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9届大会提交的有关报告与建议,引起第19届委员会(地球自转)与会代表的兴趣,为此形成决议并成立专门工作组(见本刊1986年,第9期,25页)。大量历史资料的详细分析与理论计算证明,光学时纬仪器的最大优势是其长期测量精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的主持下,第二次全国震前电磁波前兆工作清理总结交流会于1986年7月27—31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所属单位、中国科学院所属有关研究所、邮电部、高等院校等38个单位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58人。代表们向会议提交了30篇论文和工作报告。会议期间进行了丰富多采的学术报告和热烈的专题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中强地震之前出现异常的电磁场扰动和电磁脉冲辐射是客  相似文献   

17.
震前电磁波异常的两种短临形态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鑫 《四川地震》2012,(2):25-29
根据连云港地震局监测的几起地震前电磁波短临异常,结合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6.1级地震等震例,进行对比分析。对异常产生的两种形态特征原因进行探讨,希望能揭示一些震前电磁波异常的规律及与地震短临三要素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武军  余素荣  丁鉴海 《地震》2006,26(4):52-58
震前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变化, 文中利用我国50多个地磁台多年的资料, 重点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 发现玛尼地震和九江地震以及大多数中强地震前, 全国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结果显示, 在玛尼7.5级地震和江西九江5.7级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区域性Z分量日变化幅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玉树地震前NCEP异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波  马未宇  陈聪 《地震研究》2012,35(3):330-334,441
利用天体引潮力周期变化计算模型和NCEP多源综合温度数据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的诱因。结果表明:在玉树地震前,天体引潮力经历低谷—高峰—低谷—高峰的连续变化,NCEP遥感数据呈现出起始增温—加强增温—高峰增温—增温衰减的规律,由此证明以NCEP温度为主导,以天体引潮力构造附加应力变化为参考,是一种有希望的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地震学者开展了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初步取得一些预报效果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自一九八一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逐渐认识到这一手段用于短临预报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